袁野
大馬士革,2018 年12 月27 日阿聯酋駐敘利亞大使館重新開放,人們聚集在位于敘利亞大馬士革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駐敘利亞大使館外。
2018年12月28日,阿聯酋駐敘利亞大使館在關閉7年后重新開放,標志著大馬士革打破了在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孤立狀態(tài)。沙特王儲薩勒曼此前也表示不再謀求推翻敘利亞現政權,以色列有意承認巴沙爾·阿薩德的地位,約旦隨之重開納西卜過境點,初步與敘實現關系正?;?。美國突然宣布從敘撤軍,更為大馬士革送上了驚喜大禮。
此前不久,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抵達大馬士革,成為首位到訪問敘利亞的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總統(tǒng)。巴希爾此次訪問被視為給阿盟“老大”沙特轉變對敘態(tài)度探路。隨著敘國內局勢基本穩(wěn)定、巴沙爾政權轉危為安,曾經“押寶”敘反對派的中東國家紛紛“變臉”。
重返阿拉伯世界的敘利亞人心頭想必五味雜陳。2011年11月,敘利亞被“踢”出阿盟,中東各國特別是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紛紛與其斷交,一度承認反對派組織為敘利亞合法代表。彼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武裝干涉箭在弦上,巴沙爾政權岌岌可危,眼看就要步卡扎菲的后塵。局勢就像1948年阿拉伯聯軍圍攻以色列一樣,勝負似乎沒有任何懸念。
然而,當年的以色列挺過來了,如今的敘利亞也堅持住了。石油富國對敘反對派的支持可謂盡心盡力,奈何還是低估了巴沙爾政權的頑強,低估了伊朗的“雪中送炭”,以及俄羅斯近乎神兵天降的力挽狂瀾。那些機關算盡的王公貴族,如今想和曾被自己口誅筆伐的巴沙爾握手言和,高唱“大家還是好兄弟”。
敘利亞內戰(zhàn)爆發(fā)至今已有7年。如果將歷史的視界放寬到30年乃至更大的范圍,這片古老土地的命運起伏更令人感慨。
千百年來,大馬士革一直是中東地圖上閃閃發(fā)亮的名字;進入20世紀,它的光芒一度更加耀眼。1973年,大馬士革和開羅共同發(fā)動了贖罪日戰(zhàn)爭,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再向前,1958年,還是和埃及一起,敘利亞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書寫了泛阿拉伯民族主義迄今為止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戈蘭高地,在黎巴嫩,在巴勒斯坦,敘利亞是中東近現代史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巴沙爾的父親哈菲茲·阿薩德更是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人。在他揮斥方遒的年代,海灣的酋長們默默無聞。
時過境遷,曾經的“黎凡特之星”如今已是滿目瘡痍,成為海灣國家、俄羅斯、歐美諸國……的旋轉舞臺。2011年以來歷經政權更迭的埃及,亦未能完全恢復元氣。這兩個阿拉伯世界曾經的領袖境遇大不如前,在中東棋局中唱主角的換成了沙特、土耳其,還有伊朗。
土耳其和伊朗不屬于阿拉伯國家,沙特則是政教合一的王國。從全局評判,納賽爾、薩達特、老阿薩德,也許還有薩達姆,這些強人建立的政權以西方標準來看算不上多好,但具備民族國家的框架,將權力建立在世俗的基礎上,并推動了國家的現代化。曾經有一個時代,中東政治的主旋律是反對壓迫、追求民族解放,而不是教派沖突和部族仇殺。
無論有多少生命與財富被毀滅,敘利亞戰(zhàn)事都已接近尾聲,大馬士革即將恢復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合法席位。與7年前相比,整個中東改變了許多;與40年前、60年前相比,變化更是地覆天翻。曾經的主角黯然退場,曾經的理想隨風而逝,曾經取得的成果被鮮血和子彈摧殘得所剩無幾。阿拉伯世界的未來更加晦暗不明。
2018 年12 月27 日,在敘利亞大馬士革,一名工作人員擦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駐敘利亞大使館的標志。
(何風薦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