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坤瑾
社交媒體信息生產與傳播面臨數字化時代帶來的倫理困境,多數相關研究仍停留在虛假新聞生產機制本身的缺陷及職業(yè)素養(yǎng)偏差等視角并提出相應對策。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日益沉重的新聞界危機浮現:傳統(tǒng)媒體廣告收入逐年下滑、虛假新聞泛濫成災且難以控制、人工智能技術對媒體從業(yè)者的威脅……公眾高度依賴與自身情感、利益和信仰相一致的媒體,喚起民眾情感共鳴甚至是憤怒情緒成為諸多媒體和傳播者博取眼球的手段。在科技高速發(fā)展與傳播快速轉變的時代,新聞生產機制的變革大勢所趨,拘泥于新聞價值、新聞真實等原命題的探討,終究只能解決新聞生產短暫性與淺層性問題。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UGC(用戶內容生產)模式改寫了傳統(tǒng)新聞價值理念,以用戶為中心的內容成為新聞傳播學界和業(yè)界不得不厘清的第一個問題。
我國虛假新聞的治理從2000年以來被媒體持續(xù)關注,每年十大假新聞榜單的規(guī)訓方式成為業(yè)界引以為誡的反面教材。同時,學界研究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遺憾的是,多數研究的切入視角聚焦在虛假新聞的生產機制、規(guī)避機制、審核機制及傳播機制等議題。鮮有從用戶內容生產這一環(huán)節(jié)去探究虛假新聞產生與傳播實質的研究。而用戶內容生產中用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加工、改造,甚至是扭曲事實真相的行為和心態(tài)卻常常被遮蔽和忽視。因而,在厘清虛假新聞用戶內容生產業(yè)最核心的問題后,我們也由此思考第二個問題:用戶內容生產作為社交媒體新聞傳播的一環(huán),如何形塑新聞生產的新樣態(tài),如何扭曲事實真相而不為常人所知?
如上所述,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作為“傳者中心”的價值已被消解,我們必須回歸到“用戶中心”的實踐中去重新探索新聞生產的規(guī)律和制約因素。
第一,從用戶角度來看新聞生產,社交媒體造就了社群的集體情感交流,將輿論導向了集體無意識。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在用戶心中強化了同質性的大眾文化與風潮。在此媒體社會脈絡下,用戶中心地位的儀式性地位加上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特性強化了用戶的“狂歡”效應,加之彌漫全球的民粹主義思潮涌動,更助長了社交媒體用戶的創(chuàng)造性消解威權意識。因而,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即借助狂歡節(jié)對權威、正統(tǒng)、精英的嘲諷形成的大眾狂歡儀式被延伸到當下社交媒體的虛假新聞生產中,并成為新聞生產與大眾、媒體互動創(chuàng)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第二,從用戶內容生產來追尋虛假新聞的源頭,我們需要回歸到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機制的本真價值。在身體與政治關系密切的年代,??略凇兑?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一書中指出,統(tǒng)治者通過規(guī)訓民眾的身體(通常施以酷刑),并以儀式化展演的方式公之于眾,達到震懾民眾、鞏固王權的作用。援引??碌囊?guī)訓理論用來闡釋新聞審查機制,即是對新聞生產過程及產品(意識形態(tài)產物)進行規(guī)訓(審核或法治懲罰),以達到符合新聞真實的統(tǒng)一標準。因而,規(guī)訓理論可作為虛假新聞治理的理論依據。
“核鏈式反應原本是描述核反應中,當原子核被中子轟擊時,會發(fā)生裂變,同時產生新的中子,這一新中子又去撞擊其他原子核,從而再次引起原子核裂變并產生中子,這一過程不斷重復,形成一種連鎖反應,被稱為核鏈式反應”①(如圖1)。
圖1 核鏈式的鏈式反應
在數字科技推廣下,鏈式反應也用于社交媒體傳播中呈指數級增長的特征。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的核鏈式傳播——“傳播源-激發(fā)層-裂變層”的鏈式傳播,加劇了社交媒體平臺虛假新聞的擴散,尤其是自媒體為了漲粉,病毒式地擴散虛假新聞(如圖2)。
圖2 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的核鏈式傳播
英國權威媒體路透社在2017年發(fā)布的一份網絡數字新聞報告中,指出數字革命充滿了矛盾和例外,并非完全真實?!皟H有1/4受訪者認為,社交媒體能區(qū)分虛假和真實(24%)。人們認為缺少規(guī)則和流行算法導致劣質和假新聞快速傳播?!雹?/p>
一般而言,虛假新聞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假新聞。凡是假新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新聞生產者離開新聞賴以產生和依存的客觀事實,純屬任意編造、捏造或虛構的故事,違背自然規(guī)律或客觀依據,毫無真實性可言。二是失實新聞,指“具有新聞事實根據,但卻沒有全面、正確、恰當報道新聞事實而形成的新聞”。③也即半真半假,造假程度有賴于作者的專業(yè)水平或報道傾向。廓清虛假新聞的表征后,我們再來理解它的傳播特質。國外有學者認為,“‘新聞真實’不只是準確,它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新聞的首要原則——超功利地追求真實——最終將新聞與其他形式的傳播區(qū)別開來”。④當然,新聞的真實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這段話也表達了公眾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價值期待和新聞人基本的道德底線。然而,剝開那些虛假新聞的層層偽裝,我們卻錯愕地發(fā)現,新聞的絕對真實其實是很難檢驗的。
這是因為,新聞造假有淺層次、顯而易見的或通過技術監(jiān)測手段可驗證其真假的,我們稱之為顯性假新聞,如每年被媒體曝光或被公眾舉報后核實出來的假新聞;也有深層次的造假,即使通過種種技術手段,窮盡現有的一切信息也難以監(jiān)測其真假的,我們稱之為隱性假新聞,這種隱性假新聞往往是在事件發(fā)生若干年后,證偽材料不斷被挖掘,真相的全貌和原委日益浮現,公眾才明了之前的若干報道都是欺騙公眾的謊言。如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事件被美國官方定義為阿拉伯世界的恐怖分子所為,現已不斷遭到媒體及公眾的質疑,甚至有媒體舉證世貿大樓的爆炸存在種種可疑跡象,可能為美國政府發(fā)動戰(zhàn)爭而蓄謀已久、自編自導的苦肉計。盡管這種說法尚待說服力的材料證實。但多年前發(fā)生的公共事件被質疑其真相足以說明,新聞真假的復雜性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經濟勢力集團的糾葛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由此,筆者將新聞真實的特質概括為具有時段性、功利性的有限性傳播。時段性是指新聞捕捉的瞬間真實,但并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全貌,需要連續(xù)性、探索性的報道才可能呈現事物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勾勒出事件和人物之間關聯(lián),以接近事實真相的報道呈現出來。社交媒體時代的公民記者往往受限于自身媒介素養(yǎng)的偏差,極難做到全知全能,思維能力、視野、見識等因素決定了其新聞深度和廣度。因此,新聞生產者對眼見事實并不能以此為真相的判斷標準,需將事實表象與其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起來才能窮盡事實原貌。
功利性是指媒體產業(yè)作為復雜的生產系統(tǒng),在整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受到政治、經濟、文化、非政府組織、公眾個體等諸多系統(tǒng)的影響與制約,難以保證不偏不倚生產新聞而不裹挾任何私利。公眾所能見到的真實新聞也僅僅是階段性的、某一局部的、某一視角的真實,而不可能是完全的、絕對的真實。新聞報道發(fā)展至今,已不再是一個靜態(tài)、孤立的媒體報道,而是糅合了記者、公眾、媒體、政府、企業(yè)等多個群體、部門共同參與、不斷探索、逐漸還原事實真相的過程。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為平民主義),是一種政治心態(tài)和政治思潮,也是一種社會運動和政治策略。民粹主義的一個核心觀點認為,社會精英壓制平民是導致社會不公、阻礙社會進步、限制平民幸福的根源。只有打破精英-平民之間這種壓制-對抗的藩籬,才能實現社會公平、公正與穩(wěn)定。民粹主義的極端之處在于將社會矛盾簡單化、極端化。主張用粗暴的激進改革解決社會問題,并把大眾視為政治改革的決定性因素和社會變革力量。學者本杰明·墨菲特(Benjamin Malphite)認為,世界各地的民粹主義因其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各具獨特性,如歐洲,民粹主義帶有“排外性”,即對外來移民存在天然的排斥;而拉美的民粹主義則具有“包容性”?!敖o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這是俄羅斯普京式的民粹主義話語,同時也是激發(fā)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的話語。自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后,民粹主義思潮迅猛擴散至全球,各地紛紛爆發(fā)“占領運動”。
民粹主義思潮席卷全球,在中國的網絡社交平臺上,UGC通過影像生產與話語表達,傳遞了普通民眾對官方話語的另類解讀。這種話語表達本身突破了現實場景與真實世界的藩籬。新媒體用戶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實踐就是惡搞?!皭焊阏咴噲D通過文本的盜獵、拼貼和身體符號的重構進行空間的再生產,打動觀看者并標榜自己作為‘作者’的存在與機智”。⑤這種民粹主義思潮融入社交媒體的內容生產中,構建出一個奇幻、乖張、怪誕的虛擬世界??焓?、抖音等娛樂短視頻的火爆,將民粹主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視頻中的一切影像、聲音都在真實與虛幻交織中??傊?降低了把關門檻的自媒體內容生產,通過肆意解構威權的空間游戲,展示了弱者審美化生存的行動機智,表達出巴赫金意義上的狂歡節(jié)式自由、戲謔與快感,盡情釋放民粹主義主張。
與此同時,不斷擴大的貧富兩極分化成為當前中國一個突出的社會矛盾,“階層之間越來越充滿隔閡和敵意,財富階層被認為是依靠權力尋租或官商勾結等非法手段獲得本屬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資源,仇富心理成為典型的社會心理”。⑥“涉官涉富”的新聞更容易引發(fā)公眾關注,內容生產者的“仇”與“恨”是散播虛假新聞的情感基礎。公眾對虛假新聞的接受同樣也基于社會階層懸殊而產生的失落感和挫敗感。由此,社會轉型期所出現的不公正、不公平享受與承受現象,使得網絡民粹主義的泛濫具有現實依據和存在的必然性。
社交媒體用戶內容生產的熱情如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所詮釋的大眾非理性表達。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里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是通俗文化??駳g文化作為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肥沃的土壤。巴赫金在文藝研究中發(fā)現:“狂歡是一種反抗霸權力量、是建立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駳g建構了一個‘顛倒的世界’,通過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戲仿,使生活由嚴肅的現實狀態(tài)轉入暫時的游戲境界,人們忘卻了階級、等級和身份,在詼諧的笑聲中獲得自我的釋放?!雹咭虼?社交媒體用戶新聞生產意圖通過扭曲形塑政治人物、散布隱射政治的民謠、肆意憤激的網評,進而形成反抗威權力量的網絡另類空間。在此,社交媒體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成為另類創(chuàng)意文化的信息生產者。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談到:“狂歡不是供人們駐足欣賞的,它的參與者們置身其中,根據有效的規(guī)則來狂歡。”⑧“狂歡節(jié)創(chuàng)造了不同于官方世界的第二世界與第二生活,使得大眾民間文化空間與官方主導空間的對話成為可能。”⑨當然在權威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下,社交媒體用戶不再用直接對抗的方式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話。他們往往選擇一種隱蔽的手段,以富有美學創(chuàng)意的諷刺話語表達,或是一種類似黑色幽默的圖文拼貼在網絡公共空間展演,以此構成另類網絡對話空間。當然,這些充滿戲謔、嘲諷、調侃威權的展演,多以創(chuàng)意文化、網絡游戲、時事政治、大眾娛樂等多樣化的形式,將大眾耳熟能詳的影視符碼、元素、時事題材、街頭傳聞等進行改造加工,然后創(chuàng)造出具有顛覆性的信息內容,展現出旗幟鮮明的民間輿論場域。
知識精英將民粹主義視為中國社會現實典型問題的“視窗”,進行深層挖掘、片面解析,偏激的網民則通過轉發(fā)、評論進行情緒宣泄?!八麄冴P注的未必是事實本身,也未必在于新聞是否真實,而是要通過信息傳播來吸引公眾、發(fā)泄情緒,這類新聞往往被貼上‘反腐’‘扶弱抑強’‘愛國’‘反華’等標簽而得到放大傳播”。⑩社交媒體的內容生產者往往以夸大事實的渲染手法,使用赤裸的臟話、謾罵來宣泄情緒,并以此俘獲粉絲的公眾號,切中底層大眾的社會心態(tài),部分網民利用人們對政府、精英和富裕階層的不滿,故意散播虛假消息、制造社會矛盾,這更是一種民粹主義極端化的表現。
“生活需要來蔥、來點蒜、來點芝麻鹽”。19世紀下半葉一種大眾化的“刻奇”(kitsch)美學概念在各種文藝領域泛濫開來,“刻奇”是一種矯飾膚淺、華而不實、迎合流行和感傷的大眾文藝。該詞源來自德國慕尼黑方言“kitschen”,“指在三明治上涂抹一點精美的東西,用以撫慰受到傷害的孩子?!彼囆g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先鋒與刻奇》一文中指出,“大眾文化刻奇(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好萊塢電影、招貼美術等)被認為有明顯的商業(yè)目的,裝作是原創(chuàng)、真實、唯一的,其實卻是投大眾所好并使人們的情感變得廉價?!边@種大眾文化刻奇在社交媒體中比比皆是,那些彌漫著溫情脈脈的虛構文學作品,撥動了公眾渴望關愛、渴望平等的敏感神經,被公眾當成真實的故事或新聞接受,并以病毒式的傳播扭曲事實的真相。有時故事虛構者的初衷也許是善意的,公眾被戳中痛點的故事元素正是基于現實生活才具有了真實的迷惑性。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認為,刻奇是為丑陋的世界戴上漂亮面具,“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把每個人都視糞便為不存在的世界稱為美學的理想……刻奇就是將人類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視野之外”??唐娴闹黧w彷佛“在一面撒謊的、美化人的鏡子面前看著自己,并帶著激動的滿足認識鏡子里的自己。通過將某種情感與價值絕對化,就產生了一種審美的自戀感?!边@也正是虛假新聞之為虛假的情感邏輯?,F實的窘迫與殘酷讓一些不愿承受只想逃避的人渴望完美世界,借此獲得心靈的慰藉。因此,虛假新聞被當作甜蜜謊言用以遮蔽大眾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賦予虛假新聞過于飽滿的情感,將其美化或普遍化,上升為更貼近生活日常的真實,從而使公眾易于接受,達到刻奇意義上逃避現實的性質。
1.算法推送的缺陷
Facebook遭遇“偏見門”的滑鐵盧后多次調整算法,在以往協(xié)同過濾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用戶對最終內容的選擇權,變成了“選擇即生產”(SelectPro,Select+Produce)。相比以往經由傳統(tǒng)媒體把關的“精英篩選”標準,該舉措再次建構了受眾的信息接觸環(huán)境。媒體建構現實世界,平臺建構個人世界。同時,這意味著用戶需要更深地卷入到社交媒體的使用當中,“用得越多,越是你想要的”。這似乎是客觀、尊重用戶個人選擇的最佳注解。Facebook作為社交平臺,更多的是為用戶提供他們自己篩選的信息,而不是對信息真?zhèn)巫雠袛?。用戶對虛假新聞的辨識能力越強,越少接觸虛假新聞(信息),Facebook就越少推送類似產品(虛假新聞/信息)給用戶。這讓人不禁疑惑:用戶的新聞辨識能力不強,接觸更多的虛假新聞(信息)是否就是用戶自身的問題,與Facebook無關?Facebook不愧老謀深算,先撇清新聞職業(yè)道德的界限再說。
那么,一個關乎新聞倫理的問題就來了,社交媒體時代辨識新聞真?zhèn)蔚呢熑问欠駪撟層脩糇约喝コ袚棵绹形粚W者進行了一項饒有趣味的研究,他言之鑿鑿地說,“以往人們將可信度同權威及等級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人們綜合多種信息來對某條信息的可信度進行判斷。網絡化的數字媒體催生了參與的迫切需要,而綜合信息的要求及越來越多可供綜合的信息正是這種需要的產物”。這話可否理解為:公眾過去依賴權威判斷信息真?zhèn)?現在可綜合多種信息自己判斷。該學者據此樂觀地認為,數字化媒體和網絡提供了多種獲取專業(yè)信息的渠道,從而削弱了專業(yè)人員的權威性,催生了社會對于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新聞受眾的極大需求。如此,新聞業(yè)傳統(tǒng)“守門人”角色的逐漸淡出是否真能催生、催熟所有公眾,依靠公眾自身媒介素養(yǎng)辨識新聞真?zhèn)??這恐怕是個偽命題,讓人細思極恐。
2.新聞審查機制存在缺陷
國外治理虛假新聞的主要手段是核實消息來源:為了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絕大多數國家的新聞職業(yè)準則中,都要求記者在新聞報道時必須清楚地交代消息來源。美國職業(yè)新聞記者協(xié)會(SPJ)關于“消息來源”的規(guī)范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時候都要指明消息來源。公眾應該有盡可能多的信息來判斷消息來源的可靠性。路透社要求記者做到:每篇報道都應清楚明確地交代消息來源。必須確保可信、不偏不倚、在法律上安全。法新社的規(guī)章中也明確說明在連續(xù)報道中,每條獨立消息都要寫明來源,不能因為先發(fā)稿件中已經提過,后發(fā)稿子就省去”。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越來越多的網站將事實核查作為專門的新聞產品,聲稱對政客言論和網絡流言進行公正評估。這類網站被國內稱為“測偽網站”。如2008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周期內,事實核查網站迅速嶄露鋒芒。在奧巴馬發(fā)表接受民主黨總統(tǒng)提名演說的第二天,Factcheck.org網站就公布了事實核查的結果,認為:“奧巴馬雖然基本上是根據事實,但至少有七點浮夸之處”。該網站因此聲名大噪。另有電腦編程團隊開發(fā)了“Notim.press”程序,采用智能算法來檢測假新聞,“用戶在Google中輸入鏈接時,自動呈現網站的Alexa排名、情緒分析、跳出率、地理位置和標題Clickbait(點擊誘餌)檢測得分等,幫助用戶根據結果迅速辨別該網站新聞的真實和友好程度”。
總體而言,美國新聞事實核查機構有如下特性:其一是“只核查事實不核查觀點,重點考量事實的可核查性(checkability)?!边@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事實準確是基本前提,觀點表達自由則是媒體的合法權利。發(fā)布和傳播事實性的虛假新聞屬于傳播者的道德問題。其二是“操作規(guī)則注重科學性”?!靶侣勈聦嵑瞬闄C構常用谷歌和Lexis Nexis等新聞數據庫跟蹤值得核查的言論?!谧珜懞瞬閳蟾鏁r,美國從業(yè)者傾向于撰寫篇幅較長的解釋性文章,引用多位專家的話,會詳細列出采納的信息來源”。以數據說話、以事實講理無疑是美國事實核查新聞令人信服的特質。然而,美國事實核查新聞并非完美無缺,90%的美國職業(yè)事實核查都與新聞機構有聯(lián)系,美國新聞媒體與政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使其核查機構難以保證百分百客觀。同時,一些政黨團體也提供政治核查內容、推廣或是批評事實核查從業(yè)者的工作。
1.他山之石——西方國家治理虛假新聞的法治之道
西方國家對媒體、記者權利的保障,除了法律規(guī)范性文本的內容精細、結構合理之外,對于新聞糾紛的處理設有專門的司法程序。丹麥新聞法對處理新聞失實更正事務的法庭有特殊的限定和要求。“更正事務法庭由三名成員組成,主席由一名最高法庭法官擔任,另外兩名成員是新聞界的代表。法庭的成員由司法大臣委任,主席根據最高法庭庭長的推薦委任,另一名成員根據丹麥日報協(xié)會的推薦委任,第三名根據丹麥記者協(xié)會的推薦委任?!?/p>
德國《新聞工作原則》(《新聞法典》)規(guī)定:新聞職業(yè)倫理承認每一個人都具有投訴媒體的權利。如果職業(yè)倫理被違背,則投訴合理。1.新聞的最高信條是尊重事實、捍衛(wèi)人的尊嚴及真實的報道;2.以圖文形式發(fā)表一定的消息和信息時需要根據情況謹慎檢查其真實性。其意義不允許通過加工、標題或圖像文字予以歪曲和篡改,文獻必須忠實于原意,對未經證實的報道、傳言和猜測要相應地標明,象征性圖片必須能夠被識別或者予以標明。
瑞典于1949年通過的《新聞自由法》中第7章“關于違反出版自由的犯罪行為”做了明確規(guī)定;第4條為根據第1章所有規(guī)定,“依照普通自由出版的目的,如果通過印刷品的形式并且如果他們在法律上具有可處罰性,那么下列行為應被視為違反新聞出版自由:散播謠言而使王國安全陷于危險,當王國在交戰(zhàn)或涉及此類進攻的相關法律是有效的情況下,由當事人散播錯誤謠言或其他錯誤的陳述從而對王國安全陷于危險負有法律責任,或者傳播或鼓勵此類謠言或聲明向外國勢力傳播或向軍隊散播錯誤謠言或其他應負法律責任的錯誤聲明從而導致不忠或士氣低落”。由此可見,新聞倫理監(jiān)管程序的法制化保障了新聞倫理糾紛的處理能夠在公開、公正的環(huán)境中進行。
2.任重道遠——我國虛假新聞治理亟待出臺新聞法規(guī)
虛假新聞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我國新聞管理機構已將新聞真實性原則及要求明確寫進了《中國新聞工作職業(yè)道德準則》,如“第三條: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1.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jié)準確;2.報道新聞不夸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不擺布采訪報道對象,禁止虛構或制造新聞,刊播新聞報道要署作者的真名;3.摘轉其他媒體的報道要把好事實關,不刊播違反科學和生活常識的內容;4.刊播了失實報道要勇于承擔責任,及時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響。”誠然,新聞倫理規(guī)范的明確性、約束性、責任后果還需更加明晰的法律規(guī)范約束。
目前我國專門針對新聞媒體、記者權利的規(guī)范性文件主要是《關于保障新聞采編人員合法采訪權利的通知》和《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新聞倫理方面的規(guī)范性文件主要是《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從已頒發(fā)的這些法律法規(guī)、管理文件來看,我國新聞管理機構相當重視新聞倫理規(guī)范與記者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但這些規(guī)定多數還是停留在職業(yè)道德自律層面,對新聞失范行為的懲戒以及記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領域還較為欠缺,無論是新聞業(yè)界還是學界依然期盼權責更加清晰的法律及早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