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浩 陳君蘭
摘 要:吳惟明是明萬歷年間徽州著名的商人、鑒藏家和刻書家。他“賈而好儒”,文行于世,所刻之書流傳廣泛。又喜好收藏,與焦竑、韓逢禧、董其昌、馮夢禎、王肯堂等文人交往甚多,常進行書畫鑒賞活動。其所刻《逸初堂法帖》摹刻精良,為世所重。但是吳氏一生無著述傳世,相關(guān)史料對其記載也較零散。本文結(jié)合文獻,著重考述其家系和“名字”混淆問題。
關(guān)鍵詞:吳惟明;徽商;名字
作者簡介:高樹浩(1992-),男,漢族,西南科技大學(xué)文學(xué)與藝術(shù)學(xué)院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書法史、書畫鑒藏史;陳君蘭(1993-),女,漢族,西南科技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專業(yè)為漢語言文字學(xué),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法學(xué)、詞匯學(xué)、方言學(xué)。
[中圖分類號]:K8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晚明徽州,物富人豐,諸業(yè)興盛,孕育了一大批“賈而好儒”的商人,吳惟明即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他是萬歷年間的太學(xué)生,且從事鑒藏活動,又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刻書業(yè)、制墨業(yè),對當(dāng)時的士人階層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吳惟明的父親是徽州富商吳良儒,惟明至孝,在經(jīng)商時常隨身攜帶陸叔平所畫其父《溪陽圖》。吳惟明之子是吳士諤,字謇叔,好收藏,繼承家業(yè)。吳氏一生無詩文集等著述傳世,相關(guān)史料對其記載較零散。在翻檢文獻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吳惟明的“名字”存在嚴重混淆問題,如下所錄:
吳康虞,明萬歷新安人??逃∵^宋張九成《橫浦文集》20卷、《橫浦心傳》3卷、《橫浦日新》1卷附施德操《孟子發(fā)題》1卷。[1]
吳惟明,明萬歷新安人??逃∵^宋張九成《橫浦文集》20卷、《家傳》1卷、《孟子發(fā)題》1卷、《心傳》3卷、《日新》1卷。按:此與“吳康虞”條所刻印書類似。疑即一人,待考。[2]
康虞,字謇叔,以家藏名跡勒石。李維楨為之序日……友人吳康虞,以文行知名,尤篤好古,所得遂初堂帖,自晉王南平、王右軍,唐歐陽率更、顏魯公,宋二米、二蔡、蘇端明、趙承旨,皆得真本,模以勒石。[3]
《中國古籍版刻詞典》的簡介,給我們留下吳康虞與吳惟明是否是一人的疑問。張伯英的《法帖提要》在介紹《逸初堂法帖》時,整段都將父親和兒子的“名字”混淆。汪世清據(jù)“豐南吳氏世系表”[4]斷定:“吳濬,字惟明,號康虞。”而張長虹在《精神的肖像:明人“別號圖”與山林之思》[5]一文也沿襲這一說法。筆者對這幾種說法皆有質(zhì)疑,現(xiàn)舉數(shù)例以論證。
首先一條非常有力的證據(jù)是關(guān)于吳惟明用印的記載:
吳惟明,字康虞,明萬歷時人。喜藏書、校書,家有“群雅齋”、“翠帶樓”,藏有《轂梁注疏》、《千字文》等,又嘗助焦竑??稒M浦集》。藏書印有“吳惟明印”、“康虞父”、“群雅齋”等。[6]
“吳惟明印”是其鈐蓋名章?!翱涤莞浮?,“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另外,《秘殿珠林》也有吳惟明印章的記載。
吳惟明與竟陵派領(lǐng)袖人物鐘惺關(guān)系交好,鐘惺《隱秀軒集》記載了三人同游攝山之事:“時同游者,為新安吳康虞惟明,閩商孟和家梅,林茂之古度?!盵7]商家梅,字孟和,福建閩縣人。林古度,字茂之,福建福清人。二人皆以詩文稱,有詩文集傳世。鐘惺與吳惟明是好友,似不會出現(xiàn)稱呼出錯或“名字”顛倒的問題。
馮夢禎和吳惟明交往過密?!犊煅┨萌沼洝酚涊d了馮夢楨拜訪丁南羽、吳康虞、蘇四水、程孺文四人之經(jīng)過:“十六,陰,西北風(fēng),下午微雪飄灑。管先生見訪舟中,城門舟壅,良久始得出,順風(fēng),頃刻抵吳江。于叔宗宅晤新安丁南羽、吳康虞、蘇四水、程孺文?!盵8]蘇四水史料記載不詳。丁云鵬,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徽州著名的畫家。程漢,字孺文,徽州歙縣人,詩文得名。此處吳康虞亦以字行,該文獻也是條有力的證據(jù)。
由此推測:吳惟明,字康虞。而關(guān)于“豐南吳氏世系表”所錄,“吳濬”可能是康虞之曾用名,成年之后,用惟明較多,友人多稱吳康虞。
吳惟明信奉佛教,人稱“康虞居士”。龍膺《吳康虞景贊》曾對其相貌作詳細的描述: “方額長眉,修髯秀骨。氣盎于面,神清于膚。志隘八垓,目空千古。乃蒻其笠,衲其衣,棕其履。之人也,儒而釋者耶?古德云:深入知地,凈通還源。客塵觀盡,妙氣來宅。吾謂子之似也。”[9]對其外貌的描摹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冠笠衲衣的居士之像,這使得吳康虞的歷史形象更加豐滿起來。
吳惟明出身商人家庭,又以儒釋治身,熱衷于書畫鑒藏活動和刻書活動。除了結(jié)交商界好友外,還經(jīng)常向當(dāng)時的士人群體靠攏,所行之事皆得儒雅,在文人圈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瞿冕良編著:《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360頁。
[2]瞿冕良編著:《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360頁。
[3]張伯英;戚云龍等編:《張伯英集·獨坐》,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238頁。
[4]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63頁。
[5]張長虹:《精神的肖像:明人“別號圖”與山林之思》,《裝飾》,2017年03期,第20頁。
[6]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199頁。
[7]鐘惺:《隱秀軒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90頁。
[8]馮夢楨:《快雪堂日記》,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60頁。
[9]龍膺著:《龍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