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李白一生寫有三首尋人不遇詩,三首詩的主題都是尋人不遇,但尋的對象不一樣:一為道士、二為侍御、三為山僧,寫作時間更是前后跨越近40年,李白的人生際遇和唐朝的社會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滄桑巨變,通過這三首詩的研究發(fā)現(xiàn)他滲透著李白人生不同階段的思想情懷和社會抱負(fù),也間接反映了李白復(fù)雜的思想。
關(guān)鍵詞:不遇 李白 思想
《李太白全集》共收三首“尋人不遇詩”,分別是《訪戴天道士不遇》、《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尋山僧不遇作》。第一首作于青年時期,第二、三首作于中年時期,詩中尋訪的對象分別為“道士”、“侍御”、“山僧”,很好的代表了李白交游的三類人物,也反映了李白復(fù)雜的思想。
一.《訪戴天道士不遇》——道家的求道向往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寫此詩時李白大概十八歲,約公元718年,是目前能夠看到的李白少年時的少數(shù)作品。首聯(lián)“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寫所聞所見。犬吠隱隱,泉水畫畫;帶露桃花,耀眼奪目,正是桃源景象。詩人緣溪而上,穿越桃林進山。道士居住在此深山中,超凡脫俗,讓爬山的精神也陡增幾分。頷聯(lián)“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詩人在山間小道上穿行,偶然還會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景色宜人,到達溪邊時,已達正午,此時道院敲鐘的時候到了,但又聽不到鐘聲。暗示道院無人,“不遇”之意暗顯。鹿性喜靜,只在林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山林之幽靜。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與詩題中“不遇”呼應(yīng)。頸聯(lián)“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在道院所見,此景或遠或近,只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寫道院附近幽靜高雅的環(huán)境。尾聯(lián)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寫詩人訪道士不遇后的感受,從側(cè)面寫道士行蹤飄忽莫測,又以倚松直寫“不遇”的惆悵。
此詩“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保ㄇ濉べR貽孫《詩筏》)全詩節(jié)奏跳躍,輕快明麗,表達了青年詩人對道士的向往和道家思想的神往。
二.《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鸚鵡》——儒家的見棄出世
落羽辭金殿,孤鳴托繡衣。能言終見棄,還向隴西飛。
此詩一作《敕放歸山留別陸侍御不遇詠鸚鵡》寫此詩時李白大概四十四歲,約于公元744年。鸚鵡羽毛美麗,能模仿人說話,金殿里的鸚鵡那就是不一般的鸚鵡。但是這鸚鵡現(xiàn)在“落羽”了,尋友不遇,本想說說知心話也找不到人,現(xiàn)在說話也只能是“孤鳴”。因為能言見棄,只能獨自飛向隴西?!肮馒Q”和“能言”在相對,矛盾中寫出不被重用的失落?!疤迫暝冊疲捍艘喳W鵡自喻也”(明·唐汝詢《唐詩解》)太白自況明矣。
此詩是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途中訪舊友時作。李白向有宏大志向,奉詔入京,留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語。滿心歡喜可以大展鴻圖,不想?yún)s因自身性格和權(quán)貴排擠被放還。王侍御壁上鸚鵡觸動了詩人的身境、心境,詩人以鸚鵡的能言喻己之才華,寫此詩以自況。古時隴西盛產(chǎn)鸚鵡, 而隴西正是李白郡望,“隴西”一語雙關(guān),既寫鸚鵡之失落又寫自己出世歸去之意。詩歌主要反映的是儒家不被重用的無奈,回“隴西”故鄉(xiāng)似孔子的返回魯國,均有遠大志向不能實現(xiàn)的喟嘆。
三.《尋山僧不遇作》——佛家的悠然絕世
石徑入丹壑,松門閉青苔。閑階有鳥跡,禪室無人開。窺窗見白拂,掛壁生塵埃。使我空嘆息,欲去仍徘徊。香云遍山起,花雨從天來。已有空樂好,況聞青猿哀。了然絕世事,此地方悠哉?!?/p>
寫此詩時李白大概五十四歲,約公元754年。詩人尋訪一山僧不遇寫下了途中的所見所感:石階連入丹壑,松門外全是青苔。閑階上看得到鳥的足跡,輕敲禪門無人開門。從窗戶看到白拂,白拂掛在墻上已經(jīng)彌漫塵埃。因為沒有尋訪到山僧,感到遺憾嘆息,想離開又有些不忍心。正在徘徊之際,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鮮花如雨般從天而降??罩袀鱽砻篮玫囊魳?,何況還有猿的鳴叫。要想了然地忘卻世事,這個地方最悠哉。
“香云”“花語”均是佛典常用語言。《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有“樂音和悅,香云照耀”“即時天雨百寶蓮花,青黃赤白,間錯粉糅?!睆摹跋阍苹ㄕZ”的用典以及詩歌的整體來看,詩人“不遇”中“有遇”,尋訪山僧不遇人,卻遇到了山中美景和一個向往佛家了然、超然,悠閑自在的自己。
三首詩分別作于李白人生的不同階段,尋訪的對象分別為“道士”、“侍御”、“山僧”,很好的代表了李白交游的三類人物,也間接反映了李白復(fù)雜的思想。
(作者介紹:張功榮,曲靖師范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