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東
【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中的古詩教學,應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本精神指導下,堅持以閱讀記誦為主、循序漸進、把握大意、整體感知、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創(chuàng)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的原則和堅持科學評價、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堅持這些原則,是搞好小學古詩教學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原則
中華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詩詞已大步走向校園,從普及的廣度來看,效果可喜。古詩詞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它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情感教育。但對于教學中孩子們是否真的對古詩詞增加了一份熱愛,以及古詩詞教學對孩子們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效果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一、古詩詞在小學語文階段教學中的地位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語文課程標準》 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對古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視,課程標準同時還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這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
二、古詩詞教學中的誤區(qū)
1. 注重工具性,忽視了人文性的培養(yǎng)
中華古詩詞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但是,我們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注重的是以考試內容為教學內容,以考試中的名句背誦默寫為學習的重點。那么古詩詞教學就只是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并沒有將它的人文性得以實現(xiàn)。
2. 注重考試內容,忽視了知識的積累
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只有在不斷積累中才能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僅僅通過單純的講解、朗讀、背誦進行“灌輸式”教學,違背了教學原則中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于學生,他們并不能體會到學習古詩詞的快樂,扼殺了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知識了解太少,無法體會到詩句中美的意境,只能是通過老師的單純講解來了解,無法培養(yǎng)出他們對古詩詞的深層次的熱愛。
3. 注重課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古詩詞的運用
語文是一門綜合實踐性的課程。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進行一些系統(tǒng)性的訓練,更多的是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感悟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古詩詞教學中,由于教學中我們不注重古詩詞的實踐活動,對小學生賞讀古詩詞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有效指導學生背誦,學生邊讀邊忘或只會背,不會在學習中加以運用,同時,學生的默寫水平也很有限。這一點我在教學中深有感觸。學生在寫作文中對于學過的簡單的古詩詞能加以運用的很少。
三、古詩詞教學為何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xiàn)偏差
1. 古詩詞在社會中的地位不能得以凸顯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學生個性鮮明、張揚,但是時代發(fā)展中的一些消極的方面同時也在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當代人的價值觀對于古詩詞的價值缺乏新的認識。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趨勢和西方文化的新鮮感。學生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冷落。特別是古典詩詞作為流傳至今的經典,一直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2. 教材編排對于古詩詞教學有一定的制約性
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小學階段六年語文學習課本中總計編錄了24首古詩,每個學期的書本中只有四首古詩,僅占課文總數(shù)的7.4%。因此,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基本上是處于邊緣化教學。
3. 評價方式單一
至今為止,我們對于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評價方式依舊是考試。這種評價方式單一化,缺乏靈活性??己朔绞綄τ谟胸S富經驗的教師來說,再熟悉不過。這就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缺乏新意、教學效果只是通過單純的死記硬背來實現(xiàn)。這必然對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誦讀、積累、情感體驗、運用起到了制約作用。
四、教學策略
1. 教會學生如何誦讀、如何體會詩詞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以讀促悟,通過朗讀來領悟古詩詞中所蘊藏的情感。文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僅僅是積累現(xiàn)代的優(yōu)美詞句,還有對于古典詩詞的積累。
當然,我們應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不在于理解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所以,我們教學的重點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古今聯(lián)系,使古詩文的教學更添新意。在教學古詩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有很多:
(1)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帶著作者寫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把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平時我們在現(xiàn)代文閱讀時,我們也可以引入詩歌,互相對照著來講。
(3)運用直觀教學法。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不能帶領孩子直接去詩中所描寫的地點去參觀欣賞,但可以通過出示幻燈片、圖片和錄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分析時,我們應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課前搜集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解詩詞人的生平和思想,知道他一生的經歷和思想的變化以及他在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這些后便可縮短學生與詩詞間的審美距離,加強理解的深刻性。同時學生也會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 注重主體感受
古詩文課堂教學必須改變以前固有的課堂模式和沉悶的氣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就離不開其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如果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寫作意圖以及寫作心境,那么感受和理解文中內容就會變得有趣。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關鍵語句,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能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誦讀,在濃濃的誦讀氛圍中理解、感悟。
3. 采用多種積累方式
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我們學校平時利用晨讀(每周一詩、每月一誦讀) 來實踐的,晨讀時班主任組織學生齊誦,下午課間操時間則分年級抽查背誦,使學生在誦讀中積累,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欣賞,在誦讀中成長。我們的大課間學生活動中播放的音樂也是古詩詞,讓學生寓學于樂之中。
4. 采用綜合評價方式
在新課改的踐行下,我們對于學生古詩詞學習評價內容應該多元化:不僅評價課內所學,還要評價課外的閱讀,促進學生課后積累;評價形式多樣化:除常規(guī)的解釋、背誦默寫,采用詩詞朗誦、賽詩會等形式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積累的興趣。
小學是古詩詞學習的基礎階段,而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它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對于增加小學生的知識,促進小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它的學習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讓語文課程和古詩詞共同配合學習,在不斷的潛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段昌平.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