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
【摘 要】2018年第一批暑期檔電影中的大熱之作,非由電影圈金牌組合徐崢、寧浩聯(lián)合監(jiān)制的國產(chǎn)商業(yè)片《我不是藥神》莫屬。身處競爭激烈的7月暑期檔,面對姜文三年磨一劍的《邪不壓正》以及素來好口碑的好萊塢匠心之作《精靈旅社3》,《我不是藥神》能夠脫穎而出,創(chuàng)下30億票房以及豆瓣評分9.0的高分,到底是什么給了它這樣的壓倒性優(yōu)勢?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從《藥神》一片的人物塑造、情節(jié)處理、鏡頭運用以及意像使用等層面,將本片的人文主義敘事維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為從電影敘事學層面對本片進行研究提供可供借鑒的文本。
【關鍵詞】《我不是藥神》;人文主義敘事維度;電影敘事學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094-02
由新人文牧野執(zhí)導,電影圈金牌組合徐崢、寧浩聯(lián)合監(jiān)制的國產(chǎn)商業(yè)片《我不是藥神》于2018年7月5日在全國院線同步上映,短短五天,票房已達13億元,創(chuàng)國產(chǎn)商業(yè)片票房新紀錄。在觀眾品味日益挑剔,國產(chǎn)影片制作日益精良的大環(huán)境下,究竟是什么將《我不是藥神》這部小制作低成本電影推上神壇?筆者思量,最大的原因莫過于本片滄海拾貝般的人文關懷精神以及看似平凡外表下耐人尋味的敘事哲學。
一、選題有道,立意深遠
《我不是藥神》選題于現(xiàn)實生活,算是現(xiàn)實改編作品中的佼佼者。片中徐崢飾演的程勇一角原型名為陸勇,本是一名平凡的小企業(yè)家,在2002年不幸被確診為慢粒白血病,為了堅持到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那天,他開啟了長達十多年的漫漫尋藥之路。他所尋之藥,原名格列衛(wèi),也就是片中所說的格列寧。片中的程勇,與原型相比,自然經(jīng)過了藝術的神化之后帶上了更輝煌的光環(huán),但萬改不離其宗,程勇造福萬千病友的事實以及此事對關愛慢粒白血病人、推動中國醫(yī)保政策改革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都是此片在當代浮躁的商業(yè)片大環(huán)境下,能夠如一股清流般脫穎而出的精神內(nèi)核。
二、人文主義敘事維度——人物塑造與情節(jié)轉折
一部電影的敘事維度直接決定了它對故事主題能夠挖掘的深度。與徐崢及寧浩以往的創(chuàng)作相比,《我不是藥神》拋開了喜劇的假象,從“販藥五人幫”吃散伙飯那一幕起,情節(jié)急轉直下,之前與之后的敘事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為電影主題的升華埋下伏筆。而在這其中,電影對不同人物來自不同角度的塑造,對于深度的人文關懷這一主題的烘托,卻是殊途同歸的。
(一)程勇與騎士精神。主人公程勇的塑造,無疑是本片最大的成功。這一角色的成功之處,在于人物的精神面貌前后呈現(xiàn)出鮮明的對比。影片中一些細微之處,是對這一人物轉變最好的詮釋。在電影開始不久,印度制造商聽完程勇的來意之后,問過他“是不是想當救世主”這樣的問題,劇中的程勇,蓄著一頭凌亂的中長發(fā),仿佛聽了一個莫大的玩笑般回答:“不,我是為了賺錢?!贝撕?,在賣印度格列寧小發(fā)橫財之后,在某一個過場鏡頭中,他手捧一本《做人的資本》,津津有味地閱讀著。這個細節(jié)就是當時程勇的內(nèi)心狀態(tài)及精神面貌最好的詮釋,他賣藥的目的不是為了普度眾生,而是為了發(fā)財,僅此而已。
而當“販藥五人幫”散伙一年后,影片無論對于程勇的外形還是眼神的改變,都做了恰如其分的處理。在電影語言中,人物的發(fā)型、服裝、配色等都對人物刻畫起著支撐作用。此刻蓄著短發(fā)、衣裝整潔、眼神堅毅感的程勇,已經(jīng)不再是一年前那個為生計疲于奔命的程勇了。除了人物外形的包裝,一些關鍵性情節(jié)的推動,也造就了程勇人生態(tài)度的轉變。而這其中,呂受益的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昔日并肩作戰(zhàn)的伙伴,卻被自己扔在半路,程勇原本就心中有愧,后來在見到病榻前奄奄一息的呂受益并且親耳聽到他清創(chuàng)的哀嚎之后,他心里的震動和痛苦有如排山倒海一般。然而,一切為時已晚,即便他愿意為他再次踏上尋藥之路,也無法阻止死亡的腳步。此后的程勇,懷著不惜觸犯法律底線的孤勇,不惜每月倒貼30萬為本省甚至外省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購藥,從以藥斂財?shù)乃庁溩右徊讲阶兂闪瞬∮研闹械摹八幧瘛焙陀《葟S商口中的“救世主”,這樣近乎自我犧牲的騎士精神,這樣決絕的轉身,不可謂不華麗。
(二)曹斌與君子相惜。任何打動人心的影片,與觀眾都不會只引起單一的共鳴。任何情節(jié)的推動,彼此之間也都存在著連鎖反應。程勇角色的轉變,與影片中負責仿制藥打假的警察曹斌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推動曹斌完成從一心破案證明自己,到認同程勇行為的最關鍵情節(jié),就是患病老奶奶老淚縱橫的一場戲。影片在這里采用了近景特寫鏡頭,對老人的面部表情進行了全息式記錄,細微至一個眼神的閃爍和一次嘴角的顫抖,都逃不過觀眾的眼睛。而聲音部分采取了獨白式處理,全長近兩分鐘的鏡頭,只有老人一個人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電影院,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著”營造出錐心的戲劇效果,以強大的感傷力引起觀眾的共鳴。這也直接造成了曹斌日后對程勇一案的有意“放水”,他為程勇的救世決心所折服,說是君子相惜也不為過了。
三、電影敘事語言與意象的巧妙使用
(一)鏡頭的運用。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幾處關鍵情節(jié)時鏡頭的運用。電影一開始就用一連串搖拍特寫淺景深鏡頭迅速攫取觀眾的注意力,此處充分發(fā)揮了搖拍鏡頭看似搖晃不定但能推動故事情節(jié)急速向前發(fā)展的加速器作用。在思慧出場的環(huán)節(jié),一張幕簾的突然撤掉及背景音樂分貝的驟然飆升,都為情節(jié)的升溫及營造單身母親思慧工作場所的惡劣性做好了充分鋪墊。在浩子車禍時,攝影師再次使用了場景快速切換鏡頭,以營造觸目驚心的效果。
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無疑是片中程勇打算貼錢賣藥,并且要將售藥范圍擴大至外省后,一連串QQ屏幕信息相繼蹦出并最終以一個拉近特寫鏡頭定格在“希望”二字上這一畫面。緊隨其后的思慧滿目淚水的臉部特寫以及占滿屏幕的各地病友群像的拼接鏡頭,都在觀眾心上重重刻下“震撼”二字,堪稱全片最大淚點之一。影片臨近尾聲,程勇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坐在開往監(jiān)獄的囚車上,看到所有病友列隊目送他的場面,此處移動跟拍特寫鏡頭的運用,為影片高潮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助推作用。特寫鏡頭在所有鏡頭中能最有效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最能使觀眾觀察到全景鏡頭所看不到的鏡頭背后的言下之意。而移動特寫鏡頭,則在使觀眾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心境還能隨著鏡頭的推移而變化,真正做到了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所以這一運鏡方式在此處的使用,使觀眾得以和畫面中的程勇一起,經(jīng)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動。
(二)意象的使用。在豆瓣平臺一項關于“《我不是藥神》最令人印象深刻臺詞及場景”的調查中,絕大多數(shù)網(wǎng)友將最震撼的場景投給了“神像”和“希望”這兩個畫面。關于“希望”,已經(jīng)在前文中做過分析,此處就不再贅述,單就“神像”這一意向,作以淺析。
神像畫面出現(xiàn)在片中程勇為呂受益遠赴印度購藥后,思考如何將藥物帶回國內(nèi)之際,突然一轉身看到了一座移動的印度神像,手舉大刀口中含舌,伴隨著一旁人工制造的煙霧繚繞,讓人不禁聯(lián)想起我國的陰曹地府。正當觀眾不解其中意之際,畫面一轉,呂受益的遺像出現(xiàn)在鏡頭里,才恍然大悟原來方才的神像意象,象征著死亡和生命的逝去。有些網(wǎng)友表示神像畫面初現(xiàn)時,以為是程勇打算將藥藏在神像里,偷運回國內(nèi),后來明白過來,才覺得那一刻的想法很荒唐。我想這就是意象的奇妙之處吧,讓人無法一眼洞穿其中的含義,必須經(jīng)過深刻的思慮和琢磨后,真相才如柳暗花明一般來到眼前。
另外一處意象的使用,就是慢粒白血病友們用來遮面的白色口罩了。但凡是病友們成群出現(xiàn)的情節(jié),他們永遠戴著一張白色口罩,為了遮擋細菌,更為遮住他們的面目,成為了他們自我保護的盾牌。然而,在電影的最后,所有病友列隊兩旁為“藥神”程勇送別的情節(jié),他們一個個摘掉了用來自我保護的口罩,也卸掉了自我防備,此刻,他們對程勇,對這個人生實苦但仍能讓人相信的世界,真正敞開了心扉。此處不得不提的依然是運鏡手法的純熟,攝影師采用了移動慢鏡頭的手法,將每一個摘掉口罩的動作放慢,將每一幀拉長、定格,讓觀眾能更清楚地看到他們是如何在對生命失望之后,又重拾起希望的過程。
四、結語
在“藥神”事件傳開后,影片中程勇的原型陸勇在一次接受《揚子晚報》的采訪中說:“說實話,內(nèi)心挺受挫的,覺得自己是做好事,結果成了被告!”但讓他最后得以無罪脫身的來自病友們的那份簽名聲援,還是讓他非常感動,證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得人心”的。而在電影籌拍后,他也有一些顧慮,擔心電影對他本人的角色解讀有偏差,從而給社會傳達一些不準確的信息?!拔蚁胛业氖虑?,成了一個代表性的事件,促動了某些方面的改變。”陸勇說,自己并不是要做“針尖對麥芒”的事,自己始終敬畏法律,感恩于時代的變化。可見影片對于陸勇本人的角色定位也確如其本人所料,進行了一些必要的藝術改動。之于陸勇本人,也許并不如影片中的程勇一樣,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完成了濟世救病的精神升華。原本,他也只是無心之過,卻不經(jīng)意變成了“針尖對麥芒”的人,坐在了被告席上。想必也是為了對沖電影人物與真實人物之間的反差,一定程度上尊重原型陸勇的意見,有了名為《只要平凡》的片尾曲。其實,歸根結底,一切看似偉大的行為背后,都有著最簡單純粹的社會根源,不外乎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而程勇,我們故事中以一己之力救人無數(shù)的“英雄”,行為初衷也定與成為“英雄”毫不相關,他“不是藥神”,他“沒有神的光環(huán)”,他只想“握緊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無憾?!?/p>
參考文獻:
[1]“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曾涉嫌賣“假藥”被抓,千名病友求情[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884608245275451&wfr=spider&for=pc.
[2]豆瓣小組:我不是藥神最振聾發(fā)聵的一句臺詞[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9558953/
[3]陳獻勇. 現(xiàn)實主義的回歸與轉型——《我不是藥神》的文化解讀[J]. 新世紀劇壇,2018,(05):32-35.
[4]王立君,康超. 《我不是藥神》:純態(tài)事實的美學呈現(xiàn)[J]. 電影文學,2018,(18):106-107.
[5]專訪文牧野:成為類型化的作者電影導演[Z].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2018-07-07.
[6]劉云舟.電影敘事學研究[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