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圯
【摘 要】《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是中國歌劇《木蘭詩篇》中一個十分經典的唱段,《木蘭詩篇》是由劇作家劉麟作詞,作曲家關峽作曲的大型情景交響歌劇,其內容主要取材于北朝樂府名歌——《木蘭辭》?!段业膼蹖⑴c你相伴終生》是花木蘭的一段詠嘆調,體現(xiàn)了花木蘭的巾幗形象和女兒形象,對愛情、和平的憧憬。通過對彭麗媛、雷佳、王麗達的演唱分析,進一步掌握木蘭的人物形象,以指導今后的學習和實踐。
【關鍵詞】《木蘭詩篇》;《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花木蘭;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J6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050-05
中國傳統(tǒng)歌劇《木蘭詩篇》是我國近現(xiàn)代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關峽作曲、劉麟作詞,其內容主要取材于北朝樂府名歌——《木蘭辭》。創(chuàng)作技法新穎,風格獨特,擁有多樣化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所刻畫的人物形象真實貼切,故事情節(jié)傳奇感人。敘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保衛(wèi)家國的古老故事,塑造了一個剛柔并濟、颯爽英姿的女英雄形象?!段业膼蹖⑴c你相伴終生》是花木蘭舍身為救劉爽而中箭昏迷后,憧憬愛情的一段詠嘆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調上,《木蘭詩篇》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及唱腔,并結合西洋的作曲技法。具有非常鮮明的東方特色和時代性。在歌劇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花木蘭的經典唱段《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中木蘭的人物形象以及音樂形象,結合不同演唱者的表現(xiàn)分析,才能更好的塑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風格。該作品音域寬廣,給演唱者極大的演唱空間,也是各大聲樂比賽及音樂會的常備曲目。演唱歌劇作品是聲樂學習者必備的學習過程,在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演唱技巧的同時,準確把握歌劇中的人物形象。
一、作品簡介
《木蘭詩篇》分別由五個部分組成,即序曲、《替父出征》、《塞上風云》、《巾幗情懷》、《和平禮贊》。每個樂章開頭的合唱部分都借用了長篇敘事詩《木蘭辭》當中的詩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在歷史的基礎上直擊觀眾心靈深處。劇中還加入了一個新角色——劉爽,作為花木蘭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以及深深喜歡的人,由兩個人的戰(zhàn)斗友誼逐漸發(fā)展成愛情為主線,展開全劇。揭示了華夏兒女不畏艱險、英勇善良、巾幗不讓須眉的形象,以及期盼和平、推行正義的崇高理想。
《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是《木蘭詩篇》中第二部分《塞上風云》后半段花木蘭的一首詠嘆調。敘述了在花木蘭的進攻策略取得全面勝利后,大家喜悅慶功時,敵軍的漏網之魚將一支暗箭射向了劉爽,而花木蘭全然不顧自身安危,挺身上前擋在了劉爽前面,救下劉爽中箭倒地。這一唱段就是花木蘭恍惚之間的一段內心獨白?;咎m女扮男裝替父出征,只能是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將士,不能暴露出自己女兒身的實情,對于劉爽的愛慕之情也只能藏在心底?;杳院蟮哪咎m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宣泄了藏在心中已久真實的情感。在這一部分中,木蘭終于脫下了戰(zhàn)袍,換上美麗的伊人紅妝,鼓起勇氣向劉爽大膽的表達了她對愛情的渴望。
二、木蘭人物形象分析
(一)木蘭的戲劇形象
1.巾幗形象?;咎m是生活在封建統(tǒng)治下的一位平凡姑娘,出生于將門之后,從小便學習武藝。使得木蘭和其他姑娘有了天壤之別,沒有一點人們眼中大家閨秀的模樣,而木蘭養(yǎng)成了嫉惡如仇、豪爽善良的性格,體現(xiàn)了同男孩子一樣的氣勢。木蘭不忍父親年邁出征,決定替父從軍,在異國他鄉(xiāng)艱苦作戰(zhàn),生存困難的征戰(zhàn)生涯一晃就是十幾年,木蘭的勇氣和魄力是無人能及的。這也造就了不畏艱險,有勇有謀的花木蘭,堅定了膽色過人的巾幗女英雄形象。
2.女兒形象。不管花木蘭在戰(zhàn)場上是何等的英勇善戰(zhàn)、堅強勇敢,她畢竟還是一位姑娘,她也有女孩的細膩柔情,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透露出她的溫柔善良。在這首作品中,木蘭受傷昏迷,睡夢中恢復了女兒裝,只有趁此時才能向愛慕之人表達心意,表現(xiàn)出女兒柔情的一面。體現(xiàn)出木蘭面對愛情想說卻不能說的矛盾心理,展現(xiàn)了一位被戰(zhàn)爭所迫,向往愛情與和平的女子形象。
(二)木蘭的音樂形象
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應將聲音與作品完美結合,剛柔并濟,結合木蘭的戲劇形象分析,既要展現(xiàn)出木蘭的巾幗形象,又要表現(xiàn)出木蘭渴望愛情,委婉細膩的女兒形象。
1.曲式結構分析。該作品是以E音為宮音的民族五聲調式,主要以4/4拍為主,結構為不帶再現(xiàn)的三部曲式。下文用字母A、B、C表示。
A部分(圖1)為樂段結構,是重復的兩個樂句,一開始便是主人公花木蘭內心的一段訴說,采用了對話的形式,歌唱與鋼琴伴奏相互依托,前后句在旋律走向上反向進行,第一句上第二句下,更好的烘托了后一句的上行進行,使得情緒高漲。同時,句末出現(xiàn)的下行五度跳進也表現(xiàn)了木蘭的女兒柔情。整體旋律呈舒緩柔和的狀態(tài),為收攏型樂段。
B部分結構為并列復二部曲式,除了4/4拍以外,還出現(xiàn)了2/4拍和5/4拍。這一部分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花草樹木、山山水水、草原清風、彩蝶翻飛,借景抒情。
圖2這一句采用了弱拍進,弱拍收的形式;圖3后一樂句采用了弱拍進,強拍收的形式,與前一句形成鮮明對比,仿佛投身于大自然中,眼前便是山野樹木、花草流水、草原清風、彩蝶鳥兒的景象。但也表現(xiàn)出了木蘭的孤獨與對愛情的渴望。雖然旋律上并沒有特別大的波動,但由于作用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板腔體的形式,民族性顯現(xiàn)無疑。
圖4中出現(xiàn)了六度與五度的跳進,與后面的樂句形成對比,使音樂有更強的感染力;與前面的樂句相比也更凸顯了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
后半部分的不穩(wěn)定音使用,如圖5中的“#a1”;圖6中的“d2”,展現(xiàn)了木蘭面對愛情的無奈。這一部分顯示了木蘭在戰(zhàn)場上的不同風格,驍勇善戰(zhàn)的女將軍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表現(xiàn)出木蘭不僅對自然環(huán)境的喜愛,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同時也表現(xiàn)了木蘭深藏內心的情感不能表達,飽受煎熬的痛苦。
圖7為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全劇的主題樂句。在這里進行了重復演唱以強調主題,將主人公心中壓抑的情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毫無保留。在重復演唱的地方出現(xiàn)了“f”的記號,與第一句相比更加飽滿有力,聲音和力量完全爆發(fā),最后結束在強拍強位的“生”字上。大調的主音持續(xù),產生一種強烈的終止感,聲音直達遠方,給觀眾巨大的情感沖擊。
旋律分析。前奏部分旋律舒緩悠揚,此時演唱者應隨伴奏進入狀態(tài),醞釀情緒。
A部分,旋律平穩(wěn)舒緩,人聲與鋼琴的對話相輔相成,一唱一和,似乎是在表達木蘭對愛人想說卻不能說的無奈。
B部分,開頭的旋律基本沒有太大波動,運用了弱起的方式進入。人聲與伴奏交替進行,在演唱時要注意對歌詞以及旋律準確把握。后面的旋律出現(xiàn)了六度大跳,引出歌曲的小高潮,在演唱時注意音色統(tǒng)一,前后一致。
C部分是兩段重復的旋律,與伴奏的配合體現(xiàn)了旋律的流動性,推動了情緒的上升。第一遍較第二遍稍弱一些,為下文的發(fā)展留有余地,第二遍旋律的進行則將情緒推向了最高點。
結束部分由弱到強,中間每拍都用獨立的和弦層層遞進,推動情緒的上升,最后用兩組振音加上主和弦的強調音結束,具有強烈的終止感。
3.伴奏織體分析。伴奏類型的選擇對于聲樂作品的演繹是十分重要的,合理選擇和聲進行以及恰當?shù)陌樽囝愋停瑢τ谒茉煲魳沸蜗?,烘托音樂氣氛相當重要?/p>
圖8采用了獨立柱式和弦的伴奏織體,這樣的伴奏類型表現(xiàn)力較強,情緒比較熱烈,節(jié)奏特點較為突出。彈奏時要注重和弦的準確性和同步性,不要一前一后出現(xiàn)。
圖9使用了雙手分奏的方法:右手以八度柱狀和弦的形式伴奏,營造了氣勢磅礴、激昂熱烈的高潮氣氛;左手用上下行結合的長琶音,旋律優(yōu)美流暢,緊湊的節(jié)奏推動了右手主旋律的流動,營造出流水般的音響效果。加上夯實的右手主旋律,把音樂情感烘托得婉轉細膩。
圖10采用了多種伴奏織體。前兩小節(jié)以跳音為主,體現(xiàn)出歌曲旋律如百靈鳥般動聽靈巧。到第35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八度柱狀和弦和三度震音,這樣的伴奏使音樂變得激動,也是為高潮的推進做準備。
4.歌詞內容分析
作品一開始(圖11)便是木蘭對心上人的呼喚,迫切的想告訴他自己內心深藏的女兒情。演唱稍慢,伴奏較自由,用輕柔的音色和著靈動的伴奏緩緩進入,更加貼近了主人公此時的狀態(tài)和情緒。
圖12訴說中要注意歌詞中的“心”“女”“情”字?!靶摹弊忠獔远ㄇ宄?,隨著上一個字說出;“女”字站穩(wěn)扶住,保持音高位置不變,氣息下沉;“情”字情感飽滿,氣息均勻。
圖13連續(xù)四次出現(xiàn)的“愛”字,每一句出現(xiàn)的時候都要注意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想要表達的內容,每一句都要有不同的處理,層層疊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
緊接著后面出現(xiàn)的高音持續(xù),圖14中“聽”字在演唱時要積極,保持口腔豎開,由氣息控制聲音,從強漸弱。
圖15中需注意“滋味”的“味”字,演唱時要送出去,似乎真正有苦澀的感覺一樣。
圖16中兩次“好疼”的出現(xiàn),語言顯然有不同的表達,要有層次、情感上的對比。前一次氣息下沉,輕一些,后一次咬字稍重,需要更深的氣息來支撐,并且?guī)б恍┛耷坏母杏X來演唱。
這部分(圖17-圖19)有較多的高音,需要腰部力量的支撐,但并不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演唱時并不是完全的放開,運用嘆氣和打哈欠的感覺來幫助氣息的調整,保持氣息均勻穩(wěn)定。面對“親”字、“愛”字,發(fā)音要注意圓潤輕巧一些,咬字松一點,保持發(fā)聲通道的暢通自己前后狀態(tài)一致。
圖20中的歌詞有種排山倒海之勢,將情緒推向最高潮。但長時間處于高音區(qū)且時值較長,需要很強的氣息作為支撐,咬準字頭,如“綠”字,演唱時口腔放松,輕輕說出,運用氣息支撐住高音位置,演唱飽滿有力。在演唱“我的愛”這幾個字時可以稍弱一些,體現(xiàn)出木蘭的女兒柔情和對愛情的渴望。演唱最后一句“相伴終生”四個字時氣息要飽滿下沉,尤其是“終”字在這里進行了大跳,發(fā)聲時可以借助一點美聲的狀態(tài),使聲音渾厚、堅定有力,最后“生”字在“終”字的基礎上平穩(wěn)過渡,在延續(xù)情緒的同時保持音位不變,聲音直達遠方。
戰(zhàn)場上,木蘭是一位驍勇善戰(zhàn)、屢獲戰(zhàn)功的女將軍,她摒除了女子的靦腆和嬌羞,披上戎裝保家衛(wèi)國,是一位巾幗女英雄。身為女子的木蘭面對烽火硝煙的戰(zhàn)場,時刻提醒自己是個男兒、是個戰(zhàn)士,要不懼艱險、沉著冷靜,擁有戰(zhàn)之必勝的信心。盡管木蘭有如此的英雄氣魄,但依然擋不住女子對愛情的向往,盡顯女子的柔情似水。
三、不同演唱者的人物形象分析
所謂二度創(chuàng)作是指歌唱者在表演過程中,首先要保持曲作者基本的要求,然后對音樂加以自己的理解、處理,是音樂帶有個人的風格,準確、完美的解釋作品的內涵和風格,創(chuàng)造出更加鮮明的音樂形象。根據自身的文化底蘊和不同層次的藝術修養(yǎng),作品的詮釋和解讀也各有不同。
(一)彭麗媛版“木蘭”人物形象分析。彭麗媛是花木蘭的第一代的扮演者,《木蘭詩篇》之所以能如此成功,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優(yōu)美的音樂、舞蹈,漂亮的服飾外,還需要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技巧以及歌唱家的演唱。彭麗媛豐富的舞臺經驗,為她準確表現(xiàn)花木蘭巾幗女英雄的形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彭麗媛汲取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音、咬字狀態(tài),行腔、表演等,借鑒西洋發(fā)聲方法,成功詮釋出花木蘭堅韌不屈的精神。她的演唱咬字清晰,唱腔圓潤,聲音飽滿有力,張弛有度(如圖21),來自內心深處的吶喊,傾訴出木蘭對劉爽的真實情感。通過弱化聲音來表現(xiàn)木蘭嬌羞細膩的女兒情。在歌劇的感情表達中,慢慢流露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矛盾的音樂情緒貫穿整首歌曲,成功地表現(xiàn)了木蘭內心對劉爽的感情。
(二)雷佳版“木蘭”人物形象分析。雷佳出生于湖南,擁有一副天然好嗓,在湖南藝術學校的求學經歷為她打下了歌唱與戲曲基礎,受到了良好的戲曲表演教育。雷佳演唱的歌曲具有很強的民族性,通常都會加入中國傳統(tǒng)戲曲元素。她的演唱自然而流暢,科學的發(fā)聲方法與氣息控制使雷佳的聲音極具張力與爆發(fā)力,音質清澈多變,具有極強的穿透力。
她集戲曲、民族、美聲于一身,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雷佳的演唱增添了許多色彩。2009年雷佳飾演的第二代“花木蘭”在日本進行文化交流表演,成功詮釋了木蘭剛柔并濟的巾幗形象。她不僅繼承了彭麗媛的演繹精髓,還加入了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為歌劇注入了新鮮血液。
雷佳的演唱音質純美清澈,她的聲音極具張力和滲透力,使情緒、情感更加戲劇化,展現(xiàn)出木蘭柔情似水的女兒情,塑造了一個新的木蘭形象(如圖22)。雷佳用甜美的聲線和細膩的情感演繹了木蘭對劉爽的愛情。
(三)王麗達版“木蘭”人物形象分析。王麗達憑借柔美的嗓音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踏入了聲樂的殿堂,演唱過許多經典的民族聲樂作品,擁有深厚的戲曲功底和豐富的舞臺經驗,加上她對民族聲樂的熱愛以及不懈的努力,使得她對作品的演繹和理解具有獨特的風格。
這一句前后聲音強弱有明顯對比,前半句(圖23)表現(xiàn)出木蘭急切表達女兒身的愿望,后半句(圖24)表達出木蘭替父從軍不能訴說的事實。王麗達的舞臺形象優(yōu)雅活潑,為歌劇的表演創(chuàng)造出濃郁的音樂氣氛,他的歌聲充滿熱情和靈性,富有感染力,造就了“木蘭-王麗達”式的嬌羞和矛盾的情境。
在聲樂演唱活動中,不同的演唱者對歌曲的理解以及音樂的想象是不同的,根據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和不同經歷,對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也是風格各異。但基本的聲樂演唱技巧都是想通的,應嫻熟運用,如正確的呼吸、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氣息的完美駕馭以及腔體共鳴等等。此外,我們還應學習并繼承優(yōu)秀演唱者的演繹精髓。
彭麗媛在塑造花木蘭一角時,將西方的發(fā)聲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唱腔相結合,咬字清晰、唱腔圓潤,聲音柔美、張弛有度,將木蘭威武的巾幗形象與柔情似水的女兒形象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散發(fā)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今后的學習、演唱中,我們也要探索、借鑒先進的發(fā)聲技術,融入到傳統(tǒng)民族聲樂中,塑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雷佳在飾演花木蘭一角時繼承了彭麗媛的演繹精髓,并根據自身對作品的理解,為她所飾演的花木蘭注入了新鮮血液。雷佳的成功并不在于她有多么“漂亮”的聲音、多么巧妙的換氣等純技術因素,而是在于她根據角色的需要恰當?shù)亍鞍l(fā)聲”,在聲樂演唱上實現(xiàn)了完全打通。我們也要學習雷佳塑造人物的能力,在聲音上多做處理,優(yōu)美而富于變化。王麗達是一位湘籍歌唱家,她的演唱具有典型的地域特點,演唱風格以抒情見長。處理作品細膩入微,舞臺展現(xiàn)聲情并茂,除了強烈的民族風格外,王麗達在飾演花木蘭一角時還帶有一份來自軍人的颯爽英姿。我們在演繹作品時也應將自身的特色融入角色,展現(xiàn)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四、結語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她巾幗女英雄形象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曲家關峽借助這個豐富、傳奇的歷史題材,將古老的中國文化以全新的方式重現(xiàn)舞臺?!赌咎m詩篇》以獨特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了中國民族歌劇別具一格的特色,與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融入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創(chuàng)新性與民族性的完美結合,具有時代精神。
通過對木蘭的詠嘆調:《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進行分析,了解了木蘭的戲劇形象和音樂形象,感受了不同演唱者對作品的處理。在今后的演繹“花木蘭”這角色時,應從作品背景、故事內容、木蘭形象著手,通過分析解讀作品,真正了解“木蘭”后,將聲音與情感融為一體,用聲音來表現(xiàn)作品。學習并繼承彭麗媛、雷佳、王麗達等歌唱家的演繹精髓,將西方發(fā)聲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唱腔相結合,氣息飽滿,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演唱時聲音清澈富有感染力,體現(xiàn)出木蘭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馳騁沙場的女將軍,也是憧憬愛情的平凡女子。
中國歌劇以它獨樹一幟的民族特色,融入西方音樂的同時,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音樂,并朝著多元化的方向邁進,相信中國民族歌劇不久便會在世界的藝術舞臺上迎來最輝煌的時代。
參考文獻:
[1]劉軍霞.歌劇《木蘭詩篇》的音樂風格與演唱技巧[D].云南藝術學院,2016.
[2]韓林林.歌劇選段《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的演唱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4.
[3]李楊.情景交響歌劇《木蘭詩篇》女主角的唱段分析及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3.
[4]裴倩萍.情景交響歌劇《木蘭詩篇》中木蘭主要唱段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5]劉雪穎.中國聲樂作品五種常用伴奏類型的運用——以《我的愛與你相伴終身》為例[J].藝海,2017,(10):78-80.
[6]許迪迪.歌劇《木蘭詩篇》之詠嘆調《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演唱處理[J].戲劇之家,2016,(17):95-96.
[7]李向峰.歌劇選段《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藝術分析與處理[J].黃河之聲,2016,(08):13-14.
[8]智凱聰.好一個巾幗女英雄——評雷佳版《木蘭詩篇》的演唱與演繹[J].大舞臺,2016,(04):8-10.
[9]尤越.試論《木蘭詩篇》中“木蘭”女兒郎形象的塑造——以《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為例[J].黃河之聲,2015,(24):89.
[10]韓路雨.淺析雷佳在歌劇《木蘭詩篇》中塑造的藝術形象[J].大眾文藝,2013,(10):30-31.
[11]史倩.試論中國民族歌劇演唱技巧——如何演唱歌劇《木蘭詩篇》選段《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8):154-155.
[12]王斐.從歌劇《木蘭詩篇》中解讀彭麗媛的表演藝術[J].黃河之聲,2012,(0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