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086-02
從2001年到2010年第一輪課改,追求“學生自主感悟,自主表達”的語文課堂,到2011年第二輪課改追求“工具性與語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課堂,到2016年部編版的出臺,語文課改一直在進行著,但是作為語文人我們應該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到底要追求一種怎樣的語文教學呢?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無論怎樣改革,都不能丟了語文教育的根,那就是中國元素。
改革開放以后,西化的東西越來越多地充擊著我們的生活:西方的情人節(jié)幾乎完全取代了中國的七夕,圣誕節(jié)的狂歡超越了除夕的守夜,披薩代替了各種各樣精致的餅類,優(yōu)秀人才的流失等等都讓我們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復興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國家發(fā)展的需要,因為國家統(tǒng)一的文化傳承,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zhàn)和交替、聚散分和、遷徙融合,但卻最終回歸統(tǒng)一。文明認同始終如一,能達到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脈傳承。其次是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傳統(tǒng)文化在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自古我們就有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情懷。
要想實現(xiàn)這些,語文課堂一定要抓住以下三點:
1.教材的處理要體現(xiàn)中國味
民族性是文化的靈魂,只要一個民族的文化存在,,這個民族就不會滅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視劇《將軍》,講述的就是1938年日軍占領廣州后,以棋類比賽為手段,企圖以文化入侵來統(tǒng)治廣州,進而達到統(tǒng)治廣州乃至統(tǒng)治中國的目的。他們也意識到,要想占領中國,就必須用文化占領中國人的思想。所以也就有了《最后一課》《難忘的一課》等以文化入侵為背景的文章。教材的處理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到中國元素。從導課到新授,到拓展,到總結等方面都要體現(xiàn)中國味道。比如,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可以采用有中國味的導入方式,引用《大學》中的關于自律 的語句——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這樣可以在孩子學語文的同時感受到濃濃的中國文化。
2.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體現(xiàn)中國味
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固然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力手段,但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的傳承更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要做到的。
相信這些詩句或者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勤于讀書,逸于寫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像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它們都告訴我們語文學習的方法:多讀,多寫,多積累。因為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積累性很強的課程,語文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自己讀會的,寫會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老師講的再好,學生沒有積累、沒有實踐,就無法學好語文。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實踐,寫作實踐等,而且重要的是讓學生背誦經典名家名篇,作為語言的積累。
3.教學方式的選擇要體現(xiàn)中國味
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要注意的是:漢語言本身的特點,那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讀完下面一段話大家就很清楚了。
孟子謂戴不勝曰: “子欲子之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 “使齊人傅之。”曰: “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
由此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孩子都是先會說話,然后才認識字的。他的語言能力就是在反反復復的語言實踐中練成的。熟練的朗讀能力要經過200小時的訓練,一二年級的有效學習時間,每個學年按40周,共計400天,這樣每天孩子的朗讀時間至少應該是30分鐘。
正確、流利可以通過機械地朗讀訓練來實現(xiàn),但是有感情地朗讀卻要通過孩子們的學習以及他們的人生經歷的豐富來形成。我們目前可以讓孩子掌握的有感情很大程度是一種技巧的習得。所以語言的學習要遵循階梯發(fā)展的學習層次,孩子的語言學習要遵循語言本身的構建規(guī)律,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是這樣的:字——詞——詞組(短語)——簡單句——復雜句——語段——語篇,所以教師引領我們的孩子在學習語言時也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比如我們經常練習的長句子朗讀,我們的老師習慣于給孩子們劃停頓,實際上我們可以嘗試著按照語言組合的規(guī)律來學習。即從字——詞——詞組(短語)——簡單句——復雜句——語段——語篇。例如“流利”一詞的教學可以這樣處理。
“流利”的案例;
指名背古詩,請一名同學用“流利”表揚他。再背請用“流利”給他一點建議;
鋼筆水不流暢,
寫字不流利——書寫很流利。
這樣把詞語的學習與生活情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既學習了有用的語文,又實現(xiàn)了漢語母語教學的特點。
在抓住以上三點后,我們在課堂上還要關注語文教學的四點:即得意,即理解文意,獲取文本意義,獲得情感體驗和審美熏陶,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得言,即落實運用,關注語言規(guī)律,關注表達運用,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得法,即習得方法,掌握讀法、寫法、學法,授之以漁,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得魂,即以文化人,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yǎng)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激發(fā)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使命感,這是語文教學的歸旨。
真正實現(xiàn)了語文課中的四得,抓住中華文化的根,我們才算是真正教好了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