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漫
我是一名90后,是北航的在校博士生。自我出生到現(xiàn)在,我有三次出國經(jīng)歷,且三次經(jīng)歷都是出國學習交流。
第一次是2005年,我上初中。我所在的市與日本的一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關(guān)系,每年互派十名左右的學生到對方的城市交流一周。我作為市中學生代表,獲得了這個機會。在這次交流學習中,我們參觀了日本的工廠??吹搅藥缀跞繖C械化的、實現(xiàn)無人操作的車間,不禁感嘆日本科技的發(fā)達。
第二次出國是2017年,北航組織的暑期交流項目,在倫敦一所學校參加一個月左右的課程學習。國內(nèi)很多高校在寒暑假中都有短期出國項目,各高校申請標準和資助標準有所差異。也有一些中國學生不通過所在學校,自己直接在外國學校官網(wǎng)申請。出國機會很多,出國開銷對很多家庭也不再是問題。在國際班上,我們遇到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中國學生總數(shù)占比較高。
在倫敦,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城市散發(fā)的濃郁的文化藝術(shù)氣氛。博物館、美術(shù)館隨處可見,大多向公眾免費開放。倫敦國際化程度很高,來自世界的游客很多,泰晤士河在城中蜿蜒穿過,古老的歐式建筑訴說著歷史與興衰。倫敦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然而150多年后的今天地鐵上依然沒有手機信號。比亞迪公交車在城中穿梭,亮著耀眼的中國紅。劍橋隨處可見中國旅行團,中小學學生團居多。在整個劍橋行走,中國面孔比英國面孔還要多。
第三次出國在2018年10月,我參與的是北航實施的博士生短期訪學計劃,在國際一流高校訪學交流、參與科研,為期三個月,由學校提供一定的資金資助。近年來,北航越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在未來有可能將“至少參與一次國際學術(shù)交流”作為博士生的畢業(yè)要求,學校也將有主項財政預算作為支持。我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樣的好時機。
在新西蘭,我和幾個中國學生合租了一個公寓,他們有的沒參加國內(nèi)高考,直接向國外學校申請讀本科,有的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來新西蘭攻讀博士學位。我在這里認識的第一個外國朋友來自巴基斯坦,他聽到我來自中國,對我格外熱情,送了一包零食給我,向我介紹了另外兩名巴基斯坦學生,還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周末聚會。我還認識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外國學生,他們向我主動提起了共享單車,提起漢語、長城。當然,我也結(jié)識了很多中國朋友,看到了許多華人超市和餐館。今天,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中國人都不會感到孤單。
三次出國,處在不同時間,出于不同項目,到訪不同國家,更有著不同的感受。今天的我們再出國,政策更加寬松了,資金更加充裕了,機會更加頻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