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網(wǎng)上有“好消息”流傳,很多地方教師評職稱,不再有課題論文這道坎,尤其是農(nóng)村教師。從照顧農(nóng)村教師的現(xiàn)實情況來說,就評職稱這件事,的確是一個“好消息”,門檻低了,機會就大了。但從教師職業(yè)本身來說,個人覺得,一線教師,包括農(nóng)村教師,有自己的課題或持續(xù)關注的教育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論文,未嘗不是一件更有價值的事。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如果教育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是一件十分尷尬甚至悲哀的事情。要保證教育不落后于時代,一線教師肩負的責任比誰都重要。我想,強調(diào)教師要努力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育者,也正緣于此種認識。既然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育實踐者是一線教師本應努力的方向,那么,一線教師有自己的課題和論文,也當是應有之義。需要討論的是,“自己的課題和論文”當如何定義?是不是只有被“立項”的課題、在正式刊物發(fā)表或者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評選中獲獎的論文,才算是名正言順的課題或論文呢?我想,只要是來自于教師真實的教育教學需要的研究和思考,是為探索和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問題而生的課題,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課題;同樣,所有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遭遇的真實問題為導向,記錄教師個人思考的敘事、隨筆以及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定理論提升的論文,也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學問,是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的。“立項”“發(fā)表”“獲獎”只是被認可的一種渠道而已,一線教師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做學問,如果這學問對促進學生的成長、對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是有益的,則更應該得到認可和肯定——這,可能還涉及對教育主管部門工作職能和智慧的考量。
是的,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一線教師做學問,本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可行,而且大有可為。那么,為什么說一線教師做學問大有可為,又在哪些具體方面大有可為呢?
首先是做研究學生和學生成長的學問。教育的最大學問,就是對學生和學生成長的了解和研究?,F(xiàn)實情境,未來展望,是對學生需要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的重要判斷依據(jù),而當下學生是什么樣子的、何以成為這個樣子、怎樣才能成長得更好等等,這些問題,是一線教師需要研究和回答,并且準確回答,進而指導自己教育實踐的重要課題。一線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直面教育生成的現(xiàn)場,能從不同角度對學生有足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因此,一線教師做學生—兒童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線教師只要愿意做、有心做,就能把研究學生的學問做得很好。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很多篇幅都是在教育生活情境中對學生心理、成長的描述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都成為了指導一線教師的“金言”和“智慧”。我們要知道,蘇霍姆林斯基一直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一線教師”。
學生—兒童的成長密碼,有些是共性的,甚至在任何時代,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是相通的、一致的。這些共性的密碼,大多前人已經(jīng)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過深入研究,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前人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經(jīng)成為教育者了解和研究具體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理論依據(jù)。而一線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具體的、個性鮮明的、“現(xiàn)在進行時”的學生。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影響其成長的不僅僅是生理和心理的共性密碼,更重要的,甚至起決定作用的,是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密碼。這與眾不同的個性密碼,是一線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的一線教師顯然也具有條件——需要去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并據(jù)此幫助、陪伴、引導具體的學生追求積極向上的自我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線教師在學生—兒童研究上,是大有作為的。
大家翻開手頭的教育教學書刊,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關于學生—兒童成長研究的隨筆、敘事、論文,都是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一線的實踐、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拿我個人來說,身為一名一線班主任,我就覺得,研究班上的每一名學生—兒童,是我做好班級工作,尤其是最大限度幫助、引導班級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當剛剛接手一個班級,發(fā)現(xiàn)班上學生普遍在情緒管理上存在嚴重問題時,我就開始著手幫助他們學會管理情緒。這時候,《兒童心理學》《兒童與情緒:心理認知的發(fā)展》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就成為了我展開具體研究和實踐的專業(yè)基礎和理論依據(jù),而在解決每一名具體學生情緒管理問題時,我需要了解他們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成長經(jīng)歷、性格特征、認知模式等等。在實踐中,我不斷分析思考不同學生的問題、積累經(jīng)驗、總結(jié)方法……后來,就有了關于教師和學生情緒管理的多篇文章發(fā)表。正是從研究和幫助學生學會情緒管理入手,我開始了對兒童—童年成長一系列問題的關注、思考和研究,在教育雜志上開設了兒童研究的專欄。
從根本上講,每一名一線教師只要在與學生打交道,每天都會面臨豐富多彩的學生成長情境和表現(xiàn),每天都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分享學生成長的喜悅,也分擔學生成長的煩惱。這些,難道不正是一線教師做研究學生—兒童學問的最佳環(huán)境和最大便利嗎?記錄案例,分析問題,選擇方法,總結(jié)經(jīng)驗……這些都是在做學問,將這些行諸筆端,就成為了做學問的成果。
一線教師做學問的第二個方向和對象,是課堂。課堂是一線教師做學問的堅實而寬廣的平臺。自己為課堂做了哪些準備,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學生因為自己所準備的學習內(nèi)容、所采取的教學姿態(tài)等,在課堂上有怎樣的表現(xiàn),到底收獲了哪些……如此等等,大概是每一位用心用情于課堂的一線教師都會關心、思考的問題。關于課堂的學問,就在這最接地氣的關注和思考中誕生了。
與做學生—兒童研究的學問一樣,在課堂—學科教學上做學問,一線教師也不需要從零開始,也可以站在前人已經(jīng)奠定的堅實基礎上,為了把課上得更好,為了學生學得更有效更扎實更靈動,做最具體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研究。葉圣陶先生、夏丏尊先生的母語教育研究,就是從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始的;李吉林老師的情景教學法,也誕生于自己的課堂;還有今天的一些一線名師,都是源于真實的課堂實踐和思考,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主張,他們的學問,并不高大上,但很有價值。甚至,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也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萌芽、發(fā)展和研究,才結(jié)出的碩果。前面提到的蘇霍姆林斯基,更是基于自己的課堂實踐,總結(jié)出了許多關于課堂教學的實踐智慧和理論成果。
課堂是一線教師實踐教育理念和實現(xiàn)教育追求的真真切切的“一畝三分地”。這一畝三分地,如何規(guī)劃,深耕還是淺耘,種什么,如何種,種下去后怎么培育管理,遇見大大小小的問題怎么解決……總之,與課堂有關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一線教師做學問的突破口、落腳點。拿語文課堂來說,怎么創(chuàng)生學生需要的母語課程,文本解讀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課堂上探究的問題怎樣設計才是服務于“學語文”的……甚至,一篇具體的課文,怎么定位學習目標,怎么導入,怎么圍繞目標線索展開學習活動,怎么結(jié)課等等,一線教師都可以做成學問。這樣的學問,既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提升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同時,也會逐漸建構(gòu)出屬于自己的、科學的教學理解,并給他人以啟發(fā)。
可以說,關于課堂的最有生命力、最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學問,都是誕生于一線課堂經(jīng)驗的學問,那些高高在上、聽起來很美卻缺乏實踐經(jīng)驗支撐的“學問”,有可能因為無法轉(zhuǎn)化為積極的課堂“生產(chǎn)力”而被視為“偽學問”。
一線教師還可以通過自我觀察、反思和對同事的觀察、研究,在教師專業(yè)成長上做學問。一線教師在專業(yè)成長上做學問,不是一定要為別的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方法策略和實踐路徑,而是回歸自身,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徑。這種尋找和實踐本身,就是一種極有價值的學問。這種學問做扎實了,做深入了,自身的專業(yè)成長也就一步步實現(xiàn)了,如果能回顧梳理自己的成長之路、成長經(jīng)驗等,這一學問就進入了新的境界,自然還會成為激勵和指導其他教師成長的學問。
我所熟悉的王維審老師,在分享自己的專業(yè)成長經(jīng)歷時,講到他身為一名一線農(nóng)村教師,是如何在進行自我分析的基礎上,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通過敘事寫作創(chuàng)生敘事教育,進而成為帶領廣大一線教師一起成長的敘事研究者。他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就是認準目標踏踏實實做學問的路,這學問成就了自己,也最終惠及他人。
教師專業(yè)成長有一些共性的規(guī)律,但跟學生的成長一樣,每個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礎、背景甚至愿景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每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都會有個性化的方法、路徑、樣態(tài)??梢哉f,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樣本,都值得研究,都能給他人以啟發(fā)。一線教師從自己的實踐開始,從自身的成長開始,關注、研究專業(yè)成長的方方面面,就能做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真學問來。
一線教師做學問,因為在“一線”,所以更大有作為。一線教師做學問,不僅僅是可以做什么,甚至只要是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方方面面,想做哪方面的就能做哪方面的。除了上面舉例說到的三個方面,還可以做班級建設和管理的學問,可以做家校溝通的學問,可以在任何一個方面里找到更聚焦的點,如課堂教學中的中等生關注一類更具體、從細微處著手的學問。一線教師可以選擇在一個方面多角度“雕琢”,也可以找準一個點往深里“鑿井”??傊?,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更應該懂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用做學問的姿態(tài)來做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做學問,如此,教育人生也會更精彩。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