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有人說,辦了多年教育,接觸兒童無數(shù),豈有不懂兒童之理?兒童嘛,白紙一張,頭腦是未開墾的蠻荒,完全靠我們?nèi)ソ逃龑О?,我們肩負啟蒙的重任呢!說得好像真的很有道理。但意大利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 Malaguzzi)不是這么說的,他在《其實有一百》中寫道:“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一百個世界,去發(fā)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孩子的內(nèi)心如此豐富,想辦好教育,絢爛的童心看來真的是要我們?nèi)ズ煤皿w察的。
如果真正了解孩子,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教育只為人提供優(yōu)質(zhì)的空氣、土壤、水分、陽光,滿足人的生長需求,從不異化人、置換人、羈絆人、操縱人(孟國泰語)。
真正了解兒童,你就能站在教育的原點,不違反常識去做事。但事實上,教育違背常識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有一次我到幾間辦公室里轉(zhuǎn)了轉(zhuǎn),看到不少孩子課間甚至正課時間滯留辦公室背誦課文。孩子們個個眉目皺蹙,臉上寫滿了不情愿,但個個又都在逼迫自己舉書強記,以搏過關。這樣的教育真讓人心痛。知識意義建構的過程本是從賞心悅目再到心曠神怡,往往伴隨著頓悟、感懷而擊節(jié)叫好、大呼痛快,直至啟開蒙昧,于學習者的心中形成有效的知識重構,開辟出人生新天地。教育者要給予孩子知識,理當先合理開發(fā)需求,然后謀求因需設教,最大程度地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讓孩子與知識能夠自然地相遇,而并非赤裸裸硬梆梆地去作教育實踐。
反觀當下,許多老師對此還沒有予以足夠重視。教師無視兒童心理,講課先入為主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而學,心中疑惑,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課上不作為、不積極、不響應、不贊同,“精神流失”嚴重。觀察一些常態(tài)課如此,許多公開課也是一樣,幾乎都是強迫的學習,強迫的記憶,教師直接充當司機牢牢把控著方向盤,起步、轉(zhuǎn)向、剎車隨心所欲,孩子只能充當乘客,完全沒人在乎他們的感受。一堂課上,教師絮絮叨叨地講不停,孩子探求真知的天性又使得他們不堪僅僅成為知識的容器,于是孩子們開始抱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埋怨葉圣陶,害怕周樹人,連原本喜歡的神氣“如海軍上將的大白鵝”也一并怨恨起來,不知道為何要與這些素昧平生的家伙產(chǎn)生瓜葛。其實,像葉、魯這樣的名家本是我們民族的財富,然而,因為我們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又常常違背常識去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我們不了解孩子,不知童心為何,孩子也必然不會喜歡我們。如果我們這些做老師的,讓孩子們從小就不喜歡,也得不到他們應有的尊重,那么,能指望孩子們長大后會喜歡和尊敬嗎?
師之道,實乃讀心之道!師之患,患不知童心也!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