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良 王源源
我們常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但是,這種說法也受到了疑古思潮的沖擊和國外學者的質疑。因為,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的第一個成熟國家是夏朝,由大禹的兒子啟所建立。而夏朝大約處于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間,距今只有4000多年。同時,由于中國的神話傳說被認為是神話的歷史化,這使得許多學者對夏朝之前的三皇五帝的存在提出了質疑。
不過,隨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文化遺址的逐步發(fā)掘,這些質疑逐漸消解,“良渚文化遺址”也成為學術界公認的,能夠證明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實證。
良渚,義為水中美麗的小洲,這是一個充滿江南水鄉(xiāng)地域特色的名字。的確,和其他江南一帶常見的小鎮(zhèn)一樣,它是一個山清水秀、物阜民康的地方。近幾十年來,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鎮(zhèn),受到越來越多考古學家的關注,中外史學界、考古學界將其視為古文化圣地,“良渚”也從一個小鎮(zhèn)的地名成為文化遺址的名稱,乃至史前文化的一個類型。這一切的改變還要從20世紀30年代的一次考古發(fā)現說起。
1936年,杭州古蕩老和山出土的一些石器,引起了當時一些考古學家的注意。同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和吳越史地研究會合作,對遺址進行了試掘。據文獻記載,此次試掘開探坑3個,僅獲石器6件、陶片3塊,另采集石器10余件。但這可以看作是良渚遺址發(fā)現的開端。
當時,西湖博物館館員施昕更參與了此次試掘,他的家鄉(xiāng)就在良渚鎮(zhèn)。他發(fā)現,出土的石器看上去很熟悉,過去在家鄉(xiāng)似乎見到過類似的器件。于是,他便在良渚鎮(zhèn)一帶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并采集到石鏟、陶片以及許多不同形式的石器。
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間,施昕更先后3次代表西湖博物館對良渚鎮(zhèn)附近的棋盤墳、橫圩里等6處遺址進行試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和石器。此后,他根據那次發(fā)掘完成了《良渚——杭縣第二區(qū)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的撰寫。
后來,由于日寇入侵、連年戰(zhàn)亂,良渚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被迫中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針對良渚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才開始持續(xù)進行,并陸續(xù)出土了諸多文物,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關注。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鼎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灣的良渚文化”這一說法,認為良渚等遺址出土的遺物獨具特色。自此,“良渚文化”得以正式命名。
此后,相關考古不斷進行。20世紀80年代起,良渚遺址發(fā)掘迎來了輝煌期。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員在良渚鎮(zhèn)一個叫反山的地方發(fā)掘出11座良渚文化時期的貴族大墓。那次出土玉琮、玉璧、玉鉞等3000多件玉器,是迄今良渚出土玉器數量最多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反山12號墓中出土了一件通體高8.9厘米、整器重約6.5千克的玉琮,是出土玉琮中最大的一件。玉琮內圓外方,四面各琢刻一個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獸面的兩側各自浮雕著鳥紋。這件玉琮形體寬大、紋飾獨特,是良渚文化的玉琮之首,被稱為“中華玉琮王”(本刊2018年第5期曾有報道)。與“玉琮王”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被稱為“鉞王”的玉鉞。這件玉鉞器身呈“風”字形,兩側略向內凹,左右不對稱,玉鉞一側有雙面對鉆的小孔,玉鉞的上角刻著一個神人獸面紋,和“玉琮王”的圖案如出一轍。在出土的其他玉鉞上均未發(fā)現有這種神人獸面紋,因此它成為當之無愧的“鉞王”。
那次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文物數量之多、制作之精美,令考古學家們不勝感嘆,其中“玉琮王”和“鉞王”的出土更是引起了中外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趣。在良渚文化時期,玉琮和玉鉞分別象征著王權和軍權,能夠用帶有神人獸面紋的玉琮和玉鉞陪葬的墓主人,在當時肯定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那么,墓主人會是這個地區(qū)的最高統(tǒng)治者嗎?如果是的話,統(tǒng)治者的權力中心又在哪里呢?
反山墓地發(fā)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7年,距離反山5千米的瑤山遺址又有驚人發(fā)現——12座墓葬共出土玉器700余件。瑤山發(fā)掘還發(fā)現了一座祭壇。至此,余杭良渚、瓶窯、安溪、長命等4個鄉(xiāng)鎮(zhèn)30多平方千米范圍內共發(fā)現40~50處良渚文化遺址。專家們認為,良渚是一個遺址群,也是一個部落聚居區(qū),這意味著良渚文化研究開始由點向面跨越。
良渚古城宏大的營建場景(圖片由良渚博物院提供)
同年,為配合104國道余杭段的擴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施工所及的區(qū)域進行了大規(guī)??脊趴碧剑诰嗪贾菔形鞅奔s25千米的莫角山發(fā)現了大片的夯筑基址,同時還發(fā)現了3排東西向排列、每排間距1.5米的大型柱洞遺址。根據這些柱洞和夯筑基址,專家們判斷這里一定有成組的大型房屋建筑,很可能是良渚時期的宮殿。這又令專家們提出了新的疑問——如果莫角山遺址真的是一所宮殿遺址的話,這附近應該有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城,那么,這座城的城墻在哪里呢?
2006年,考古專家在莫角山遺址西約200米處發(fā)現了一條史前河道。經過發(fā)掘,專家們發(fā)現這條史前河道呈南北向,寬40余米,專家們判定這應該就是古城的護城河。隨后,考古專家們在河岸上又接連找到了黃土夯筑的城墻,在黃土的下面還鋪著一層比較圓滑的石塊。專家們推斷,這應該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墻以及外郭。
由于古城的面積實在太大了,城內的主要設施在經歷了5000年的滄海桑田之后,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樣。自2007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野外考古。他們在莫角山遺址周邊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在其東西南北4個方向都發(fā)現了古城墻遺址遺跡,并且每面城墻上各有2個城門遺跡。至此,一個龐大古城的主體結構逐漸清晰起來,這座古城東西寬接近1700米,南北長1900米,加上外郭城,總面積達到800萬平方米。
專家推斷,良渚古城分為三重,最中心是30萬平方米的宮城,也就是今天的莫角山遺址,是良渚國王和王后的居所。圍繞宮城的是300萬平方米的皇城,居住著協(xié)助國王管理國家的權貴臣屬。外圍是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城,反山墓地遺址就處在這個范圍內。經專家考證,這是中國同時期規(guī)模最大、營建最考究、配置最高級的古城,許多方面已具有初期城市的特征。很快,有考古學家提出,良渚古城的發(fā)現意味著當時存在一個“良渚古國”。也就是說,在夏朝之前,中國還有很長一段存在國家文明的歷史。
2009年,杭州市余杭區(qū)彭公村旁的一個小山包上出土了大量的草裹泥包。草裹泥,就是用蒿草將青泥包裹在里面,與如今的防洪沙袋十分類似,一般用來壘筑堤壩??脊艑<覍@些草裹泥包中的草進行了“碳-14”測定,結果顯示這些草的年代超過了5000年。也就是說,發(fā)現草裹泥包的這處小山包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山體,而是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堤壩遺址。這個發(fā)現引起了考古學界的極大關注,因為多年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為中國水利史的開端源于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的傳說,而有實物證據的大型水利工程則是興建于公元前214年的靈渠、公元前246年的鄭國渠以及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墒?,這些水利設施都只有2200年左右的歷史。
隨后,考古專家在這條堤壩遺址的附近又發(fā)現了5條古堤壩遺址。這表明,早在5000年前,良渚先民便借助自然山體的起伏,在那里修筑起了厚度接近100米,海拔30米以上,總長度超過500米的大型水利工程。截至2015年,考古專家們在良渚古城周圍共發(fā)現了11條水壩遺址,其中塘山堤壩上還出土了幾座良渚晚期的墓葬,這更加證實了水壩修筑于良渚文化時期。
經過測算,良渚外圍的水利系統(tǒng)所涉及的范圍超過了100平方千米。專家推斷,良渚古城周圍的多條水壩在當時首先起到防洪的作用,同時還兼有灌溉農田的功能。因為這些水壩都有形似水渠的構造,應該是當時的農田灌溉系統(tǒng)。
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很多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V字形破土器等。這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yè)已經發(fā)展到犁耕農業(yè)階段,這是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大進步。2012年,考古專家在莫角山宮殿區(qū)東側的斜坡上,發(fā)現了埋藏有1.3萬千克碳化稻谷的大型灰坑H11,這在其他遺址中是很罕見的。專家推測,這些碳化稻谷很可能是宮殿糧倉著火后被廢棄的堆積物。
數量如此巨大的碳化稻谷遺存,說明當時的良渚古國已經獲得了穩(wěn)定的糧食供應??梢哉f,良渚文化是在稻作農業(yè)生產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支文化,農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也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制陶、琢玉、紡織等手工業(yè)趨于專業(yè)化,其中琢玉業(yè)尤為發(fā)達。
良渚文化遺址中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從其出土的墓葬和土建工程中可以看出當時已建立的社會等級和分層。因此,國家文物局的專家認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2018年1月,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玉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