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獻文,錢明輝,管軍能,邢小峰
(金華市恒安害蟲消殺技術(shù)服務有限公司,浙江 金華 321000)
草莓白粉病是因子囊菌亞門專性寄生真菌羽衣草單囊殼菌(Sphaerothecamacularis)侵染造成的,是草莓生產(chǎn)中一種常發(fā)病害,導致草莓幼果停止發(fā)育,果面覆蓋一層白粉,隨著病情的加重,草莓果實品質(zhì)變差,甚至腐爛變質(zhì),失去商品價值[1]。目前生產(chǎn)上防治草莓白粉病常用的化學農(nóng)藥如腈菌唑、百菌清、粉銹寧等,易造成農(nóng)藥殘留[2],同時由于多年連續(xù)使用,該病菌對一些殺菌劑產(chǎn)生了抗藥性,造成防效下降[3]。因此,篩選高效、安全的殺菌劑并提供合理安全的用藥技術(shù)已是草莓生產(chǎn)中的迫切需要[4]。本試驗研究了4種殺菌劑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為草莓白粉病的田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在建德市航頭鎮(zhèn)溪沿村進行。供試草莓品種紅頰。
供試殺菌劑共4種: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懸浮劑(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chǎn),商品名健達);42.8%肟菌酯·氟吡菌酰胺懸浮劑(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chǎn),商品名露娜森);36%硝苯菌酯乳油(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生產(chǎn),商品名卡拉生);25%乙嘧酚懸浮劑(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施藥器械采用MH-D16-3型背負式智能電動噴霧機。
試驗設5個處理: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懸浮劑1 875倍液;42.8%肟菌酯·氟吡菌酰胺懸浮劑1 875倍液;36%硝苯菌酯乳油1 875倍液;25%乙嘧酚懸浮劑650倍液;以清水作對照(CK)。小區(qū)面積30 m2,種植300株草莓,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4次。
草莓白粉病發(fā)病初期第1次施藥,間隔7 d進行第2次施藥。藥液噴霧均勻。
安全性調(diào)查。第1次施藥后3、7 d,及第2次施藥后7 d目測觀察殺菌劑對草莓葉片和幼果等的影響情況,考查殺菌劑對草莓的安全性。
病情調(diào)查。于施藥前和第2次藥后7 d調(diào)查田間各小區(qū)的病情指數(shù),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diào)查2株,每株選具有代表性的5個果,以每個果果面病斑面積占整個果面面積的百分率分級。根據(jù)以下分級方法記錄不同處理的病果病級,計算病情指數(shù)及防治效果。
發(fā)病程度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占整個果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占整個果面積6%~15%;5級,病斑占整個果面積16%~25%;7級,病斑占整個果面積26%~50%;9級,病斑占整個果面積50%以上。
表1表明,4種殺菌劑處理對草莓白粉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肟菌酯·氟吡菌酰胺處理防效最好,達到94.8%;其次是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處理,為93.7%;乙嘧酚處理防治效果最差,僅為75.6%。肟菌酯·氟吡菌酰胺、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硝苯菌酯3種殺菌劑處理防效無顯著差異。
表1 4種殺菌劑第2次施藥后7 d草莓白粉病的病情表現(xiàn)
目測觀察第1次藥后3、7 d 未見草莓有異常情況,第2次藥后7 d,肟菌酯·氟吡菌酰胺處理出現(xiàn)植株老葉攤張,新葉變小,花莖縮短等現(xiàn)象,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硝苯菌酯及乙嘧酚處理表現(xiàn)對植株安全。
考查一種殺菌劑的實用效果,需要綜合考慮殺菌劑對靶標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對作物的安全性。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42.8% 肟菌酯·氟吡菌酰胺懸浮劑、42.4% 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懸浮劑對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顯著優(yōu)于 25% 乙嘧酚懸浮劑;但是 42.8% 肟菌酯·氟吡菌酰胺懸浮劑在第 2 次藥后出現(xiàn)藥害情況,因此建議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選擇藥效好且對草莓安全的殺菌劑,在施藥過程中應注意殺菌劑噴灑均勻,葉片正反面和幼果等部位必須仔細、周到,以保證防效,同時盡量避免藥害,還要注意殺菌劑的輪換使用,降低抗性產(chǎn)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