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龍 鐘立成 呂忠海
(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哈爾濱,150081)
野生動物資源是自然資源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重要標志之一,已成為國際人文交流和共同關注的領域,其生存與發(fā)展關乎整個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與穩(wěn)定。我國幅員遼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水林田湖草交錯分布,特有種和珍稀瀕危種較多,野生動物種類及棲息地類型豐富多樣。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與合理規(guī)劃是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2017年1月1日新野生動物保護法頒布實施,將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納入其中,要求國家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會同國家政府部門,根據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狀況調查、監(jiān)測及評估結果,確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構建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體系是適應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需求,建立全國野生動物棲息地數據庫,實現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管理。
2012年國家林業(yè)局啟動了全國第二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工作,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即將進入統(tǒng)計匯總階段,野生動物棲息地調查是重要組成部分,急需建立統(tǒng)一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體系,以便系統(tǒng)全面總結棲息地狀況,制定棲息地保護與恢復規(guī)劃。構建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體系,能夠更好地從多層次、空間立體格局上實施野生動物保護,對維護國家生態(tài)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多層次化和多元化。
棲息地“Habitat”一詞是由美國 Grinnell 1917 首先提出的,其定義是生物出現的環(huán)境空間、范圍,一般指生物居住的地方或是生物生活的生態(tài)地理環(huán)境[1]。自古就有“良禽擇木而棲”之說,不同種類動物棲息于相應生境中,說明野生動物對棲息地具有選擇性?!八荨?、“陸禽”提法是最早將野生動物棲息地簡單分為水域和陸地,后續(xù)有森林鳥類、草原動物、水鳥等相關描述。我國比較系統(tǒng)野生動物棲息地類型劃分當屬“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調查技術規(guī)程”,依據植被類特征確定棲息地類型[2],劃分為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水域等類別,但內容不夠全面。我國棲息地領域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物種棲息地選擇與評價、生境變化對野生動物種群影響等內容。截至目前,關于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尚沒有一套系統(tǒng)分類體系。相關研究指標僅限于山系、坡位、坡向等地貌及氣候指標,棲息地類型劃分不夠全面,缺乏系統(tǒng)性。
國際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目前以IUCN出版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為準,其依據是以全球氣候帶劃分棲息地類型,內容過于簡單,分類原則及相關依據不夠具體,不能完全適應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劃分要求。
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要求:
①主類應包含全國野生動物棲息地涉及的所有類型[3];
②適合我國野生動物棲息地實際情況;
③可操作性強,滿足我國野生動物種群及棲息地保護管理需要;
④能夠與國際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體系接軌;
⑤分類體系結構為分級式,適應于各級保護管理部門及科學研究需要。
分類依據是決定分類的重要因素,直接關系到分類的合理性、準確性。綜合分析國內外分類依據,確定該分類體系依據如下:
①一級指標,依據野生動物棲息地景觀類型進行分類,如森林、草原、內陸濕地、人工陸地系統(tǒng)等;
②二級、三級指標,根據一級指標內容分別采用相適應的分類依據,如森林、灌叢、草原、草甸、荒漠、凍原等,二級指標采用“中國植被”植被型或植被亞型分類體系、三級(基本類型)采用植被類型群系組或群系指標;
③內陸濕地遵循中國濕地分類方法進行,人工陸地系統(tǒng)、近海采用IUCN分類方法,道路類型采用“我國道路等級劃分標準”,農田依據“全國耕地類型區(qū)、耕地地力等級劃分標準”進行劃分。
④依據全國濕地分類標準“稻田”劃歸“人工濕地”范疇。
全國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體系構建采用3級分類方式,共分為一級12個棲息地類,二級66個棲息地型,三級218個基本類型,一級共包括森林、灌叢、草原、草甸、內陸濕地、荒漠、凍原、近海、人工陸地系統(tǒng)、洞穴、多巖地帶及其他共計12個棲息地類。
森林包括24個棲息地型66個基本類型;灌叢包括5個棲息地型10個基本類型;草原包括5個棲息地型14個基本類型;草甸包括4個棲息地型17個基本類型;內陸濕地包括5個棲息地型27個基本類型;荒漠包括4個棲息地型10個基本類型;凍原包括4個棲息地型11個基本類型;近海包括3個棲息地型15個基本類型;人工陸地系統(tǒng)包括7個棲息地型33個基本類型;洞穴包括3個棲息地型9個基本類型。多巖地帶包括2個棲息地型6個基本類型。此外還包括“其他”類,以便今后探索未知領域。
一級、二級、三級分別賦予相應代碼,棲息地類采用英文單詞或中心詞首字母形式,二級類代碼在一級代碼后按英文字母順序添加,三級代碼在二級代碼后依次添加(表1)。
3.4.1 林緣:森林與空曠地、農田、湖、河等非林地段相連接的區(qū)域。包括農田林緣、水域林緣、草原林緣、城鎮(zhèn)林緣等。森林邊緣向內、外兩側延伸100 m形成的地帶。由于生境類型多樣性,野生動物活動頻次較高。
3.4.2 道路:各種車輛和行人通行的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公路、城市道路、林區(qū)道路、農田道路。鐵路路基邊緣向兩側各延伸25 m、公路路基邊緣向兩側各延伸20 m形成的區(qū)域。
3.4.3 山峰:沿峰頂向下延伸至有一定蓋度植被生長區(qū)邊緣所圍成的大體為錐面的區(qū)域,多為大型猛禽棲息地。
3.4.4 內陸濕地類型指標依據“中國濕地分類標準”進行界定,其他類型指標按照相應標準進行界定。
表1 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體系
Tab.1 Wildlife habitat classification system
續(xù)表1
續(xù)表1
續(xù)表1
續(xù)表1
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聯(lián)盟將全球野生動物棲息地共分為18類,除去“遠洋”“海岸”及“海底”3個涉及水生動物類別之外,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共劃分為15類,82類型及6個亞型,大體采用兩級分類體系[4](表2)。本分類體系構建采用3級分類方式,采用景觀、植被類型作為類別劃分依據,這樣比較直觀。分類體系共分為一級12個棲息地類,與IUCN比較減少了3類,“人工水域”應屬于人工濕地范疇,將人工水域整合到內陸濕地中。將“潮間帶”與“近?!焙喜榻?,將熱帶草原與草原合并為草原,將“引入植被”“其他”“未知”三項指標合并為“其他”。 增加了“草甸”“凍原”兩類。
表2 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
Tab.2 IUCN table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habitat classification
續(xù)表2
該體系共劃分12個主類,依據全國濕地分類體系,近海區(qū)域應屬于濕地范疇,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其具有獨特的景觀類型,應單獨作為一類,“紅樹林”作為典型棲息地劃歸于該類中,與國際分類體系接軌。洞穴、多巖地帶雖然分布區(qū)域有限,以往傳統(tǒng)將該區(qū)域與周圍景觀類型劃分為一個棲息地類型,該體系沿用IUCN分類體系,單獨作為一個棲息地類。該區(qū)域屬于特殊區(qū)域,棲息的野生動物群體與個體有其特殊性,如獸類中的東方蝙蝠(Vespertiliosuperans)、巖羊(Pseudoisnayaur)、斑羚(Naemorhedusgoral)等偏愛此類生境,應單獨劃分為一類。
在“森林”景觀類型中,亞類補充了“闊葉混交林”類型,增加了“林緣”類型;劃分為農田林緣、草甸林緣、城鎮(zhèn)林緣等基本類型,并給予了相應界定。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無論是鳥類獸類及兩棲爬行類,林緣都是其分布的重要區(qū)域,根據多年調查研究結果,林緣野生動物分布密度及活動頻次都很高,應單獨作為一個類型。人工陸地系統(tǒng)主類中,亞類補充了“道路”類型,依據全國道路分類標準確定了鐵路、公路等基本類型,隨著國家公路體系建設與升級,鄉(xiāng)村道路及廠礦道路都進行了升級改造,應歸屬于公路范疇,增加了農田道路這一基本類型。道路是鴉科(Corvidae)鳥類、鳩鴿類(Columbidae)、環(huán)頸雉(Phasianuscolchicus)、鹡鸰(Motacillaspp.)等鳥類及犬科(Canidae)、鼬科(Mustelidae)、鹿科(Cervidae)及兔形目(Lagomorpha)動物比較喜歡的棲息地之一。將“人工林”歸屬于“人工陸地系統(tǒng)?!北阌谕烊涣种脖粎^(qū)分。增加了居民區(qū)二級指標,并劃分為村屯、鄉(xiāng)鎮(zhèn)及小城市、中等城市等基本類型,不同級別的城市綠化及公園建設標準要求也不同。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城市分級極有必要,如雨燕目(Apodiformes)中的樓燕(Apusapus),多分布在我國北部區(qū)域具有一定高度樓房的大中型城市中。
該分類系統(tǒng)涵蓋了全國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所有類型,以國際IUCN體系為基礎,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了整合,棲息地類型進行了補充,既能達到與國際接軌又能適應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需要,可操作性強,為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恢復和生境選擇與評價、開展棲息地監(jiān)測等科學研究奠定基礎,野生動物棲息地分類管理提供依據,使保護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規(guī)范化。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保護管理走向精準化,早日邁向智慧林業(yè)發(fā)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