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剛
2018年12月1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出席2018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并發(fā)表演講。他表示,中國周邊外交好戲連臺,周邊環(huán)境出現全面向好的積極態(tài)勢。
2018年12月15日,由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中國社科院地區(qū)安全研究中心和《世界知識》雜志社合作,在北京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周邊形勢學術研討會。與會多為中青年學者,大家回顧了一年來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和周邊外交工作,對下步走向和工作重點進行了研判。
會上,大家普遍認為一段時間來的周邊形勢總體上是穩(wěn)定的,小緊張固然此起彼伏,大的緊迫麻煩并沒有出現,各方都比較內顧,“拼經濟”“拼改革”,對外努力探索緩和與合作的路徑,不愿地區(qū)發(fā)展的進程被戰(zhàn)爭與沖突打斷。但學者們也感覺到,國際大勢在變,亞洲地區(qū)正加緊積蓄著“內在的張力”,一旦越過極限,現有平衡存在被打破進而造成整體失序的危險。而這種“張力”的源頭,一是在于大國競爭重返亞洲舞臺中心并且不斷加劇,二是在于不同地區(qū)熱點問題醞釀著新的“臨界點”,三是在于地區(qū)合作的勢頭仍未全面恢復,還不能為在區(qū)域內部強化關系、壓制矛盾提供足夠的動力和保障。
中美關系變化對亞洲形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具有方向引領的意義,中美斗則亞洲難安、和則利于亞洲繁榮,學者們對此做了比較集中的研討。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明昊認為,美國已經判定其多年奉行的對華接觸政策沒有取得預期成效,正在著眼“后接觸”時代進行全方位競爭戰(zhàn)略的部署。2019年上半年,一個針對中國的“全政府戰(zhàn)略”恐怕就將出臺,方方面面的實際限制措施也會跟上。在中美博弈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地區(qū)國家選邊站隊壓力在加大?!皩嶋H上各方都處在一個比較難受的狀態(tài)”,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所長劉卿說,“它們的地區(qū)認同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在對外關系方面思考的主要問題從過去的自主推動聚合協調,變?yōu)楝F在的如何應對兩強競爭,避免傷及自身?!蓖饨粚W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教授凌勝利則認為,一些地區(qū)國家沒有被動等待,而是主動適應和對沖,順勢發(fā)揮作用。人們常說的亞洲國家“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格局并不是絕對存在的。多數國家經濟上未必全靠中國,安全上也未必全靠美國,而是在經濟和安全上對中美均有需求,甚至會呈現某種“戰(zhàn)略自主性”,刻意渲染大國相爭的氛圍,以兩邊討好取利,我們處理周邊事務時需要對地區(qū)國家的這種心態(tài)心中有數。
會議專門設立了討論朝鮮半島形勢的環(huán)節(jié)。大家承認,一年來,在朝韓自主推動下,半島局勢緩和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朝美無核化談判在首次“金特會”后陷入困頓,圍繞“分階段、同步走、一攬子”還是“在規(guī)定時限內以全面、可核查、不可逆方式棄核”的原則性分歧一時不可調和。繼續(xù)拖下去,半島局勢將面臨是“向上突破”還是“向下突破”的選擇。如果金正恩和特朗普實現二度會面并達成新的共識,局勢向妥協面、積極面轉化的進程將會加速;如果兩人因強硬勢力作梗和工作層談不攏而見不上面,承認彼此期待破產,朝鮮可能放棄改革發(fā)展的最后機會,半島也會重現緊張,甚至滑向以中俄朝為一方、美韓日為另一方的地緣戰(zhàn)略對抗。
會議評估了一段時間來我國周邊外交的成效。學者們高度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周邊外交工作在維護主權權益等核心利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妥善處理熱點問題締造亞洲安全與穩(wěn)定、活躍自由貿易推動周邊區(qū)域合作框架發(fā)展等方面顯示的積極主動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認為這些努力與中國國力持續(xù)明顯上升的勢頭相互作用,使得中國日益從亞洲形勢的塑造性參與力量轉變?yōu)橹行闹鲗д摺?/p>
學者們注意到,在中美矛盾突出、國際體系分化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國周邊外交在過年一年中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包括穩(wěn)步改善與日本、印度等周邊大國的關系,深化或理順與菲律賓、緬甸、新加坡等周邊中小國家的關系,積極推動與東盟合作升級和“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與朝鮮、韓國加強接觸協調積極影響半島局勢轉圜,加快“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并提出爭取三年內談成的時間框架,等等??偟氖歉油怀鰧υ拝f商解決分歧問題,更加突出親誠惠容增進共同利益,有效遏制了周邊矛盾集中多發(fā)的局面,呈現“全面緩和”之勢。
但對“全面緩和”是否牢固、可持續(xù),一些與會學者仍表達了憂思。在會議羅列的目前中國周邊形勢的不穩(wěn)定、不確定因素中,大家認識比較一致的主要有那么幾點:首先,美國推行“印太戰(zhàn)略”,并把中美競爭看作“自由秩序”和“壓制型秩序”的對立,可能進一步逼迫地區(qū)國家選邊站隊,而在這種壓力下,一旦中國周邊地區(qū)發(fā)生大的安全動蕩,地區(qū)國家選擇美國的可能性仍大于選擇中國。其次,隨著我國經濟調整的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由開創(chuàng)期進入整固期,其自身產生的問題與美西方利用政治、輿論工具進行的阻撓、詬病相交織,面臨不少新的挑戰(zhàn)。而且,不同力量在中國周邊提出了多種互聯互通倡議,形成“多帶多路”競爭并進的局面。第三,南海問題雖暫時“熄火”,但仍在“冒煙”,美國正加緊為“南海有事”做軍事準備,與中國的海上戰(zhàn)略博弈還會繼續(xù)升溫。第四,日本安倍晉三首相鞏固了執(zhí)政地位,完成修憲“宏愿”更加迫切,而他和自民黨在此方面得到的民意支持仍然不足,中日關系的改善在兩國國內仍有復雜干擾因素。第五,朝鮮半島核問題前景還不明朗,維護和平勢頭需要中國更多介入,但無論是美國還是朝韓對此均有顧忌,中方如何確保形勢沿著符合中國自身利益的路徑演變,面臨較大壓力。第六,臺灣地區(qū)“九合一”選舉之后,蔡英文當局的島內執(zhí)政地位明顯下降,從現在起到2020年臺灣地方領導人和“立法委員”選舉,臺海局勢醞釀著較多風險和隱患。
軍事科學院戰(zhàn)爭研究院外軍所研究員劉琳介紹了她對南海形勢的看法,認為目前南海地區(qū)存在兩種趨勢:一是中國與東盟和東盟聲索國加強對話、磋商、合作的趨勢;二是美國協調域外大國擴大介入的趨勢。這就決定了南海局勢在表面的穩(wěn)定之下仍暗流涌動,其未來發(fā)展取決于中國與東盟聲索國、中國與東盟十國、中國與美國等域外大國三個層面互動的結果。
中美南海博弈的本質是地區(qū)戰(zhàn)略、海權和秩序規(guī)則的爭奪,當前焦點是美軍的“航行自由行動”和美方炒作的島礁“軍事化”問題。東盟聲索國與中國開展對話合作的同時也在悄然進行自己的維權行動?!澳虾P袨闇蕜t”磋商近來推進得比較快,但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準則”適用范圍、約束力、爭端解決機制、第三方地位等具體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等外部勢力對部分磋商條款也有“關切”,后續(xù)談判面臨的挑戰(zhàn)可能增多??傊?,左右南海形勢演變的根本性矛盾并未得到解決,除了固有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外,又增添了地緣戰(zhàn)略競爭的內容,隨時可能引發(fā)新的摩擦,危機管控的壓力還在不斷加大。
學者們?yōu)樵凇鞍倌晡从兄笞兙帧碑斨懈愫弥袊闹苓呁饨环e極獻計獻策,認為我們需要繼續(xù)調整,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同時開辟更多體現亞洲利益和價值的聚合新思路,打造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周邊戰(zhàn)略,把周邊外交切實當作外交布局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重視起來,而不是隨著美國的戰(zhàn)略調整起舞。
學者們提出的建議歸納起來大致包括:拿出大改革大開放的魄力,主動就地區(qū)經濟與安全架構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中國方案”,重點爭取早日談成“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并與業(yè)已生效的《全面與進步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員國就該協定的實施情況保持溝通,下大力氣解決亞洲經濟一體化和區(qū)域合作失焦失向的問題,防止“亞洲命運共同體”理念空心化。與印尼、越南、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新加坡等國深化伙伴合作,拓展與日本、印度等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豐富區(qū)域產業(yè)合作布局,同時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安全治理研究,保障“一帶一路”建設在亞洲穩(wěn)健、務實、透明推進,并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倡議“多帶多路相互聯通”。在四個政治文件原則的基礎上切實推進中日關系的改善和發(fā)展進程,增進戰(zhàn)略互信,扶持民間友誼,用共同利益相互規(guī)范,避免再生大的波動。耕耘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地區(qū)需跳出“中印競爭”的狹隘思維,提升大國合力共促地區(qū)聯通與繁榮的境界,為此宜加強與印度的溝通協調,適當照顧對方關切,為中印戰(zhàn)略伙伴關系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好中國與東盟關系的緩和區(qū)間,推動南海規(guī)則機制構建以及海上務實性合作,嘗試提供航行安全與自由、海上搜救與避險等方面的區(qū)域公共產品。發(fā)展健全中美危機預防溝通框架,探討建立中美軍方智庫關于南海問題的1.5軌對話機制,增強沖突風險和危機管控能力,同時保持定力,區(qū)別對待美國和其他域外國家在南海的活動。與朝、韓、美等方保持和擴大溝通,維護朝鮮半島局勢緩和對話進程,適時提出“中國路線圖”和東北亞區(qū)域合作新倡議,推動在半島和平機制構建的進程中解決無核化問題。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張?zhí)N嶺在指導性發(fā)言中提醒大家,亞洲地區(qū)的變化是復雜的,我們研判周邊形勢、開展周邊外交需要體現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我們的周邊”,也即“中國的周邊”。亞洲是中國的立足之地,現在周邊幾乎所有變動都與中國崛起有關,應該把中國因素擺在周邊觀察的首位,理性、清醒判斷我們對周邊形勢走向的影響力,負責任地運用它。第二個維度是“他者的周邊”,也就是我們的近鄰國家。亞洲屬于中國,也屬于我們的鄰國,這些國家近來對外政策的調整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中國影響和地位的變化來進行的。要充分了解、客觀認識、包容對待鄰國的變化和關切,杜絕大國沙文主義,這是我們搞好周邊外交的基礎。第三個維度是“第三者的周邊”。過去“第三者”是個貶義詞,現在變得中性了。大國無論是開展競爭還是進行合作都需要借重“第三方”因素,爭取“第三方”的理解和支持,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周邊工作時也需具備全局和全球的視野,學會在更廣闊的平臺上進行操作和調度。
2018周邊形勢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合影。
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張景全教授在主持會議時有感而發(fā):中國古代王朝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長期秉持“王道”和“天下”的思維,那時主導中國周邊政策的可以說是一種“浪漫思維”。近代之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周邊外交思路最看重的是自身穩(wěn)定和安全,需要的是“安全周邊”。進入21世紀,亞太地區(qū)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心、各方戰(zhàn)略轉向的焦點,中國周邊也成為“復雜、多元、立體的周邊”。未來,中國周邊將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習近平主席倡導建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在此有集中體現。我們做周邊問題研究時,必須在內涵上更加豐富、全面,方法上更為多元、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