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近日,“往復-吳林田個展”亮相上海春美術館。共展出三十余幅抽象畫作品,這些作品最大的有三米,小畫只有十厘米左右。據(jù)藝術家本人介紹,每幅都畫得殫精竭慮、如履薄冰,三分之二作品大多歷經(jīng)十多年,也就是以前畫了,十多年當中不間斷地拿出來畫。前前后后反復畫,所以展覽命名為“往復”。展覽前,《新民周刊》與吳先生做了一番對話。
《新民周刊》:大家對你的印象是關于藝術方面的文章寫得很多,在各類報刊發(fā)表了一百多萬字,這在畫家中是鮮見的。文人畫也畫得很多,我們也知道,你還是一位長期致力抽象繪畫研究的學者,做好一件事已經(jīng)很難,你如何兼顧到這么多的角色?
吳林田:學者不敢稱,一切源于興趣所在。在藝術上,意外和不同是非常好的事。任何時候,藝術都不應該滑入壁壘、藩籬、套路、圈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事實上每個藝術家走出工作室,到處都是讓你下意識妥協(xié)的極易喪失獨立性的誘惑。大家在風格化、標簽化、努力抱團取暖、歸類劃圈的時候,做一個雜家也挺好的。我對自己最滿意的是從不停駐在某一個地方,在奔向遠方的時候也不忘四處張望,一路走走看看,慢慢接近遠方的那個目標。沒有人預知未來是何模樣,而你能目之所及的風景一定是最美的。
《新民周刊》:這是一個抽象畫展,其中卻始終能看到作者對筆墨的追求。這是你要守住的底線嗎?
吳林田:在我看來,筆墨等同于架上繪畫里的繪畫性,相信對繪畫理解到一定程度的人會認同我這個說法??桃夥艞壓皖B固堅持都是很累的,畫了國畫就不要碰油畫,畫了具象就不能畫抽象,文章多了就是作家。思維固化很可怕,每個人是不同的。人生有諸多可能,生活無限精彩,我們干嘛一定要框定自己?何況我們搞的是藝術,一個蘿卜一個坑的人生太無聊了。
《新民周刊》:您對中唐以來的文人畫傳統(tǒng)情有獨鐘。許多文章和創(chuàng)作也是圍繞于此。
吳林田:我最日常的方式還是文人畫,這個習慣是難以改變的,雖說我曾經(jīng)試圖改變過。我只對好的東西感興趣,不太去管其他,也不太去看理論家們的書。傳統(tǒng)里優(yōu)秀成分在我眼里都是新的,而那些質量低劣的再新奇的東西很快舊了。文人畫、筆墨你一旦沾上是一個極難掙脫的東西,你看到國內的自然景觀是不可能想不到唐詩宋詞意境和宋元明清筆墨的。中國文人要掙脫筆墨和吃飯不用筷子一樣難。要革筆墨命一百多年不絕于耳,革得了嗎?革不了的。
《新民周刊》:通過展覽,您想表達的觀點是什么?
吳林田:經(jīng)驗可以分享,說教是不平等的。我二十出頭剛來上海時和比自己大二三十歲的先生玩得多,現(xiàn)在喜歡和更年輕的藝術家交朋友,他們的很多品質我們這代人身上沒有。才華是可貴的,年輕藝術家最不缺的就是才華,但隨著年齡的爬升,才華是要透支的,只有建立在文化修養(yǎng)上的才華才是用不完的;不要復制自己,人生短暫,復制自己無疑是浪費生命,每一幅作品都應不一樣,因為每天每一刻都是新鮮的,不必在一個點上耗費一生,那樣太苦,也不一定有收獲;善于學習他人,好的就要學習,然后比學習對象更進一步,創(chuàng)新是誘惑但非必須,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就這些;搞藝術要常做無用的事,無用能讓人生騰出很多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你是恣意汪洋的王者。
海派藝術館春“藝”盎然
新春佳節(jié)期間,上海市文聯(lián)攜手閔行區(qū)人民政府歷經(jīng)多年共同打造的上海海派藝術館正式開館,并推出春“藝”盎然——2019上海春節(jié)文藝嘉年華。同時舉辦了包括“海上風起——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藏品展”和文心江南系列展之“海上豐采——豐子愷藝術特展”兩個重量級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