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備受后人推崇的經(jīng)典名篇。歸有光17歲時作《項脊軒志》前半部分,中舉后作附記部分。文中描寫的皆為人之常情,人人可有,但要將這種感受準確細膩地表達出來卻并非易事,歸有光的可貴在于用“極淡之筆”抒寫“極摯之情”。正是作者的一往情深和不同流俗的敘述方法,才有了作品感人肺腑的審美效果。
首段寫景,動靜結(jié)合,明暗相襯,融情于景,令人沉醉。作者將修葺前后的項脊軒進行對比,著重描寫修葺后的項脊軒,“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書房,幽雅靜謐。“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時來啄食”來點染;夜晚更是靜謐幽美,寫明月,用“半墻”來烘托,寫桂樹,用“斑駁”來描摹,再用“影動”來寫徐來的清風,“珊珊可愛”更是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與愜意。古樸清凈的環(huán)境,觸動著我們的記憶,親近自然,放飛自由的靈魂,我們的生活才會有浪漫的詩意。
后文敘事,多用細節(jié),語言平淡,感情深沉含蓄。生活在一個日漸衰落的家庭里,歸有光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哀。家族的分崩離析是歸有光感到“亦多可悲”的原因之一。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儒生,歸有光神往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然而創(chuàng)作此文時,家族分崩離析日益加劇?!巴ブ惺紴榛h,已為墻”,預示著這個大家庭成員間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和隔閡,作者的哀嘆感傷溢于言表。雞亂棲,犬亂吠,客人穿過廚房去吃飯,這一細節(jié)把家族的無序和敗落已全部呈現(xiàn)出來,沒有議論,只是平敘現(xiàn)狀,但悲涼與無奈已在字里行間。
除了寫景敘事,文章最打動人的還是作者對三位女性的深情追憶。寫人物,歸有光選擇了典型細節(jié),三言兩語,形神兼?zhèn)洌钊吮陡杏H切,如見其人。寫祖母以手闔門,母親以指扣門扉等,都令讀者如臨其境,若目睹此景?;貞浤赣H,“兒寒乎?欲食乎?”對于自幼喪母、對母親記憶甚少的作者來說,母親綿綿的話語和站立的地方都是溫柔善良的母親留下的最寶貴的記憶。林紓有語“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guān)緊要,然自小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追憶祖母,“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祖母的話語中既有嬉笑,又有憐愛,更有贊許之意。持一象笏至的細節(jié)更把祖母對孫兒的期盼勉勵之情躍然紙上。還有一處細節(jié),同時至親,同是感情外露,懷念母親是“語未畢,余泣,嫗亦泣”,懷念祖母卻是“長號不自禁”呢?這樣的細節(jié)要結(jié)合歸有光的生平來理解。歸有光自幼苦讀,九歲能屬文,但35歲才中舉人,作此文時,方17歲。古人讀書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當時的歸有光既不能齊家,也不能治國平天下。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自己卻功名未就,如今瞻顧遺跡,想起當初在軒中滿懷抱負,得到祖母的殷切勉勵,如今卻辜負親人重托,無力去重振家風,光耀門楣。如果是喪母之痛只是身世之悲,是有淚無聲,含蓄而有節(jié)制的;那么回憶祖母時的悲則是功業(yè)未成的職責之悲,是如潮水般洶涌的放聲痛哭。也正是祖母的厚望,讓歸有光在經(jīng)歷多次科舉考試失敗的征途上,永遠不放棄,終于在六十歲中了進士。
對童年不幸、仕路不順的歸有光而言,與妻子魏氏甜蜜無間的婚后生活是段美好的歲月。“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妻子好學又富有情趣;妻子轉(zhuǎn)述諸小妹的話語,更是寫出二人伉儷情深??墒沁@種幸福并沒持續(xù)太久,妻子的離世又使歸有光再次陷于孤獨。哀景之前先寫樂景,愈發(fā)顯出哀痛至深。夫妻閑適快樂的生活仿佛還在昨天,而“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現(xiàn)實讓人更感悲涼與無奈?!拔崞匏溃覊牟恍蕖?。“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比绻f之前的對祖母、母親的回憶讓歸有光依戀項脊軒的話,那么妻子的離世卻讓他離開了項脊軒。三十歲喪妻的歸有光,三十五歲中舉之后寫下附記,可惜一直信任他鼓勵他的妻子已經(jīng)不能他一起分享這份喜悅了,真是令人悲嘆“命也夫”!“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睒湟淹ねと缟w,而妻子卻在黃土隴中長眠。沒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沒有長篇大論的悲訴,只言片語中道出的只是命運的荒誕。追憶悼亡之痛在平淡簡單的話語中更有催人淚下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睹物懷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極淡之筆寫極摯之情”,“此妙筆人人所無”錢基博.中國文學史.第884頁.
[2]林紓“瑣瑣屑屑,均家常之語,乃至百讀不厭,斯亦奇矣?!?論文偶記 初月樓古文緒論 春覺齋論文.第43頁.
田瑞麗,山東省嘉祥縣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