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姊毓 陳秀敏 劉 妍 賈天龍
(綏化學院教育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特殊教育教師在思考如何介入特殊兒童的輔導或教學時,首當其沖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與特殊兒童家長進行溝通。家長最了解特殊兒童的習性與脾氣,也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有障礙的人,特殊教育教師要想在短時間內了解特殊兒童,最快的途徑就是向家長請益討教。因此,特殊教育教師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和特殊兒童家長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以進一步商討未來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康復等事宜。
兒童第一個受教育的場所是家庭,家長始終扮演教育者的角色。特殊兒童的教育僅僅依靠特殊教育教師是遠遠不夠的,最了解特殊兒童的人是家長,家長參與到特殊兒童的早期干預、教育、訓練中來能夠使特殊教育發(fā)揮最大的效能。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了家長在特殊兒童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提出:“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盵1]《殘疾人教育條例》規(guī)定:“殘疾人家庭應當幫助殘疾人接受教育,承擔學習與參與教育訓練的責任和義務。”[2]一般來講,特殊兒童家長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參與評估與鑒定,評估與鑒定決定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起點,關系到特殊兒童教育康復方案的制定,是特殊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家長應該本著積極、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二是參加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定與修改,家長不僅要理解教育訓練的內容,還要在家庭中按照個別化教育計劃來幫助和輔導特殊兒童,配合特殊教育機構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和訓練,并提供信息和檢查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執(zhí)行效果,進而制定下一階段的教育計劃。三是進行家庭輔導和訓練,特殊兒童的個別教育計劃制定之后,家長應配合特殊教育教師執(zhí)行教育計劃,例如,盲童的行走訓練,聾童的唇讀、手勢語訓練,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訓練等,都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在家庭輔導的過程中,家長要仔細觀察特殊兒童的進步情況,矯正特殊兒童的某些錯誤做法和不良行為習慣。[3]總之,特殊兒童家長的倫理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特殊教育教師應把家長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和應發(fā)揮作用作為交往的出發(fā)點。
(一)有利于特殊兒童的成長。家長是特殊兒童的啟蒙老師,特殊教育教師與家長建立起良好的交往關系,有助于教師把特殊兒童的信息更好地向家長傳達。特殊教育教師與家長經常接觸也能及時了解特殊兒童的情況,有利于對特殊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在交往中,教師和家長能夠經常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方式進行探討,并共同制定短期內的教育目標,有利于特殊兒童訓練目的的達成,并能幫助特殊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幫助家長認識到教師與家長交往的重要倫理意義,以及對特殊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性,教師要幫助家長重視在特殊教育領域開展探索與研究,學習了解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找到適合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與技巧,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使家長愿意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特殊兒童的教育當中,以便更好地配合特殊教育機構中的康復訓練,促使特殊兒童得到完善的康復訓練,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二)有利于特殊兒童家長的教育。一般來講,大多數特殊兒童家長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殘疾兒童這一不幸事實都經歷了以下五個不同的時期。第一,震驚期。當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有某方面殘疾時,他們由于沒有思想準備而感到震驚,心理上不能接受。第二,拒絕期。家長拒絕接受子女是特殊兒童這一客觀事實,他們不相信醫(yī)生和評估小組的鑒定,到處求醫(yī)問藥,希望能有新的診斷來推翻原有的診斷,或者治愈孩子的疾病。第三,絕望期。家長認為殘疾是不能被完全治愈的,他們感到身心疲憊,陷入極度的絕望之中,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更有甚者想到輕生。第四,內疚期。當家長回憶起孕期的不良習慣、就醫(yī)太晚等因素時,會覺得愧對子女,這種內疚不僅指向特殊兒童,還指向自己的配偶、父母、親人。第五,接受期。家長接受子女殘疾的事實,并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他們能聽取和采納教師與特殊教育人員的合理建議,并開始考慮子女的教育和以后的發(fā)展問題。[4]若特殊兒童家長的心理發(fā)展如上所述,那么特殊兒童家長的教育目標就在于縮短前四個階段的時間,使家長早日接受子女殘疾的事實,并及早地考慮特殊兒童的教育和發(fā)展問題。因此,特殊教育教師與家長建立起積極的交往關系,有利于特殊兒童家長的教育,能使家長盡快轉變角色,明確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作用,全面地掌握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與訓練的內容和方法等,為家庭教育與訓練的開展提供條件。
特殊兒童的發(fā)展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家長參與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能大大提高特殊兒童康復的效果,因此教師與家長交往時應該遵守如下倫理原則:
(一)人格平等原則。家長教養(yǎng)態(tài)度的良莠,是特殊兒童能否進步的關鍵,家長如果能積極認真地教養(yǎng)特殊兒童,特殊兒童就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地成長進步;相反,家長若對特殊兒童漠不關心,其發(fā)展有可能倒退。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家長形形色色,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識程度、教育素養(yǎng)存在很大差異,他們對特殊兒童教育政策、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內容和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而,特殊教育教師以人格平等的倫理準則,開展家長教育,幫助每個特殊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特殊教育觀念,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科學知識,加強教育修養(yǎng),以便使特殊兒童家長和教師一起,按照國家的特殊教育方針,遵循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盡可能減輕特殊兒童的殘障程度,促使其早日融入社會,這是特殊教育教師應盡的倫理職責和義務。具體而言,特殊教育教師要做到:第一,鼓勵家長努力成為特殊兒童的良好榜樣,家長的素質對特殊兒童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特殊教育教師要鼓勵家長在知識、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成為特殊兒童的良好榜樣;第二,幫助特殊兒童家長克服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教育方法上的無知和錯誤的家庭教育觀點,是教育特殊兒童的極大障礙,教師幫助家長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子女,客觀面對子女殘障的實際,積極投入到子女的康復治療中去??傊厥饨逃處熞谌烁衿降鹊那疤嵯?,與特殊兒童家長多多交流學習,共同努力,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特殊兒童、培養(yǎng)特殊兒童。
(二)和諧共育原則。特殊兒童能夠減輕障礙程度,實現(xiàn)康復,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晶,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師要遵守“和諧共育”這一倫理原則。為了實現(xiàn)“和諧共育”,教師要向家長貫徹家校合作的理念,加強與家長的配合。在國外,家校合作的理念已經被眾多特殊兒童家長所接受[5]。我國的家校合作尚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目前的模式有“以校為本”合作模式和“以家庭為本”合作模式,但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和體系。家長參與特殊兒童教育康復的意識也不強,從有關的調查中可見,我國的特殊兒童家長與特殊教育教師之間存在著很大分歧與矛盾,二者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共育意識不強,沒有認識到參與特殊兒童教育康復的權力與義務,大多數家長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對有關的特殊教育知識掌握很少,更不用說相關的康復方法和訓練技巧,導致難以形成教育的合力[6]。在與特殊兒童家長的交往中,特殊教育教師應該調動家長共育的積極性,努力尋求特殊兒童家長的配合,讓家庭成為特殊兒童教育的“方面軍”,成為特殊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而不要成為特殊教育的“摩擦系數”和“消極因素”。
(三)主動積極原則。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激情體現(xiàn)在對特殊兒童的關愛上,這種主動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積極行為,為了特殊兒童的康復,特殊教育教師要與特殊兒童家長建立主動的、積極的交往關系,這樣,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另一方面便于特殊兒童家長更為深人地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情況。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做到:第一,主動向家長匯報特殊兒童的一日表現(xiàn),但切忌采用“告狀”式的談話方法,這樣會讓家長誤認為教師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自己的孩子,從而產生抵制情緒;第二,主動了解家長的教育方法,詢問家庭教育訓練執(zhí)行的力度,提供適宜的教育策略,共同制定有效的解決辦法;第三,主動向特殊兒童家長傳授教育科學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提高特殊兒童康復治療的意識。
(一)同理特殊兒童家長,真情交往。特殊教育教師與特殊兒童家長交往要有同理心,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立場去感知和體驗對方的感受、信念和態(tài)度,并能有效地將這些感知和體驗傳遞給對方,使對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7]。每個特殊兒童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教師的重視,得到悉心的照顧和關愛。教師對家長的這種心理首先要給予同理,體諒家長們這種“愛子之心”,并全身心地關心和愛護每個特殊兒童,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康復,這樣才會得到家長出于內心的敬仰和尊重,才會使家長樂意聽從教師的建議,協(xié)助教師做好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另外,特殊教育教師對于有特殊困難的家長(如疾病、夫妻分居、離異等)應給予更大的同情和體諒,讓這些家長感受到更多的人情溫暖,看到生活的光明,勇敢面對現(xiàn)實,積極投入到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中。
(二)傾聽特殊兒童家長意見,真誠交往。家長是最了解特殊兒童的人,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多向家長詢問特殊兒童的情況,虛心傾聽特殊兒童家長的意見,了解特殊教育的需求,掌握康復訓練的進展以及預測康復訓練的效果。教師與家長聯(lián)系時要以禮相待,互相尊重,注意態(tài)度、語言和措辭,真誠交往,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以自己擔負教育其子女責任的特殊地位,盛氣凌人,粗暴無禮。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特殊教育教師還應該做到實事求是,要讓家長感到教師在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教師比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三)組織協(xié)調家庭關系,真心交往。特殊兒童的出現(xiàn),可能會給家庭帶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夫妻關系不和、兄弟姐妹之間爭吵,以及與長輩的沖突等,但也可能由于共同的困難而增加家庭的凝聚力。所以,特殊教育教師在與特殊兒童交往時,應幫助家長組織和協(xié)調家庭成員的關系,發(fā)動家庭成員都來關心和愛護特殊兒童的成長,并以正確的方法來幫助特殊兒童,決不歧視、冷淡和虐待特殊兒童,讓家長明白友好、和睦的家庭關系,不僅有助于特殊兒童的成長,也有助于全體家庭成員素質的提高。特殊教育教師要付出真心,在特殊兒童教育、康復、就業(yè)、生活等方面,幫助家長排解焦慮、彷徨、失望、無助等不良心理體驗,在處理家長上述等心理問題時,盡管方式和方法不盡相同,但特殊教育教師應該遵循的倫理準則是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特殊教育意識,增強特殊兒童康復的信心,以及提供相關政策咨詢服務。
總而言之,特殊兒童的發(fā)展是特殊教育教師、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特殊教育教師只有和特殊兒童家長多多交流學習,共同努力,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培養(yǎng)特殊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