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權威是一個集體能夠有序進行社會活動的保障,馬克思主義權威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需要直接面對的重要問題。但隨著全面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建設中各項事業(yè)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政府的權威弱化現(xiàn)象也漸漸凸顯,我們需要對權威及政府權威問題加強研究和重新認識。
在當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權威觀,就是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就是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權威。堅持馬克思主義權威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保障。
一、樹立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權威觀認為,權威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與義務相統(tǒng)一,具有客觀性、階級性、歷史性,它著眼于人民的利益、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本身隨著生產的社會化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首先,權威是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提。人類社會活動是一種聯(lián)合活動,這種聯(lián)合活動需要組織發(fā)揮作用,而沒有權威很多社會活動就不能組織起來。所以在任何社會組織中,只要有聯(lián)合活動存在,就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和一定的服從。
其次,權威和自治具有相對性。權威與自治、紀律和自由都是相對的,是互相依存、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既沒有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也沒有脫離自由的絕對權威。二者的應用范圍是隨著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社會動蕩的階段,權威能起到統(tǒng)一團隊行動、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此階段權威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穩(wěn)定階段,民主自治是衡量社會政治制度的標志,自治顯得比較重要,權威同時起保障作用,但任何階段,二者都缺一不可。
最后,權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沒有權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產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權威的組織作用。確立和維護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核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個基本觀點。新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加強權威,沒有一定的權威作為前提,黨就不能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實踐意蘊
“四個意識”是樹立黨中央政治權威的現(xiàn)實表達,是黨中央從大局出發(fā),從國內外政治形勢出發(fā),提出的黨的建設的重要理論,在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中有著突出的理論價值。
政治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基本的素養(yǎng)要求,是樹立牢固的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前提;大局意識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統(tǒng)籌要求,是從國家和黨的發(fā)展大局出發(fā),維護集體的權威性,明確集體權威和個人權威的關系;核心意識就是維護黨中央作為全黨的領導決策核心,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這個核心,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進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看齊意識就是要經(jīng)常學習領會黨中央的會議精神、文件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和決議,主動堅決地向中央看齊。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是應對復雜國內外形勢、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需要。當前,社會主義建設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無產階級政黨的執(zhí)政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是否能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否能夠從容應對國內外形勢并實現(xiàn)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提升。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發(fā)揮黨凝聚民心、民力的作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大局意識統(tǒng)籌發(fā)展,以政治意識作為基本準則,以看齊意識提升本領,以核心意識凝聚力量,實現(xià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
(三)樹立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必要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領導歐洲工人運動和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實踐中,始終強調“權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個政黨,政治上的成熟有兩個衡量標準:其一,看是否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并擁有強有力的權威;其二,看各級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能否自覺維護這個領導核心并堅決服從這個核心的權威。堅強的中央領導核心及其強有力的權威,是我們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組織優(yōu)勢,把這個重要優(yōu)勢發(fā)揮好,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
二、當前中國社會馬克思主義權威觀問題分析
(一)權威客體對權威主體的權威性辨識不夠
當前,存在權威客體的人民群體對權威主體的權威性辨識不夠、自身缺乏科學認同能力的問題。人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素質是對權威主體形成科學的認識和判斷的前提,是發(fā)揮人民民主作用的基礎,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來解決這一問題,既能實現(xiàn)對權威主體的科學認同,又能實現(xiàn)對權威主體的監(jiān)督制約。
(二)權威主體用權不當導致自身權威性下降
“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價值觀念在一部分黨政領導心中仍具有相當?shù)匚?,造成這部分官員“擁權自重”。
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對中央、地方黨政主要領導的權力實行“分割”,加強地方領導的自主權,以實現(xiàn)對地方改革、發(fā)展的靈活應對。這削弱了高層領導們“一權獨大”的優(yōu)勢,但也相應地擴大了基層、地方部門的權力。與此同時,我國實行基層村民、居民、職工自治制度,基層黨政領導手中權力雖然不大,但在其所處的基層自治管理的范圍內卻有著絕對的行政效力,群眾要辦的事、要解決的問題都必須經(jīng)過其審批同意。這種絕對的權力優(yōu)勢極易使這些崗位上的人員產生對權力的依賴,誘發(fā)或加深“官本位”“權本位”的觀念,加強其對權力的控制。一些公務人員貪污腐敗現(xiàn)象嚴重破壞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使得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部門的認可度有所下降,黨和政府部門的權威性受損。
(三)權威客體對權威的科學認同感下降
首先,人們對個體物質利益追求放大化。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進一步豐富,人們創(chuàng)造、獲取財富的熱情得到極大的激發(fā),使得部分群眾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放大化、絕對化,對個人利益的過度追求與我們倡導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相對立,利益的沖突使得這部分群眾不惜以“民主權利”為借口來對抗集體、違反法律、藐視國家權威。
其次,國外敵對分子憑借各種文化作品的傳入和思潮的滲透將西方價值觀引入國內,給我國的主流價值觀陣地造成極大的沖擊。他們以物質利益為幌子,誘惑那些意志、立場不堅定的人,歪曲、破壞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次,多元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融合交流,價值觀念不斷向多元化轉變。多元的價值觀錯綜復雜,對政府權威也是一大挑戰(zhàn),要求政府以強有力的權威去引導。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各項社會事業(yè)經(jīng)歷著快速的改革與發(fā)展,在此過程中存在、產生問題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要想建立起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權威政府來支撐。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解決,不僅能推動構建服務更加優(yōu)化的政府、執(zhí)政更加科學的政黨,也勢必會為建設更加和諧的黨群政群關系、樹立和維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權威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新時期樹立馬克思主義權威觀的路徑選擇
(一)提高權威主體自身權威性
首先,厘清個人權威與集體權威的關系。鄧小平指出:“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人民的命運需要有這樣一個領導集體?!边@里強調的就是黨中央領導班子的權威,是集體的權威而不是個人的權威。就集體權威與個人權威的關系而論,必須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權威應當在服從集體權威的前提下實現(xiàn)。
其次,正確看待權威與權力的關系。一般情況下權威總是以一定權力的實際運用為條件的。在民主政治不太發(fā)達的社會中,權威是以政治暴力或政治權力為必要條件的。沒有任何政治權力的人或者機構,一般來說是沒有政治權威可言的??梢哉f,沒有實際權力,也不會有什么權威,比如政治傀儡。權威本身有著強制服從的因素,而強制服從則是以政治權力為條件。基于這樣的認識,權威可以看作是實施權力的一種形式;或者說,權威是一種制度化的權力,即得到各個社會群體承認的一種合法權力。
在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中,權威與權力具有不可分的聯(lián)系,離開權力來談權威,只能是一句空話。與此同時我們還看到,政治權力本身還不等于政治權威。政治權力的大小不能衡量政治權威的大小,甚至有權力不一定就有權威;反之,有的人權力不大,可是權威并不小,有時甚至沒有職位權力的人,卻是個相當有權威的人。比如,許多大政治家,由于在國內外有著長期的政治影響,在各個領域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權力是權威的一個必要因素,而不是權威的全部內容。正確行使權力,提升領導權威,是當今領導者做好領導工作的關鍵。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力與權威的關系,在實踐中修煉、累積、提升領導者的基本素質和個人魅力。
(二)提高權威客體自身覺悟
首先,引導權威客體理性認同。作為權威客體的人民群眾,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實現(xiàn)對黨和政府權威的科學認同。所謂科學認同,就是要在認同黨和政府的權威的前提下,能夠對黨和政府權力的行使作出科學、理性的反應。對于符合實際情況、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權力行使,要擁護、服從;對于脫離實際或徇私枉法的權力行使,則應當充分行使民主監(jiān)督的權利,及時提出批評或向上級部門反映。為此,國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宣傳投入,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政治覺悟及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對非法、違法執(zhí)政行為的辨識度。同時,通過完善立法來保障民眾民主監(jiān)督權利的行使,優(yōu)化民主監(jiān)督的反饋環(huán)境。
其次,要有效破解權威客體自私自利、無視集體的無政府主義傾向。這種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權威主體權威性的降低。造成這種傾向的原因是個人利益的驅使,背后隱藏的則是精神文明建設跟不上經(jīng)濟發(fā)展這一社會實際。這就需要我們在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處理好經(jīng)濟發(fā)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同時,對為了個人利益而無視乃至破壞集體利益者應當加大懲處力度,從制度上杜絕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三)優(yōu)化權威主客體互動
對“認同”的實踐活動的改善,實際上也就是實現(xiàn)權威主、客體的統(tǒng)一。只有將這種主、客體之間的對立消除掉,才能實現(xiàn)權威主體的客體化、權威客體的主體化。放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也就是要保障作為權威客體的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提高其行使民主權利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實現(xiàn)“權由民出”。作為權利掌握者的黨和政府,要在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同時,深入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群眾公仆自居,置身于作為權威客體的群眾之中。真正科學合理的權威關系就是那種能夠實現(xiàn)權威主客體之間良性互動、既有科學領導又有科學認同的權威關系。
這就需要我們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通過制度來保證權力正確行使,為維護黨和政府權威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加強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法律作為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是具有絕對權威性的。我國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體現(xiàn)的正是人民群眾的意志和意愿。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方面是通過具體法律來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另一方面又從外在強制規(guī)范廣大人民群眾的行為,消除無政府主義的傾向,促進科學“認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為我們黨和政府權威的重樹和維護,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支持和體系保障。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每一項工作都要穩(wěn)中求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需要我們黨和政府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通過發(fā)現(xiàn)我們當前工作中的不足之處,不斷地改正錯誤、彌補不足,才能始終推進我們的各項工作不斷完善、不斷發(fā)展。新時期,要始終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領導地位,不斷優(yōu)化黨群關系、政群關系,最終確保樹立黨強有力的權威。
(作者單位:中共鄭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