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越秀區(qū)東川路小學
廣東音樂,并非廣東全省民間音樂的統(tǒng)稱,而是專稱孕育并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廣州方言地域的一種民間器樂音樂樂種。廣東音樂不但流行于廣東方言區(qū),而且在國內外廣為傳播,深為外省民眾所喜愛。廣東音樂以精短的體裁,通俗的形式,內容多展現(xiàn)了世俗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場面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適用于表現(xiàn)人世間的各種喜怒哀樂,受到民眾的喜愛。廣東音樂的曲名極富想象力,內涵極具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
傳承和發(fā)展廣東音樂迫在眉睫。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依賴于民間音樂活動、專業(yè)音樂團體和學校音樂教育三方面,本土學校音樂教育是傳承廣東音樂其中一個重要陣地。學校應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引領青少年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
除了在本土學校音樂課堂中進行廣東音樂文化的教學外,作為教學延伸的學校社團也是一個很好傳播傳承廣東音樂文化的途徑。學校社團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為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課余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培養(yǎng)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舞臺。學校管樂團融入廣東音樂文化具有獨特價值和意義。
從風格特點來說,廣東音樂具有兼容性開放性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為自由地吸納西方音樂中的轉調、模進、移位、主題發(fā)展手法,并運用得自然流暢。而在樂器的使用上,西方的小提琴、薩克斯、小號、吉他等樂器都被引入廣東音樂,使得廣東音樂具有與其它民族音樂不同的特殊魅力。廣東音樂包容、開放的特性,使得改編自傳統(tǒng)廣東音樂曲目的管樂曲,能以傳統(tǒng)廣東音樂為內核,使音色更豐富,音響效果更加豐滿,曲目改編寫作上更具交響性,而更耐聽。如廣東音樂《得勝令》在粵劇舞臺上演奏時,用嗩吶吹奏,伴以大鑼大鈸,渲染軍隊凱旋的氣氛。而改編成管樂曲的《得勝令》開頭用小號與長號演奏,一下就把恢宏的氣勢表現(xiàn)出來,抓住聽眾的心。雖然少了嗩吶這種民族特色樂器的音色音響效果,但是在表現(xiàn)力上毫不遜色,因而也更受學生喜愛。而原本對廣東音樂不感興趣的學生,通過管樂排練課對廣東音樂曲目內涵的學習,通過自己親身演奏的體驗,在循序漸進的藝術熏陶過程中,激發(fā)了學習廣東音樂的興趣,他們變得愿意聽、愿意奏、愿意做廣東音樂的傳播大使。
從表演形式來說,廣東音樂源自民間孕育于鄉(xiāng)土,其演奏活動以群眾性、娛樂性、即興性為主,表演形式主要是傳統(tǒng)的單聲部、大齊奏。而隨著國民音樂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大齊奏的方式已經出現(xiàn)一定局限性。例如廣東民間音樂團作為有史以來首個,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個演奏廣東音樂的建制團隊。他們就已經認識到,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使矛盾迎刃而解。經過不懈的探索,反復的實踐,他們初步制定了三種樂隊編制:①小組奏,五至七人;②中組奏,七至十二人;③大合奏,十二至二十人以上。樂器組合根據(jù)樂曲的題材、情緒、調性而靈活配置,同時,適當?shù)剡\用和聲、配器等手法進行多聲部演奏。而西洋管樂團無論從編制、和聲、配器等方面都更為豐富,音響效果更加豐滿。用西洋管樂演奏改編后的廣東音樂作品,這種在傳統(tǒng)作品基礎上、演奏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這種不完全滿足于傳統(tǒng)、順應時代潮流的廣東音樂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是傳承廣東音樂的新途徑。正如當代杰出的高胡演奏家、粵樂文化理論研究學者余其偉曾說:他到港藝教學多年,即使可聽性不強的后現(xiàn)代實驗音樂也早已習慣,甚至聽太多傳統(tǒng)粵樂短篇小品略感審美疲勞的時候,反而喜歡那些新創(chuàng)交響性特征中樂作品。
一方面,管樂團學生在學習、演奏廣東音樂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廣東音樂的理解和認同。本校管樂團同學在大大小小的各項國際、校內外的演出實踐交流活動,完成了從演奏員到講解員到文化傳播大使角色的變換;他們對廣東音樂從一無所知到精彩演繹,對傳統(tǒng)文化從視而不見到主動傳播,他們在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以親身演繹去影響自己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通過管樂團對廣東音樂的實踐展示,讓其他學生能經??吹?、聽到廣東音樂,熟悉、了解廣東音樂,樹立參與保護廣東音樂的意識,形成尊重和保護廣東音樂的校園氛圍。作為文化根基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實踐中時,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逐漸使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認同和依附,反映在他們對傳統(tǒng)音樂活動的態(tài)度上,而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價值追求。只有受眾更加認同廣東民俗文化,廣東音樂才能有更好的傳承與傳播。廣東音樂帶來的價值和身份認同則反過來更好地促進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