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兢 夏芮芮
弗雷德里克·懷斯曼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其創(chuàng)作欲并未枯萎。2017年他的《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于威尼斯上映,緊接著2018年又出新作《印第安納的蒙羅維亞》。懷斯曼被認為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直接電影運動”的領頭人物,這么多年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如既往,堅持不介入、不干擾的純觀察式記錄。懷斯曼的鏡頭下沒有特定的主人公,人變成了一個類概念,通過拍攝公共機構里的群體活動來反映美國的現實社會狀況。他拍攝過監(jiān)獄、學校、動物研究所、商店、城鎮(zhèn)等,《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如其片名,將目光投向紐約公共圖書館這一社會服務機構。
作為鏡頭的控制者和素材的組織者,懷斯曼或許不自覺掌握了那么一點點的“權力”,他有權選擇拍攝對象,有權對拍攝素材進行剪輯,有權給予事實片段進入現實的威力。作為“掌權者”的懷斯曼是如何再現現實的?在影片《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中,面對圖書館和人,他拒絕使用配音旁白或屏幕上的評論,甚至任何疊加的標識符來顯示屏幕上人物的身份,也沒有背景音樂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影片平靜地敘述,盡力真實地再現美國社會文化生態(tài),不帶有明顯的偏見和傾向性,紀錄者已經默認的關于社會或政治的觀點,并不是以說服的方式傳達給觀眾,而是給予觀眾思考和聯(lián)想的空間,允許人們自由地觀看。
無人為干預,無擺拍,無采訪,影片采用不明示觀者存在的“間接陳述”紀錄片模式,尊重所表現的現實?!罢茩嗾摺钡淖月墒埂稌墸杭~約公共圖書館》這部紀錄片能公正、誠實地再現創(chuàng)作者關于現實的經驗,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與評價、反思和評判都更具可信度。懷斯曼平等的鏡頭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紀錄片的尊嚴和創(chuàng)作者所肩負的責任感。
懷斯曼一方面致力于通過“純粹觀察”的方式獲取關于機構中的事實證據,一方面否定攝影機模仿現實的能力。②這種矛盾正是紀錄片“真實”與“藝術”的矛盾。從影像內容上看,它直接表現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動,是客觀具象的;從表達上看,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選材、剪輯等手段主動賦予影像抽象意義。前面已經說到懷斯曼再現真實的手法,那么他是怎么通過剪輯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的?
影片對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日常觀察面面俱到,囊括了圖書館的講座和活動、服務和功能、地理位置和內部空間。按照懷斯曼以往的風格,此片也拍攝了大量的會議、講座,組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段落,這些段落由有趣的咨詢交流、館內讀者活動、館外街景、報刊書籍等轉場連接起來,使得197分鐘的紀錄片帶有一定的節(jié)奏,又將圖書館的運作機制和教育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講座段落,我們看到一位無神論者說在美國至少存在20%無宗教信仰的人,而這些人被政客所忽略;圖書館為鼓勵私人募捐說要安裝家庭借閱網絡以逐步解決資源不平等問題;非裔作家談論政治與宗教的摩擦以及美國法律對奴隸制和伊斯蘭教關系的錯誤描述;又一位作家講述紐約猶太人移民史和族群史;一位歌手談論創(chuàng)作一首歌的動機及文化運動與政治的關系;寫過種族問題的非裔詩人談論語言的政治性交織在詩歌的情感結構之下;房屋協(xié)調員為殘疾人介紹紐約市的住房補貼及其他生活服務;一位建筑師探討圖書館未來;一位作家說智力、學術和文學不必是精英主義的;手語表演者演繹杰斐遜在《獨立宣言》草稿里關于反對奴隸制的文段;朔姆伯格中心慶祝成立90周年的慶典演講;一位老師講述馬克思與林肯在廢奴思想上的共同點;一位作家談論寫作“生活的真相”;理事會上分享新近入藏的美國第一位非裔女詩人菲利斯·惠特利的作品;非裔美國作家談論黑人社區(qū)的犯罪率及黑人所受的壓迫;哈林區(qū)的黑人們討論生活上受到白人的排擠,抨擊教科書對黑奴史的錯誤描述;一位作家通過哲學來分析藝術。
這些講座涉及美國的宗教、教育、種族、移民、人權、政治、社群、權力博弈、文化等議題,其中約40%以上的內容提到了種族問題。這是懷斯曼從幾十倍于此的講座素材中精心選取的,當他把各個講座混合編排時,他的目標明顯指向社會批評,雖然有部分內容表達了對美國文化的認同,但就時長來看比重較小。以政客對無宗教信仰群體的忽視來揭示美國選舉制度的弊端,用黑人群體訴說個人壓迫的證詞來挑戰(zhàn)一些已被接受的立場和社會的刻板印象,用男女收入和黑人白人收入的差距來批判社會的不平等問題,從黑人社區(qū)對美國歷史教科書的抨擊可以看到美國的種族歧視依然存在,教科書中的黑奴史由白人書寫,黑人投訴無門,統(tǒng)治權力中仍然是白人占主導地位。
懷斯曼非線性片段式的剪輯,令觀眾無法發(fā)現畫面拍攝于何時,無線性敘事的連貫性,無起承轉合,只有不動聲色的現場呈現,如此,懷斯曼是如何達成與觀眾的情感交流的?
影片中館內與館外的鏡頭交替出現,形成兩個物理空間:館內安靜,館外嘈雜,充斥著刺耳的車鳴聲;館內整潔,館外街道上堆放的垃圾袋以及隨風飛舞的垃圾都呈現市井的雜亂。通過這兩個空間的對比,可以看出懷斯曼對紐約社會的質疑與批判,對圖書館責任與服務的認同。他的認同還體現在影片中非裔美國人可以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相聚,共同探討種族問題,即使哈林區(qū)圖書館里人們在抨擊教科書上的錯誤信息的同時,也說“生活在這個街區(qū)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可以來這里了解一切”,美國歷史對非裔人口的謊言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無法成立。圖書館為不同年齡、膚色、文化、階級的讀者提供服務,無論非裔、兒童、殘疾人、流浪漢在獲取信息上都是平等的。由此可見懷斯曼對于紐約公共圖書館在平等和人文關懷方面的認同和支持。他的批判則體現在圖書館招聘會這個場景之后,緊接著便是館長及管理員高層的會議。宣講的以及應聘的多是黑人,且都是一些基礎崗位,而在管理層的會議以及理事會上,鮮少有黑人的身影,白人仍然在上掌權,美國的種族階級劃分讓人深思。
影片中反復出現的是圖書館高層的會議,關于如何獲取政府和社會資本,探討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和未來發(fā)展。會議場景的每一次出現,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復雜的問題,突顯了這個公共系統(tǒng)運作的不易和偉大。在這部拍攝圖書館的紀錄片中,館舍多是中景遠景,是作為背景的存在,書籍、名畫出境甚少,多是一掃而過,懷斯曼以特寫鏡頭聚焦的是參與其中、使其運轉起來的人,以及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所傳播和交流的思想。在林肯中心圖書館,一位年輕詩人說:“智力、學術和文學的東西,不是非得成為高雅的,也不是非得成為精英主義的?!惫矆D書館應是平等的、包容的,向所有人敞開,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影片的每一個段落都有一個完整的意義,但是組合在一起又引申出新的涵義,通過研究各個獨立段落之間的組織關系、影片整體及部分之間的關系,可以破解創(chuàng)作者的動機及影片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
紀錄片是一種社會實踐的再現系統(tǒng)和媒介,它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緊密相連,它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生產并復制著社會文化的意義、觀念和意識。③《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通過展現紐約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人在圖書館的活動,記錄了當代美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素材選擇和剪輯程式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對美國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紐約公共圖書館的認同,各方思想的傳播與交流、對各方呼聲的傾聽與關注使圖書館成為各方矛盾達成和解的地方。
《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敘事中心不是個人角色,而是靠財政和私人募捐支持運作的公共機構,影片反觀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不僅對美國社會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發(fā)展和變遷也有參考價值,是踐行民主的一個極好范例。讀者、贊助者、管理者、藝術家和作家這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構成一個良性互動體系,進而帶動社區(qū)的提升,促進城市的發(fā)展。
注釋:
①鐘大年.紀實不是真實[J].現代傳播,1992(3).
②王遲,[英]布萊恩·溫斯頓.直接電影:反思與批判[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7:29.
③高維進.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