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在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xué)者之外,并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xiàn)代,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群書,除非與他們直接有關(guān)的書籍。不論學(xué)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致地加以稱贊,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
你正在閱讀的書,對于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閱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后,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么,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
往昔的智者們都認為只有知識的快樂最令人滿足而且最能持久。養(yǎng)成閱讀的習(xí)慣實在受用無窮,很少運動能讓你在過了盛年之后仍能從其中獲得滿足;除了獨人牌戲、打棋譜、填字謎外,很少有游戲能不需同伴而獨個人玩。閱讀就沒有諸如此類的不便,幾乎沒有一種工作能像閱讀這樣——只除了針線活兒,但縫紉編織只用手指,無法約束不安定的精神——隨時隨地可以開始,一旦有要緊事不得不做時,又能立刻放下。
養(yǎng)成閱讀的習(xí)慣等于為你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開生命中所有的災(zāi)難。我說 “幾乎”,因為我不能強辯說閱讀可以緩和饑餓的痛苦與失戀的悲哀。但是五、六本精彩的偵探故事,再加上一個熱水袋,卻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嚴重的感冒,如果我們被迫去讀那些令人覺得厭倦的書,又怎能養(yǎng)成為閱讀而閱讀的習(xí)慣呢?
讀書的最好方法,還是隨自己的興趣來讀。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換另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fā)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保有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nèi)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至于我,當然選取最適合我自己的計劃。清晨,在開始工作之前,我總要讀一會書,書的內(nèi)容不是科學(xué)就是哲學(xué),因為這類書需要清新而且注意力集中的頭腦,這樣我的一天開始了。
當一天的工作完畢,心情輕松,又不想再從事激烈的心智活動時,我就讀歷史、散文、評論與傳記;晚間我看小說。此外,我手邊總有一本詩集,預(yù)備在有讀詩的心情時讀之,在床頭,我放一本可以隨時取看,也能在任何段落停止,心情一點不受影響的書,可惜的是,這種書實在不多。
——摘自[英]毛姆著:《為樂趣而讀書》,方瑜譯, 《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2016年第27期
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會有那種在哲學(xué)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yīng)內(nèi)心的必然。叔本華說:“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边@句話從我青年時代起,就對我是一個真正的啟示;在我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們得到安慰,并且永遠是寬容的源泉。這種體會可以寬大為懷地減輕那種容易使人氣餒的責(zé)任感,也可以防止我們過于嚴肅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它導(dǎo)致一種特別給幽默以應(yīng)有地位的人生觀。
要探究一個人或一個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的觀點來看,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chǔ),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于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shù)和科學(xué)工作領(lǐng)域里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么在我看來,生活就是空虛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chǎn)、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我對社會正義和社會責(zé)任的強烈感覺,同我顯然的對別人和社會直接接觸的淡漠,兩者總是形成古怪的對照。我實在是一個 “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于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關(guān)系面前,我總是感覺到有一定的距離并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受正與年俱增。人們會清楚地發(fā)覺,同別人的相互了解和協(xié)調(diào)一致是有限度的,但這不足以惋惜。這樣的人無疑有點失去他的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不為別人的意見、習(xí)慣和判斷所左右,并且能夠避免那種把他的內(nèi)心平衡建立在這樣一些不可靠的基礎(chǔ)之上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