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秀明
(廣西腦科醫(yī)院藥劑科,柳州市 545005,電子郵箱:lclpxm@163.com)
近年來,未成年人精神疾病日益受到重視,藥物治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1]。而目前用于治療未成年精神障礙性疾病的藥物品種繁多,合理用藥是臨床亟須解決的問題[2-3],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重要。本研究收集我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門診449例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未成年病例,分析用藥合理性,旨在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門診應(yīng)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449例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新型抗精神病藥使用情況、用藥方案、使用頻率等。入選標(biāo)準(zhǔn):年齡≤18歲;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治療。排除標(biāo)準(zhǔn):治療方案中含有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的患者。其中男241例,女208例,年齡7~18(11.8±1.6)歲;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17例(26.1%),情感性精神障礙41例(9.1%),躁狂癥39例(8.7%),精神分裂癥248例(55.2%),診斷不能明確4例(0.9%);使用1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者287例(63.9%),使用2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者159例(35.4%),使用3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者3例(0.7%)。
1.2 觀察指標(biāo) (1)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藥物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4]來計算我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門診相應(yīng)藥物的用藥頻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DDDs=某藥物在研究期間所消耗的總劑量/該藥物的DDD值,DDDs值越小,代表藥物的使用頻率越低,選擇傾向也低。(2)計算藥物利用指數(shù)(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DUI=DDDs/實際使用天數(shù),若DUI>1.0時,判斷為不合理用藥,當(dāng)DUI≤1.0時,判斷為合理用藥。(3)藥物使用頻率,指研究期間患者使用某藥物的例次數(shù)占總?cè)藬?shù)的比例。
1.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
2.1 449例患兒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情況、DUI及DDDs值 使用頻率最高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是利培酮(46.5%,209/449),其次是氯氮平(26.5%,119/449)、喹硫平(19.2%,86/449)、阿立哌唑(18.5%,83/449)、奧氮平(14.3%,64/449)、氨磺必利(7.8%,35/449)、齊拉西酮(2.4%,11/449)、帕利哌酮(1.3%,6/449)、哌羅匹隆(0.7%,3/449)、帕潘立酮(0.2%,1/449)。各藥物的DUI均≤1.0,氯氮平的DUI最高,哌羅匹隆最低;利培酮的DDDs最高,帕潘立酮最低。
表1 449例患者所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DUI、DDD及DDDs值
2.2 單一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方案的藥物使用頻率、DUI及DDDs值 共287例采用單一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方案,使用頻率最高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是利培酮(40.4%,116/287),其次是阿立哌唑(15.7%,45/287)、奧氮平(13.2%,38/287)、喹硫平(12.5%,36/287)、氨磺必利(8.4%,24/287)、氯氮平(8.4%,24/287)、哌羅匹隆(1.0%,3/287)、帕潘立酮(0.3%,1/287)。各藥物的DUI均≤1.0,其中利培酮的DUI最高,哌羅匹隆最低;氨磺必利的DDDs最高,帕潘立酮最低。見表2。
表2 單一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方案中各藥物的DUI、DDD及DDDs值
2.3 二聯(lián)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方案的藥物使用頻率、DUI及DDDs值 共159例患者采用兩種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方案,使用頻率最高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是氯氮平(58.5%,93/159),其次是利培酮(57.2%,91/159)、喹硫平(28.9%,46/159)、阿立哌唑(21.4%,34/159)、奧氮平(16.4%,26/159)、氨磺必利(7.0%,11/159)、齊拉西酮(7.0%,11/159)、帕利哌酮(3.8%,6/159)。聯(lián)合方案中,以氯氮平+利培酮組合居多,其次是氯氮平+喹硫平和氯氮平+阿立哌唑,見表3。各藥物的DUI均≤1.0,氯氮平的DUI最高,奧氮平最低;利培酮的DDDs最高,帕利哌酮最低。見表4。
表3 二聯(lián)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方案的藥物組合
表4 二聯(lián)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方案中各藥物的DUI、DDD及DDDs值
2.4 3種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方案的藥物使用頻率、DUI及DDDs值 3例患者應(yīng)用3種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方案,組合方案分別是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是氯氮平。各藥物的DUI均≤1.0,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的DUI依次降低;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的DDDs依次降低。見表5。
表5 3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方案中各藥物的DUI、DDD及DDDs值
經(jīng)典抗精神病藥以氯丙嗪為代表,雖然其對精神病癥狀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但易發(fā)生椎體外系反應(yīng)[5-6],對于耐受能力較低的未成年人其安全性難以保障。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較經(jīng)典藥物在療效方面更具優(yōu)勢,并較少引起錐體外系反應(yīng)[7],但其應(yīng)用于未成年人的安全性尚存在爭議。除了藥物自身的藥理作用外,抗精神病藥物的安全性與合理用藥密切相關(guān),超量用藥、未能按時服藥、不合理的聯(lián)合用藥等均可能導(dǎo)致嚴(yán)重后果。因此,分析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門診處方用藥合理情況對保障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是利培酮,其次依次是氯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奧氮平、氨磺必利、齊拉西酮、帕利哌酮、哌羅匹隆、帕潘立酮。這些藥物均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yīng)少、作用范圍廣、使用劑量范圍大、依從性好等特點,對未成年患者的思維和行為影響較少,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中有63.9%的患者接受單一藥物的抗精神病治療方案,有35.4%的患者接受二聯(lián)藥物治療方案。在單一藥物治療方案中氯氮平使用頻率較低,僅占8.4%,但其在聯(lián)合藥物治療方案中使用頻率最高。由此可見,醫(yī)生在選擇氯氮平作為單一藥物治療時比較謹慎,其原因可能是單獨使用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時藥物劑量偏大,長期服用可導(dǎo)致用藥依從性變差[8];另外,由于單獨使用氯氮平治療時劑量較大,可導(dǎo)致粒細胞下降等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升高。氯氮平在聯(lián)合用藥(≥2種)方案中使用率較高的原因可能是:(1)氯氮平具有較好的鎮(zhèn)靜作用,在防止沖動及攻擊性行為、預(yù)防復(fù)發(fā)等方面療效肯定,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9];(2)小劑量氯氮平聯(lián)合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可以減少其他藥物的治療劑量,減少藥物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10]。本研究中僅有3例采用了3種藥物聯(lián)用方案,說明我院門診醫(yī)生對未成年精神病患者的聯(lián)合用藥較為謹慎。多數(shù)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認知功能低下,同時存在自卑心理,伴有失眠、抑郁、焦慮、躁狂等多種癥狀,新型抗精神病藥物與鎮(zhèn)靜催眠藥物、抗焦慮抑郁藥物、抗躁狂藥物等聯(lián)合使用不可避免,但應(yīng)注意針對每一例患者的實際情況擬定用藥方案,盡可能減少安全性問題。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無論在總體上還是在單一或聯(lián)合藥物治療方案中,我院使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DUI均≤1.0,說明我院臨床醫(yī)師在治療過程中能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的DDD用藥,無濫用現(xiàn)象,這可提高用藥的安全性。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采用單一藥物治療方案時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DUI均高于聯(lián)合治療方案中各藥物的DUI;在單一藥物治療方案中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喹硫平等藥物DUI均大于0.5,聯(lián)合用藥中只有氯氮平和利培酮的DUI高于0.5。筆者認為采用單一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0.5≤DUI≤1.0更能體現(xiàn)處方用藥的合理性;而DUI>1.0提示劑量過大,不利于正處于青春發(fā)育階段的未成年人的生長發(fā)育;DUI<0.5劑量過少,不利于病情控制。對未成年人用藥過于謹慎并非完全有利,只有按量服藥與對癥治療,在保證安全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選用療效較高的藥物或治療方案,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我院精神衛(wèi)生中心門診針對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處方基本合理。未成年人精神疾病的治療是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投入使用后,雖然其療效得到了顯著提升,但隨之而來的安全性問題也愈加嚴(yán)重。合理地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規(guī)范現(xiàn)有用藥方案,對精神科醫(yī)生進行培訓(xùn),掌握聯(lián)合用藥指征,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礎(chǔ)上提升療效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