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尉
(沭陽縣官墩鄉(xiāng)農業(yè)經濟技術服務中心,江蘇 宿遷 223632)
小穗部分死亡,中部死亡,上部死亡,與小麥開花習性有關。在潮濕的天氣,它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小穗,使它們變?yōu)辄S棕色或枯萎,并且在小穗的基部或穎片的接合處形成一個粉紅色的霉菌層,所以它也被稱為紅小麥頭。病菌侵染莖部,特別是穗下1~3節(jié)和葉鞘,使莖腐爛,上部莖葉干枯,形成白色穗。禾谷鐮刀菌不僅能直接危害果實器官,降低產量,還會產生毒素,危害人畜安全。
小麥赤霉病是由多種鐮刀菌感染引起的。赤霉病致病性強,分布廣。赤霉素的病原菌以菌絲體的形式在麥秸或玉米秸的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子囊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到小麥穗部,并從枯萎的花藥侵入小穗。病原菌在小麥不同生育期的侵染程度差異很大,最易感病的時期是開花期,其次是抽穗期。小麥開花灌漿期只要陰雨天氣,空氣中有大量病原菌即子囊孢子,就可能發(fā)生大面積病害。由于每年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小麥從灌漿到灌漿期的天氣,尤其是降雨量,決定了赤霉病的發(fā)生。開花期多雨,小麥穗長時間潮濕,有利于病菌侵染,病情重,反之則輕。漏雨小麥抽穗開花期,該病不會發(fā)生,大流行。一般來說,田間濕度的增加會加重赤霉病。地勢低洼,土壤肥沃,排水不暢,造成麥田水分偏高,氮肥過量施用,小麥生長過密,通風不良或小麥密植也會造成麥田濕度偏高。
小麥赤霉病發(fā)生的關鍵因素是開花期的溫度和濕度。在小麥揚花期至乳熟期如遇持續(xù)陰雨天氣,特別是在小麥抽穗開花期,如果連續(xù)降雨超過3d,氣溫將保持在15℃以上。麥田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0%以上,將有利于囊孢子的釋放和侵染,同時延長田間結痂的侵染時間,傳播迅速加快,發(fā)生程度加重。抽穗期有連續(xù)降雨,如果可以普及,噴灑時間將早而不是晚[1]。
(1)小麥抽穗至開花初期進行第一次噴施,間隔5~7d,第二次噴施。
(2)選擇優(yōu)質的控制劑。50%克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100%甲基噻嗪可濕性粉劑50~75g用水50kg進行稀釋。
(3)掌握好用藥方法,噴灑時,應注意小麥穗的均勻噴灑。如果噴灑后下雨,我們需要在雨后噴灑。
(1)搞好田間衛(wèi)生,清除玉米和麥秸,特別是麥秸輪作田,要盡快犁除麥秸。
(2)加強小麥抽穗開花期的預測和噴施保護。過去多用25%多菌靈(苯并咪唑44號)可施性粉劑150~200g/667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或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水分散粒70~100g/667m2。由于連續(xù)使用,部分地區(qū)的病菌已經對多菌靈產生了抗藥性?,F(xiàn)在可以將谷氨唑醇和亞胺與多霉菌混合或旋轉使用。具體計量為:50%咪鮮胺錳絡合物(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有效成分濃度250~500mg/L)、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有效成分濃度100mg/L)。如果使用其他劑型,如6%戊唑醇微乳劑、45%撲霉靈(咪鮮胺)乳油,可以按有效成分濃度配置藥液。復配的藥劑如42%蘇康1號(甲·醚)可濕性粉劑和36%田茂(多菌靈+咪鮮胺)可濕性粉劑。一般掌握在小麥抽穗率到10%時噴藥,如預報有雨,可搶雨前打藥。通過近幾年觀察沭陽地區(qū)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雨水較少,但也不能掉以輕心,要搶晴天防治。根據當地小麥抽穗整齊程度和天氣狀況,沭陽地區(qū)病害較重有些地方要間隔7d,連續(xù)防治2次,來保證我們沭陽地區(qū)小麥豐產豐收。
小麥赤霉病的侵染可由感官鑒定。嚴重的小麥籽粒萎縮干燥,菌絲呈白色或粉紅色。用手指或鑷子按壓麥粒,觀察組織是否疏松、易碎。雖然病情輕微的小麥籽粒仍然飽滿,但在胚和表皮上可以看到粉紅色或紫色的紅色斑點。如果用刀片割下小麥籽粒,胚乳部分變灰變黃,則可鑒定為赤霉病小麥。由于病小麥組織運輸相對較多,因此也可采用粒重比較法進行檢測。即用病麥100粒與正常麥粒100粒來比較,其比值愈接近,赤霉病愈輕。
紅霉病的小麥毒素具有高溫性,一般烹調方法不易解毒。如果病麥比例超過允許限量4.0%,一般可根據病麥質輕粒小的特點,采取泥水浸淘、過風、過篩等辦法把病麥分離出來,然后將病麥進行鹽水發(fā)酵或中曲發(fā)酵,可以解除大部分毒素。去毒后的病麥可搭配其他飼料喂豬、牛、羊、雞,或改作其他用途。赤霉素的適宜生長溫度為16~4℃,相對濕度為85%。在陰雨連綿、氣溫較低的天氣,麥類作物在抽穗時如果感染赤霉病,寄附在糧粒上的病菌,在此條件下,小麥儲藏期間也能繼續(xù)反之,嚴重時可造成糧堆結塊,進而霉變發(fā)生腐爛。因此,一定要保證小麥晾干,自身水分在14%以內,儲存環(huán)境良好。
小麥赤霉病是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病害。我們要選優(yōu)良品種,搞好田間衛(wèi)生,防治宜早不宜遲,來杜絕此病害的發(fā)生,達到小麥的豐產豐收,確保我們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