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江
我們若才華橫溢、卓爾不群,是藏玉懷瑾,還是鋒芒畢露?應該說,一味地卑微、肆意地張狂都是不可取的。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自己,使群體能夠和諧相處,我們需要既露鋒又藏鋒。
露鋒與藏鋒要看對象。在我們的周圍,既有賞才重才的開明君子,也有嫉賢妒能的狹隘小人。在開明君子面前,他們會因你外露的才能而賞識你、尊重你;而在狹隘小人面前,他們卻會因你外露的才華而傷害你、掣肘你,那么,“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現(xiàn)象就會在你身上發(fā)生。
漢武帝時,有個將軍叫灌夫,能文能武,才華橫溢,他對沒有多少才華的丞相田蚡甚是不服。當時,文武百官都去巴結田蚡,而灌夫不但不去親近田蚡還常在他面前耍槍弄刀,賣弄技藝。有一次,他當著田蚡的面鋒芒畢露、出言不遜,說:“你靠奉承權勢起家,不過是椽作梁用,有何榮耀?”由于灌夫過于露鋒,終為田蚡所忌,將其處死。
當灌夫遇見了心胸狹隘的田蚡,又一味露鋒,自然是引禍上身。如果灌夫注意揣摩說話對象,適當藏鋒,就不至于招來殺身之禍??梢姡阌胁拍芎土凉?jié),是藏還是露,要看面前的對象而定。
露鋒與藏鋒要看時機。三國時的楊修,就因為不擇時機,盲目露鋒而丟了身家性命。曹兵進退維谷,曹操本已心煩意亂,而楊修偏在此時大肆露鋒,“妙解”雞肋,認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擅自命士兵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回。拂逆了曹操之意,殺身之禍倏然降臨。
露鋒與藏鋒要看環(huán)境。一個人才能的顯露,要有相應的平臺和合適的環(huán)境才能夠發(fā)揮到極致,故此,你露鋒要適當顧及其時其地人們的感受。
舊時,某地有一座磚瓦窯,窯主給工匠們規(guī)定,每人每月必須制成1萬張瓦片才能領到工錢,超過1萬張的工匠按數(shù)量的遞增領取檔次不等的賞金。窯里有個叫牟炳的工匠,每月制瓦1.2萬張,總拔頭籌。然而,有一天,窯主又招來了一名工匠叫徐沖,他上窯場操作了兩天,每天制瓦達600張,且瓦面光潔、質地堅固。收工時,他便觸到了一道道惱恨的目光,當跑到伙房吃飯時,他的碗筷又被人扔在了一口豬食缸旁。這下,徐沖立刻意識到自己遭人嫉妒了。于是,他便有意放慢了制瓦的速度,制瓦的數(shù)量跟牟炳他們相近。接下來,他還接近牟炳等人,告訴他們一些訣竅。經(jīng)徐沖傳授技藝,牟炳制瓦的技能大有長進,每月制瓦達到了1.5萬張左右,其他工匠的制瓦技能也普遍提高。這下,牟炳及其他工匠都開始感激徐沖,請他使出所有本領為大伙兒樹標桿。于是,徐沖使出渾身本領,每月制瓦都達到了1.8萬張。此后,人們不僅不嫉妒他,還佩服他、尊敬他。
徐沖可算是處世高人,他將藏鋒與露鋒的環(huán)境拿捏得非常恰當。他在露鋒的同時“轉鋒與人”,并與人共利同贏,因此使環(huán)境變得優(yōu)越,更加適合自己露鋒。從這個角度說,露鋒時除了要看環(huán)境是否適合以外,更需要你積極地去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進而使環(huán)境有利于你的露鋒,使自己的聰明才智、技藝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顯露和發(fā)揮。
(選自《非常關注》)
【賞析】
從內容上看,本文所舉正反事例頗具啟發(fā)性:灌夫與楊修的教訓足以成為前車之鑒;而徐沖“‘轉鋒與人,并與人共利同贏”的做法更是讓我們掩卷深思、反躬自省。
從寫法上看,這是一篇相當標準的議論文:中心論點——“我們需要既露鋒又藏鋒”。事實論據(jù)——反面的有漢朝的灌夫以及三國時的楊修;正面的有工匠徐沖。結論——學習徐沖,正確處理露鋒與藏鋒的關系,為了良好的結果而對過程進行藝術化處理。此外,文中的敘例很有講究。比如“三國時的楊修,就因為不擇時機,盲目露鋒而丟了身家性命……殺身之禍倏然降臨”這段文字,展開敘述時就注意處處緊扣“時機”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