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從古至今,一件器物,單純從用的角度出發(fā),在生活中具有實用的價值,于是有很多人使用,所以其就具有了生產(chǎn)的價值,并在生產(chǎn)的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直至出現(xiàn)能夠取代這一事物,具有更好實用性的新器物出現(xiàn)。紫砂壺作為一種飲茶的器具,在最初的時候確實僅僅是我們?nèi)粘I钪杏脕砗炔璧钠骶?,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能夠用來喝茶的器物很多,但紫砂壺卻并未就此消亡,反而具有比過去更高的價值,之所以這樣,就在于紫砂壺承載了種種的文化。
在我國,有很多藝術文化都是從具有生活氣息的行為或是事物開始發(fā)展的,紫砂藝術正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紫砂壺從誕生以后,因為其自身的品質(zhì),受到了過去文人階層的偏愛,以至于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發(fā)展以后,蜚聲海內(nèi),進而伴隨著茶館文化影響到了更多更廣的地方,其后雖然一度衰弱,但由于其自身保持著完整的工藝屬性和文藝屬性,所以當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對古典的文化需求復蘇的時候,紫砂藝術的開發(fā)也就載譽歸來,并很快形成了新的高潮。傳統(tǒng)的紫砂壺具有十分明顯的古典人文氣質(zhì),崇尚簡雅,具有一種清冷的古樸,同時還帶有一些古典的神秘感。這種感覺同飲茶文化的回歸,共同鑄就了當代紫砂壺藝的發(fā)展,作品“四方”正是基于此種思考下創(chuàng)作而成的。
在很多人通常的印象里,古典的紫砂壺都是古樸而典雅的,這體現(xiàn)在外形輪廓上的簡潔,即便帶有額外的裝飾,也是相當簡潔干凈的裝飾,不會使人感受到思考的繁冗。所以當代紫砂壺的設計從源頭就產(chǎn)生了一個相當普遍的難點,那就是既要簡潔又不能和過去重復,這其實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從形體的產(chǎn)生邏輯來說,越簡單的造型會更加的相似,只有形體變得復雜,才能夠顯現(xiàn)出更多的不同??朔@一難點很顯然要積累一定的制作經(jīng)驗,建立在對過去眾多紫砂壺造型的學習和研究之上,在作品“四方”上,可以感受到紫砂壺傳統(tǒng)的那種簡潔和流暢,但卻與過去任何一種造型都不同,其壺身似圓實方,壺腹鼓而飽滿,肩口一體,壺蓋以壓蓋半嵌的方式覆于壺口,壺口連接著壺身,形成了一個四方圓角的切面,切口平整,顯露出方器特有的堅硬凝實,壺蓋則設計的相對圓潤飽滿,帶有軟軟的張力,過橋壺鈕暗接,流暢簡潔,并且壺鈕的曲線可以平滑的向下過渡,壺身壺口壺鈕,三個部分層層遞進,顯得相互之間聯(lián)系緊密,極有層次感。
除此之外,這把壺的壺鈕也設計的與眾不同,并非是通常的直流或彎流設計,而是上直下曲,配合著壺身的曲線,將壺鈕平滑順暢的鑲接其上,造型雖然奇特卻不怪異,出水口得以向下延伸,增加了壺流嘴的壓力,使得原本出水壓力不足的部位得以順利出水,壺把則是典型的圓圈把設計,橫跨壺腹中段,聯(lián)通上下壺面,將重心下沉,使整體的造型更增一分穩(wěn)定感,這對于處理過于圓潤的方形壺面來說,起到了良好的搭配作用,既不是讓橫向的圓進一步擴張,也從對比中,突出了中央的“方”,讓人恍然明悟,這原來是一件方器。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方和圓需要放在一起對比才能夠體現(xiàn)出各自鮮明的特性,作品“四方”正是應用了這一古典的文藝思考方式,用簡潔明快的形體語言構(gòu)筑了一個方圓相濟的凝練舞臺,使其具有更多的古典文化元素,卻又親近生活,滿足了當代社會對于復古崇古的心理期望。
結(jié)語:很多人對文化的認識,多在精神層面而忽略物質(zhì)層面,但實際上,文化恰恰是先有了物質(zhì),才發(fā)祥出了精神,文化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我們生活中的種種行為綜合在一起的產(chǎn)物,滿足當代的文化需求首先要考慮的是物質(zhì)上是否矛盾,一件具有古典文化標志,又按照現(xiàn)代人的喜好標準制作的工藝作品,才會受到當下人們的喜愛,所以繼承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就是追溯歷史進行自我的解讀,這就是對紫砂形體塑造理解的過程,越是簡單的造型其中越包含了復雜的歷史文化傳承,越需要創(chuàng)作進行更多細致全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