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盤州羊場七月半“飲食”文化意義探析

      2019-02-14 07:41:58黃太敏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9年24期
      關鍵詞:飲食文化飲食

      黃太敏

      [摘 要]農歷七月半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它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日活動。但對于七月半這一節(jié)日,各個地方的祭祀風俗會有所不同,同樣不同的節(jié)日風俗當中又會有不同的獨特文化內涵,然而飲食是每個節(jié)日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主要是對盤州羊場的飲食文化進行描述,其次是從個人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分析其功能,并探討其背后所蘊含的“視死如事生”、親屬關系以及公益觀念等文化意義。

      [關鍵詞]盤州羊場;七月半;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七月半是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之一,在羊場地區(qū)人們把七月半又稱之為接“老祖宗”,羊場七月半不限于七月十四當日,而是覆蓋了從七月一日到七月十四日整整半個月的時間。其七月半飲食文化不僅有社會功能,背后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而這里所指的“飲食”不僅僅是食物,還指其他圍繞這一節(jié)日的所有物品,如“衣包”、青香、紙錢等都包括在這一節(jié)日的飲食文化當中。本文通過對月半的追溯及其飲食文化的形式研究,探討了其飲食文化的功能及其所蘊含的意義。對該地區(qū)的月半飲食文化的研究及探討有利于增強本地民族的文化自信,對本地文化進行傳承和發(fā)展,也有利于促進外界對該地民族文化的認識。

      2 盤州白族七月半“飲食”文化的具體形式

      2.1 七月半“飲食”文化場景

      七月半又稱“鬼節(jié)”,這里的人都叫做接“老祖宗”,從七月初一開始各家各戶陸陸續(xù)續(xù)地開始迎接“老祖宗”,所謂的接“老祖宗”就是把去世的親人請到家里面來做客。人們將“祖宗牌”和“包單”放在墻上掛起來,再放上桌椅,表示已經把那些去世了的親人請到家里來做客。在這個地方的“祖宗牌”就是一塊畫布,畫布上畫著感人的二十四孝的一些圖畫,“包單”就是記錄逝者名字的一個冊子。人們將“老祖宗”接到家里來之后,放上桌椅,點上蠟燭,點上青香進行供奉,有的人家還會在桌上放上一些水果和柏枝樹,目的是為了給“老祖宗”們一個美麗舒適的吃飯環(huán)境。

      2.2 七月半相關“飲食”

      在接“老祖宗”的這一祭祀活動中,青香、紙錢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在羊場鄉(xiāng)“衣包”也是七月半中極其重要的祭品,“衣包”是用紙糊的一個紙袋子,袋子上會注明逝者的名字。當村民不能夠到去世的親人墳頭祭拜時,就用“衣包”打包郵寄的方式給逝者送去一些東西。

      七月十四這一天是送“老祖宗”出門的日子,人們會準備許多供品,這一天飯菜當中必須要供的是“長豆”,“長豆”是用四季豆做成的,四季豆不切斷,直接一整條煮熟,這里的村民說“長豆”就相當于是“老祖宗”的扁擔,以方便“老祖宗”七月十四這一天走的時候挑錢財。另外還需要準備的一樣是“油炸粑”,“油炸粑”是用糯米做成的,村里的人說這些都是給“老祖宗”所準備的盤纏。

      2.3 七月半“飲食”活動儀式

      七月十四這一天,到了晚上就開始“送老祖宗”,晚上最后一頓飯就和平時有所不同了,這一天晚上供飯要在堂屋外放一桌,在屋內的“祖宗牌”前放一桌,放于屋內的飯是給沒有在“包單”名冊上的逝者享用的,放于屋內的飯是給親屬關系較近的人享用的,這一天晚上飯菜都比平時豐盛,水飯也比平時打得多。而人們吃完飯后就要開始燒“衣包”,在屋外用碳灰圍成一個圓圈,圍好后把“衣包”放進圓圈里燒掉,并把剩下的香爐里面的香灰和沒有燃燒完的青香也放到圈中一起燒掉,還有白天所做的那些“油炸粑”也放里面一起燒掉,這里的老人說沒有燃燒完的青香是作為“老祖宗”的拐杖,“油炸粑”是“老祖宗”在路上的盤纏。人們會將裝完“衣包”剩下來的一些零散紙錢放在圓圈外燒掉,零散的紙錢是給沒有在“包單”名冊中的孤魂野鬼的,一邊燒燒這些紙錢嘴里也一邊喊:“沒有在包單名冊中的老人過來領錢了”,這時也會有一個人在旁邊把原先弄好的水飯潑出去,一邊潑嘴里也一邊喊:“沒有人管理的老人過來吃水飯”,直到所有的“衣包”和紙錢全部燃燒完,才算是把“老祖宗”送走,也就是過完了這一節(jié)日。

      3 盤州羊場七月半“飲食”風俗的功能

      風俗是通過歷代相傳與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風尚和習俗,飲食風俗同樣也是如此,飲食習俗有著它自身的一些功能,從羊場地區(qū)的飲食祭祀習俗來看,其具有以下幾種功能:

      3.1 祖先崇拜的遺存

      祖先崇拜是一種民間信仰,人們相信死去的親屬的靈魂依然存在,也相信祖先的靈魂能夠保佑子子孫孫。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一直延續(xù)至今,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并且對人們的心理以及生活都產生著影響。七月半是我國民間社會表達對祖先崇拜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羊場地區(qū)的人們延續(xù)著這一傳統(tǒng),在其節(jié)日的飲食文化當中也不斷地體現(xiàn)出來。在羊場七月半的節(jié)日當中,供飯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把“老祖宗”接到家后,每日三餐都必須要照顧好“老祖宗”,并且還得給“老祖宗”進行跪拜和燒紙錢,讓“老祖宗”感到滿意,祈求得到“老祖宗”的保佑。

      3.2 孝道文化的恪守

      “孝”是儒家的宗教信仰。“孝”一般的含義是善待父母,“孝”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信仰,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而后面“孝”不僅僅是指善待父母,還指尊敬祖先,這個“孝”也包含著對祖先的神化的一種崇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具有一種神秘的宗教性質。尊敬祖先是通過祭祀的宗教儀式來表達的。在羊場的七月半節(jié)日中,人們會通過供飯的方式來孝敬祖先,會把飯菜準備好讓祖先先享用,等祖先享用后自己才能食用,把祖先放在首位,對祖先恭恭敬敬,通過這一儀式來對祖先盡孝道,反過來我們從這一供飯儀式的飲食文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對祖先的一種孝道。

      3.3 民族凝聚的動力

      文化具有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存在于同一種文化的人之中,飲食風俗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凝聚力。這一地區(qū)的飲食風俗文化,人們都用同樣的供奉儀式,吃飯時對“老祖宗”供飯儀式的順序以及供奉當中的一些禁忌都是一樣的,這一地區(qū),在接“老祖宗”的第一天和送“老祖宗”的最后一天,每家每戶都一樣地不能供奉茄子,在最后一天都會準備長豆和油炸粑,這是這一地區(qū)每家每戶都會遵循的一個習俗。而這一飲食習俗是人們所認同及遵循的,成為了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量。

      4 羊場七月半的“飲食”文化意涵

      4.1 七月半“飲食”文化中的親屬關系

      七月半是和儒家相通的,儒家對親屬關系的思想比較強調內外親疏有別,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親疏差序的說明,羊場的村民仍保留著這一內外親疏有別的親屬關系的傳統(tǒng)思想。

      “衣包”是羊場白族七月半飲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七月十四那天晚上的最后一頓飯,人們會擺兩桌,一桌放在屋外,一桌放在屋內的“祖宗牌”前,放在屋外的那桌是給那些與自家親屬關系較遠沒有在“包單”名冊上的人享用的,而放在屋內的那一桌則是給親屬關系較近的親人享用的。從供飯分內外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待親屬關系有明確的內外親疏之分。

      4.2 七月半“飲食”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觀念

      “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說人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樣, 人們相信人死之后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所以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羊場人在七月半這個日子依然存在著這一觀念,他們把那些與自家有親屬關系的祖先像客人一樣請到家里來做客,給他們制造舒適的環(huán)境,并用好酒好菜來招待他們,將他們視為最尊貴的客人。在七月十四那天是“送老祖宗”,人們會準備比平時更豐盛的飯菜來給他們餞行,還會給他們準備“衣包”和一些食物作為他們路上的盤纏。

      在羊場人們的七月半節(jié)日中,從他們一系列的飲食文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里的人們對待死者就像對待在世的親人一樣,人們也有“事死如事生”的這種觀念。

      4.3 七月半“飲食”文化中的慈善觀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與發(fā)展慈善事業(yè)的國家。幾千年以來儒、佛、道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成為了中國人慈善倫理道德的精神支柱,尤其是宋明以后,中國古代慈善事業(yè)趨向興盛。羊場七月半這一節(jié)日不僅僅保留著孝文化、事死如事生這些傳統(tǒng)思想,同時還保留著這種慈善觀念。

      在羊場人們七月半的飲食文化活動中,供飯的時候人們會制作一些水飯,備一份紙錢放在屋外燒掉,這一份水飯和紙錢就是給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來享用的。到了七月十四那天晚上,人們也會照顧那些孤魂野鬼,雖然家里的“老祖宗”有自己的“衣包”,但人們也會給那些孤魂野鬼燒一些零散的紙錢。人們將那些孤魂野鬼視為弱勢群體并照顧他們,無疑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人們在這個節(jié)日的飲食文化當中的一種慈善思想。

      5 結語

      七月半與清明節(jié)的獻祭邏輯大同小異,都是為了祭拜祖先來求得祖先的庇佑,不同的是,與亡人團聚的場所在家宅中。與去世的親人團聚,對于家庭來說,他們要為亡人準備充足的紙錢和豐盛的飯菜。當?shù)厝苏J為,只要將供桌擺在院門里,在門口燒包,包上寫上祖先的姓名,自家的祖先自然就認得回家的路。七月半這一節(jié)日中的“飲食”異常豐富,飽含美好寓意,暗含了主人對去世的死者孝順的象征意義,更好地加固親緣紐帶。從獻祭的內容、方式、秩序的來看,均體現(xiàn)出羊場人對自家祖先的崇拜、敬重,將自家祖先像在活著的時候一樣對待,對待孤魂野鬼也是保持著一種慈善的觀念。七月半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文化意涵,同時還具有一些社會功能,故而對該地七月半的深刻認識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蘭,李向振.三教共贊:多重文化意涵的“鬼節(jié)”——以河北勝芳鎮(zhèn)七月半為例[J].節(jié)日研究,2012(02).

      [2] 陳忠明.飲食文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3] 王文章,李榮啟.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2(03).

      [4] 李涵聞,李一佩,李淵源.河南“七月半”節(jié)俗調查研究——以信陽二十里河村為例[J].地方文化研究,2013(04).

      [5] 龍圣,陳云庚.四川省冕寧縣漢族“七月半”調查[J].節(jié)日研究,2012(02).

      [6] 李麗.從過“七月半”看土家族傳統(tǒng)道德觀——以長陽縣都鎮(zhèn)灣鎮(zhèn)沙堤村為例[J].南方論刊,2013(02).

      [7] 王斯.白族“燒包節(jié)”祭祀食俗:基于大理雙廊鎮(zhèn)的一項田野調查[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10).

      [8] 楊琳.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飲食文化飲食
      夏季飲食三宜三不宜
      春節(jié)飲食有“三要”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0:48
      飲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把癌從飲食中趕走
      何為清淡飲食
      特別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4
      四川羌族飲食文化資源及其開發(fā)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27:25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習語中的中英兩國飲食文化比較
      徐州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50:33
      從方言詞匯看烏魯木齊地區(qū)回民的飲食文化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2:10
      灌云县| 永胜县| 龙口市| 马公市| 彩票| 观塘区| 休宁县| 禄丰县| 松江区| 北碚区| 乌鲁木齐县| 安远县| 贵港市| 河东区| 天台县| 永昌县| 肃宁县| 永泰县| 新郑市| 获嘉县| 黄山市| 利川市| 泉州市| 南部县| 江川县| 双桥区| 乳源| 酒泉市| 玉溪市| 黄骅市| 芷江| 巴塘县| 长沙县| 石景山区| 金华市| 天镇县| 女性| 景宁| 桦川县| 陕西省|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