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y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yī)院北京市石景山醫(yī)院(100043)常中飛 鄭玉琴 韋薇 翟文靜
1.1 一般資料 收集鄭玉琴專家門診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就診的青年女性失眠患者42例,年齡為25~40歲,平均年齡36.8歲;病程最短3月,最長5年。
1.2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2]青年女性失眠的診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 ①處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②治療期間使用西藥鎮(zhèn)靜類藥物;③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疾病者。
以疏肝解郁,清心安神為指導思想,中藥治療給予自擬清火(心)疏木(肝)安神湯加減,藥物組成為:醋柴胡、蓮子心、淡豆豉、焦梔子、合歡皮、夜交藤,百合、酸棗仁,郁金、生地黃、白芍、當歸、生甘草。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一次(晚上吃第一煎、早晨吃第二煎)。同時根據(jù)患者辨證論治情況進行加減:血瘀者,加丹參,川芎、赤芍以活血化瘀;膽虛痰郁者,加法半夏、竹茹、陳皮,膽南星以燥濕化痰、清膽除煩;伴心悸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安神;頭疼眩暈者,加生白術(shù)、鉤藤,天麻以平肝潛陽。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根據(jù)患者的稟賦、體質(zhì)不同而用量不同,本文僅給予藥物參考,指導臨床。
3.1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療效評定。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
本組患者全部獲得隨訪,隨訪率為100%,隨訪時間3~10個月,平均隨訪時間4.8個月。按照療效評定標準,42例患者治療結(jié)果顯示:痊愈24例,顯效8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48%。
李某,女,37歲。2018年6月18日初診。主訴:失眠伴心悸2月。患者在2月前因家庭瑣事生氣后出現(xiàn)失眠,夜間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同時伴有月經(jīng)紊亂,心悸,煩躁易怒,善嘆息,右脅肋部脹痛不適,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弦細。中醫(yī)診斷:失眠,證屬肝郁氣滯、心火旺。治法:疏肝解郁、清心安神,以自擬清火(心)疏木(肝)安神湯加減,藥用:蓮子心、蓮須、合歡皮、焦梔子、首烏藤,百合、酸棗仁,醋柴胡、郁金、生地黃、元胡、香附、赤芍,生甘草。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各一次(晚上吃第一煎、早晨吃第二煎)。2018年6月25日二診:患者自訴睡眠、心煩、心悸明顯好轉(zhuǎn),右脅部脹痛基本消失,余癥亦減輕,上方去元胡,生地黃,加白芍、益母草7劑,水煎服。2018年7月2日三診: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夜間睡眠時間已達5~6小時,繼服14劑后,睡眠已轉(zhuǎn)為正常,余癥亦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
失眠在祖國醫(yī)學中稱之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等。中醫(yī)認為,心主神明、主神志;肝主疏泄,主藏血,定神魄。女性失眠患者多由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氣郁結(jié),肝郁日久化火,火邪上擾心神,心神不安而導致失眠。對于青年女性患者來說,心火旺、肝氣郁結(jié)是失眠的主要原因。治法:疏肝解郁、清心安神。自擬清火(心)疏木(肝)安神湯治療失眠,其中重用清心火藥蓮子心、蓮須;蓮須有收陰、定魂安魄之妙。同時應用解郁安神藥合歡皮、百合為君藥;合歡皮常用于情志不遂憂郁而致失眠、心神不寧。柴胡、郁金、焦梔子疏肝解郁清熱;酸棗仁、首烏藤養(yǎng)心安神;生地、白芍、當歸滋陰養(yǎng)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清心安神之效,治療青年女性失眠效果顯著。
作者認為,中醫(yī)治療失眠具有明顯是明顯優(yōu)勢,療效顯著,失眠患者采用西醫(yī)鎮(zhèn)靜類藥物治療,其副作用較大,而且容易產(chǎn)生藥物依賴等不良反應。如果患者懼怕口服中草藥可以采用針灸治療,通過針刺穴位,促進內(nèi)分泌平衡,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趨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