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
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推動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前進步伐。在新課標新標準的背景下,小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是當前基礎教育的熱點問題。從信息技術現(xiàn)存問題出發(fā),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新模式,克服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束縛,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為目標,實現(xiàn)具有時代內涵的小學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
關鍵詞:小學基礎教育;信息技術;學習效率;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普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有了較大變化,構建信息化課堂逐漸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傾向采用的教學手段。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要實現(xiàn)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與綜合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視情感及價值觀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在小學基礎教育中,信息技術完全符合小學生思維感性和具象的特點,利用圖文并茂和生動活潑的動態(tài)教學方式,可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友好的學習體驗。
一、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顯著優(yōu)勢
身心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其理性思維和抽象思維比較弱,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比較強,若采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其顯著優(yōu)勢包括如下方面:
1、形象生動
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通過試聽手段,可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學生可不自覺地被課堂內容所吸引并投入其中。
2、易于獲取
學生不但可以通過電腦來閱讀“圖文聲像”并茂的電子書籍,還可以上網暢游知識的海洋。與傳統(tǒng)閱讀相比,網絡閱讀具有易獲取、內容新、信息多的特點。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技術以及相關電子產品開始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為獲取知識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3、激發(fā)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只有對課堂內容感興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激情,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信息技術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具有積極意義。借助信息技術這一載體,可以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性學習課程由學生自主完成,這種形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誤區(qū)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可為學生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雖然效果顯著,但也表現(xiàn)出來不少誤區(qū)。
1、重形式、輕過程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以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主,課堂上按照課件內容“照本宣科”,無法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還是處于被動位置。由于課件內容的不可改變性,將造成教學過程生硬而無趣,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2、師資隊伍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部分老教師沒有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培訓,依舊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為主,信息技術設備形同虛設。部分年輕教師雖熟悉操作,但又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忽視了課堂內外的人文教育,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對信息技術熟悉的年輕師資不足,也是信息技術設備使用率過低的因素之一。
3、課堂互動性不足
教師在教學中過分依賴課件,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人機交流”代替了“人人交流”,課程講授速度過快,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對學生的抽象與發(fā)散性思維、學習興趣與熱情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4、信息技術的過分依賴
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信息技術下的課件只是將紙質內容電子化,講授內容一旦固定,勢必缺少靈活性。電子課件中過多的圖片視頻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會形成對圖片視頻的依賴,從而降低學習效率。教師在授課時,若過多使用多媒體也會忽視互動交流,學生主體性無法體現(xiàn)。
三、信息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探索
信息技術在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扭轉傳統(tǒng)教學理念,也有助于高質量地完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1、以學生為主體,注重互動性
教師在課堂中要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根據(jù)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授課內容與教學速度。課堂上師生之間應始終保持良好的互動,課后也可通過QQ、微信等方式幫助學生解答問題,以保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身心成長都有全面的了解。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交流,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建立友好的教學情境
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的優(yōu)勢,讓學生將靜止的文字與生動的形象相結合,從而在情景交融中深化對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授《龜兔賽跑》故事時,教師就可以搜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學生就會對烏龜和兔子有更形象的理解,學起課文來也更加容易。
3、寓教于樂,生動有趣
可利用信息技術體現(xiàn)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可將教材知識以圖形或動畫的方式呈現(xiàn),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小組合作與討論來激發(fā)其抽象與發(fā)散思維,有效鍛煉的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和協(xié)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
信息技術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深受師生的好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積極學習并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尋找機會積累教學經驗(如通過公開課實現(xiàn)自我提升)。
5、信息技術助力教育管理工作
信息技術不僅造福廣大師生,教育管理者也可從中受益。例如在教育管理中,可利用數(shù)表分析來跟蹤學生的表現(xiàn),當學生的學習狀況進入“較差”區(qū)域時,教師可及時對潛在風險進行干預。同時,數(shù)表分析還可用于評估某項新改革的實施效果,并為課程設置提供可信的依據(jù)。
6、“信息安全”不容忽視
保障綠色上網和安全上網,對于還處在基礎教育的孩子們至關重要。教師可利用網絡與學生交流,但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交流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春光.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7 (A0):136
[2]陸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分析[J].考試周刊.2017 (A1):57
[3]馬曉琴.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J].考試周刊.2017 (A2):41
[4]王艷梅.小學數(shù)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問題分析[J].中華少年.2017 (1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