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敘錄及綴合研究

      2019-02-04 16:08:28索南
      敦煌研究 2019年5期

      索南

      內(nèi)容摘要:本文對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中《入菩薩行論》寫本六個編號的情況進行了敘錄,并通過寫本規(guī)格、書寫特征、特殊標記、頁碼表述、內(nèi)容銜接等的分析,對兩對編號的寫本進行了綴合,為深入研究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打下了基礎。

      關(guān)鍵詞:敦煌藏文寫本;《入菩薩行論》;寫本敘錄;寫本綴合

      中圖分類號:K879.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5-0096-06

      A?Descriptive?Catalogue?and?Restoration?of?the?Tibetan?Language?Text?of?Bodhicaryavatara?from?Dunhuang?Documents

      SUO?Nan

      (College?of?Liberal?Arts,?Tibetan?University,?Lhasa,?Tibetan?Autonomous?Region?850000)

      Abstract:?A?general?investigation?of?published?Tibetan?language?documents?from?Dunhuang?collected?in?the?French?National?Library?and?British?Library?confirms?that?there?are?6?extant?manuscripts(2?of?which?have?only?recently?been?identified)of?the?Bodhicaryavatara(A?Guide?to?the?Bodhisattvas?Way?of?Life).?There?are?additionally?4?fragmental?documents?that?have?been?spliced?together?and?separated?into?two?groups?based?on?content,?special?markings,?pagination,?format,?and?calligraphic?style.?By?completing?the?basic?labor?of?identification?and?organization?of?manuscript?fragments,?this?study?has?laid?a?foundation?for?future?philological?research?of?the?Bodhicaryavatarain?Tibetan?script.

      Keywords:?Dunhuang?manuscripts?in?Tibetan;?Bodhicaryavatara;?descriptive?catalogue;?restoration

      從目前已刊布的部分敦煌藏文文獻及法國、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藏文文獻目錄,我國國家圖書館、甘肅省所藏敦煌藏文文獻目錄等目錄和有關(guān)介紹看,敦煌藏文文獻中占絕大多數(shù)的是古藏文佛經(jīng)文獻。這部分佛經(jīng)文獻包含一些《入菩薩行論》寫本。通過對已刊布的文獻及目錄的深入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了4篇已被前輩學者所確認的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1],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2篇未被編目確認的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殘片。本文就對目前存世的這部分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情況進行介紹,旨在對這部分文獻有個大致的了解,進而進行相同寫本的綴合及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

      一?寫本敘錄

      敦煌藏經(jīng)洞所發(fā)現(xiàn)的藏文文獻其主體部分分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等幾家中外文獻收藏機構(gòu),一部分散藏于國內(nèi)外的一些小的收藏單位,個別亦有民間人士收藏。在已知的文獻收藏單位中,法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國家圖書館的藏品最豐,而且這兩家收藏單位所藏藏文文獻的目錄已先后公布于世。近來,國內(nèi)所藏藏文文獻目錄也已陸續(xù)公布,但其中并未發(fā)現(xiàn)與本選題有直接聯(lián)系的卷號,因此,在此對法國國家圖書館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兩家收藏單位所藏藏文文獻中發(fā)現(xiàn)的《入菩薩行論》寫本按收藏機構(gòu)的目錄編號分別予以敘錄介紹。

      (一)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

      筆者通過檢查已刊布的22冊《法藏敦煌藏文文獻》[2]及相關(guān)目錄,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中發(fā)現(xiàn)2篇《入菩薩行論》殘片,分別敘錄如下:

      1.?P.T.228《入菩薩行論》殘片

      該寫本為梵夾本,存1葉,計2頁,左側(cè)稍有殘損,因此暫時難以確定原文所標頁碼。頁面規(guī)格8.3×32cm,每頁書寫6行,共計12行,部分行間夾有注釋性小字。由于起初編目時沒能辨認出是《入菩薩行論》殘片,因此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解題目錄》和已刊布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獻》中只記作佛經(jīng)[3]。日本著名佛教學者齋藤明(Akira?Saito)也未留意。另外,編目者初次整理時顛倒了原文正面和背面的先后順序。

      從內(nèi)容來看,殘片a面第5行結(jié)尾處明顯出現(xiàn)“《菩薩行》之持菩提心()”字樣,由此可以確定是《入菩薩行論·持菩提心品》的結(jié)尾部分和下一品的開頭部分,通過與其他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和藏文傳世本的比較,可知該殘片為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第二品《持菩提心品》的結(jié)尾部分和第三品《無我品》的開頭部分,藏文傳世本中則屬于第三品《持菩提心品》的結(jié)尾部分和第四品《不放逸品》的開頭部分,現(xiàn)行梵文校刊本亦然。

      2.?P.T.794《入菩薩行論》殘片

      該寫本為梵夾裝,存1葉,計2頁。經(jīng)頁上下邊沿均稍有殘損。原文所標正面左側(cè)頁碼為ka函第二十四葉()。頁面規(guī)格11.5×43cm。正面書寫8行,背面7行,藏文楷體書寫,字跡清晰,字體小而工整。背面第6行末尾處有一花紋圖案。

      從內(nèi)容上看,該殘片b面第7行結(jié)尾處明確指出是“《入菩薩行論》第九品《回向品》()”。另外,在最后一行還出現(xiàn)了題記,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讓人深感遺憾的是,題記結(jié)尾處不僅有所殘缺,而且剩余部分文字完全脫落,無法辨認。該部分脫落的文字似是校經(jīng)或抄經(jīng)題記。

      (二)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

      筆者通過對已出版的《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全9冊)[4]和瓦累·布散所編目錄、日本東洋文庫所編目錄的查詢,共發(fā)現(xiàn)4篇《入菩薩行論》殘篇、殘本,其中除IOL.Tib.J.134外,其余的都篇幅較長,尤其是IOL.Tib.J.628,該寫本篇幅最長,幾近完整。

      1.?IOL.Tib.J.134II《菩提行祈愿文》殘篇

      英藏敦煌藏文文獻IOL.Tib.J.134由四個內(nèi)容不同的文獻組成,其中第二篇尾題為“菩提行祈愿文完結(jié)?。ǎ?。編目者將其定名為“”,漢譯為“普賢菩薩行愿贊”[5]。通過釋讀并與敦煌本《入菩薩行論》進行對照,發(fā)現(xiàn)該寫本內(nèi)容基本與敦煌本《入菩薩行論》一致,完全可以判定此寫本與《普賢行愿王經(jīng)》無任何關(guān)聯(lián),筆者將此暫時定名為《菩提行祈愿文》。由于編目者的疏忽,該文獻被歸入到該編號第三篇文獻《普賢行愿王經(jīng)》中。

      根據(jù)圖錄,該寫本為折疊本,規(guī)格25×8cm,第1面書寫8行,第2面6行,第3面5行,第4面4行。寫本首殘,所存第1行開頭部分,字跡模糊,無法辨認,通過釋讀發(fā)現(xiàn)殘片中間部分兩頁面間語句不通,可知中間部分亦缺失了一部分。此寫本與其他寫本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為了便于了解,錄文如下:

      根據(jù)寫本尾題,筆者將其與《入菩薩行論》進行了詳細的比對,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與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第二品內(nèi)容、藏文《入菩薩行論》傳世本第二品結(jié)尾和第三品開頭的內(nèi)容基本一致。但與現(xiàn)存藏文《丹珠爾》中的《入菩薩行祈愿文》不同,因此,《菩提行祈愿文》亦是與《入菩薩行祈愿文》相同的佛教祈愿類文書,由于吐蕃時期的譯本遺失而未能收入藏文《大藏經(jīng)》。

      2.?IOL.Tib.J.628《入菩薩行論》殘本

      該寫本編在英藏敦煌藏文寫本第36卷中,梵夾裝,規(guī)格48.3×11.5cm。現(xiàn)存23葉,計46頁。正面左側(cè)所標藏文頁碼為“”(ka函第1葉)至“”(ka函第二十二葉),最后一葉葉碼不詳(應為“”)。所存最后一頁殘損嚴重,右側(cè)約三分之二的部分缺失。該寫本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唯一一本接近完整的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雖然結(jié)尾處缺損一兩葉,但仍無損敦煌藏文寫本《入菩薩行論》的全貌,有著極高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

      3.?IOL.Tib.J.629《入菩薩行論》殘本

      該寫本編在英藏敦煌藏文寫本第17卷中,首殘尾全,共存24葉,計48頁,梵夾裝,頁面規(guī)格41.5×9cm。行間有小字夾注。正面左側(cè)所標藏文頁碼為“”(ka函第二葉)、“”(ka函第四葉)、“”(ka函第七葉)、“”(ka函第十四葉)、“”(ka函第十六葉)、“”(ka函第十七葉)、“”(ka函第十八葉)、“”(ka函第十九葉)、“”(ka函第二十葉)、“”(ka函第二十一葉)、“”(ka函第二十二葉)、“”(ka函第二十三葉)、“”(ka函第二十四葉)、“”(ka函第二十五葉)、“”(ka函第二十六葉)、“”(ka函第二十七葉)、“”(ka函第二十八葉)、“”(ka函第三十二葉)、“”(ka函第三十三葉)、“”(ka函第三十四葉)、“”(ka函第三十七葉)、“”(ka函第三十八葉)、“”(ka函第三十九葉)、“”(ka函第四十葉)。由此可知,缺第一、三、五、六、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五、三十六等葉,共計16葉。所存第十八葉b面、二十一葉b面、三十二葉b面書寫7行,第四十葉b面書寫5行外,其余頁面都一律書寫6行。行間有小字書寫,字跡較模糊,但可確定是對正文偈頌體部分重要字、詞的注釋。

      從內(nèi)容上看,涉及所有品章,但只有第五品《忍辱品》和第六品《精進品》(現(xiàn)存梵本與藏文傳世本第六、七品的部分內(nèi)容)完整,其余或多或少有所殘缺。

      4.?IOL.Tib.J.630《入菩薩行論·回向品》

      該寫本收編在英藏敦煌藏文寫本第15卷中,首尾俱全,共存6葉,計11頁。規(guī)格31×7.2cm。左側(cè)線框內(nèi)所標藏文頁碼為“”(ka)至“”(cha),是一部完整的《入菩薩行論·回向品》寫本。其中第一葉背面、第二葉正面、第三葉正面、第四葉背面、第五葉正面書寫5行字,其余為4行。從字跡來看,前三葉基本上為藏文“吳堅”楷體,其余部分為“吳沒”草體,可以確定是由兩個抄經(jīng)生所寫的。

      寫本最后一頁“”(cha)a面第3行結(jié)尾處和第4行為《入菩薩行論·回向品》結(jié)束語:“

      ?!贝私Y(jié)束語亦為以敦煌本為藍本的藏文初譯本《入菩薩行論》只有九品的又一佐證。此外,從頁碼表述方式和完整性等看,《入菩薩行論·回向品》為從原典中摘錄成文的單篇文獻,成為佛教徒日常的祈愿類誦課是顯而易見的。藏文《丹珠爾》所存《入菩薩行祈愿文》也是《入菩薩行論·回向品》,但與在此所述敦煌本在偈頌數(shù)、內(nèi)容等方面有幾處不一致。

      從刊布的目錄和影印版來看,以“”(cha)頁b面的形式,贅了與《入菩薩行論·回向品》內(nèi)容無任何關(guān)聯(lián)的一段似是密宗類的經(jīng)文,錄文如下:

      瓦累·布散先生不僅將此文以“”(cha)頁b面來看待,且對這三段文字還做了解讀[6],然而,以筆者之見,此段文字并非“”(cha)頁b面,而是與IOL.Tib.J.630《入菩薩行論》的寫本規(guī)格完全一樣的另一佛教文獻的一片散頁,應該另外編號或以另一文獻對待,因為:一、從內(nèi)容到文字書寫特征,可看出是不同的抄經(jīng)生所寫的;二、并非IOL.Tib.J.630《入菩薩行論》的抄經(jīng)或校經(jīng)題記類記載,亦非寫經(jīng)者或資助者的回向文;三、最明顯的一個標志就是,行首書寫有藏文佛經(jīng)文獻正面才會出現(xiàn)的“吾曲”()符號。

      二?寫本綴合

      (一)IOL.Tib.J.628+P.T.794

      IOL.Tib.J.628寫本是所有敦煌藏文《入菩薩行論》寫本中篇幅最長、書寫最規(guī)范、字跡優(yōu)美且流暢的一份文獻。在淡黃色的頁面上,上下左右及每行的線框都清晰可見,所有文字都書寫在線框之內(nèi),每個頁面都有8行文字。頁面左右兩側(cè)中間部分第4行與第5行之間畫有圓圈,又于圓心穿小孔。另外,該寫本另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每個品章結(jié)束語之后都畫有小圖案,其中第一品之后的圖案和第六品之后的圖案似是藏文文獻章節(jié)結(jié)束處的標點符號的一種延伸,其余均為花紋圖案,第五品結(jié)尾處有兩幅,其他品章則只有一幅。這些圖案的形狀又有區(qū)別,其中第二品結(jié)尾處的圖案、第四品結(jié)尾處的圖案、第五品結(jié)尾處的前一個圖案等為類似一簇花蕾的圖案,其余為形狀稍有差別的花紋圖案。

      P.T.794寫本殘片雖然上下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殘損,但完全可以確定每頁的行數(shù),并能掌握寫本的總體特征。該殘片a面共有8行文字,b面有7行文字,在頁面左右兩側(cè)中間部分均有圓圈符號和圓心穿孔痕跡,且b面第6行最后部分為敦煌本《入菩薩行論》第九品結(jié)束語,之后有一幅花紋圖案。b面最后一行似乎為著作名稱或著者署名,或譯經(jīng)題記。通過對該殘片諸多特征的分析,可以確定該卷號為某部《入菩薩行論》寫本的末葉。

      P.T.794寫本殘片的這些特征與IOL.Tib.J.628寫本特征有著諸多相似的地方:其一,兩個卷號字跡相同、書寫規(guī)律一致;其二,兩個卷號上都有相同的圓圈符號及圓心穿孔痕跡;其三,兩個卷號中品章結(jié)束語之后都有一幅花紋圖案。因此,筆者試圖對這兩個卷號進行綴合。在進行綴合前首先對IOL.Tib.J.628寫本最后的殘片進行了一番分析,以確定該殘片能否與前面的內(nèi)容相連。IOL.Tib.J.628寫本最后的殘片首行文字為“”與前一葉即第二十二葉b面第8行的末端文字間缺失“

      ”,這與IOL.Tib.J.628寫本最后的殘片殘損部分的文字容量相符合{1}??梢源_定該殘片為寫本第二十三葉,原文葉碼理應為“”。

      確定了IOL.Tib.J.628寫本最后的殘片與前面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后,筆者將其殘片b面末行的文字與P.T.794殘片上的文字進行了銜接,發(fā)現(xiàn)IOL.Tib.J.628寫本最后的殘片上末行的文字“□□□”

      與P.T.794殘片上首行和第2行的文字

      ”完全能夠銜接,銜接處的偈頌為敦煌《入菩薩行論》第九品第四十四頌(由于兩個殘片上的文字均有殘損和脫落,在此從IOL.Tib.J.629寫本上摘取以上銜接部分的完整文字,以供參照:“

      ”為第九品第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頌:“若時欲得見,及欲解疑問,怙主文殊尊,愿能無礙見!十方虛空際,為成有情利,文殊如何行,愿我如是行。諸佛所贊美,我愿皆圓滿!如是無對境,我善皆回向!”)。

      其次,筆者對兩個卷號原文頁碼進行了比對,IOL.Tib.J.628寫本上每葉正面左側(cè)所見藏文頁碼為“”(ka函第一葉)至“”(ka函第二十二葉),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確定了最后的殘片葉碼應該為“”(ka函第二十三葉),而P.T.794殘片正面左側(cè)亦標有明顯的藏文字母與數(shù)字結(jié)合的葉碼,為“”(ka函第二十四葉),由此,完全可以確定P.T.794寫本殘片為IOL.Tib.J.628寫本缺失的最后部分,P.T.794寫本殘片完全能與IOL.Tib.J.628寫本綴合。

      (二)IOL.Tib.J.629+P.T.228

      IOL.Tib.J.629《入菩薩行論》殘本是除IOL.Tib.J.628外篇幅較長的寫本。此寫本最明顯的特征是字跡小而工整。除個別頁面書寫7行外,大部分頁面書寫6行且行間有小字注釋。筆者發(fā)現(xiàn)法藏P.T.228是《入菩薩行論》殘片后與其他寫本進行了對照,該殘片雖然左側(cè)有點殘損,但剩余部分字跡清楚,正背面都有6行,且行間有小字夾注,與英藏IOL.Tib.J.629有著驚人的共同點。由此,將這兩個寫本仔細進行對照,發(fā)現(xiàn)不但P.T.228殘片與IOL.Tib.J.629完全一致,而且還能在兩個卷號前后文字間進行銜接。IOL.Tib.J.629所存第三頁所標頁碼為“”,之后所存為“”,其間共缺失六葉。通過糾正P.T.228正、背面的先后順序,完全能與IOL.Tib.J.629所存第三葉即“”銜接。IOL.Tib.J.628所存第三頁b面最后一行結(jié)尾處為“”,而P.T.228正面首行為“□

      ”。若補充該殘片殘損部分的文字,則完全能夠銜接{2}。由此,P.T.228可以與IOL.Tib.J.629綴合,為該寫本的第八葉即“”。

      IOL.Tib.J.628和IOL.Tib.J.629兩個寫本進行比對,IOL.Tib.J.628紙質(zhì)優(yōu)良、頁面整潔、書寫規(guī)范、字跡流暢,錯字、漏字現(xiàn)象甚少,整個寫本只有兩處衍、漏部分,均出現(xiàn)在第九品《回向品》中,其中在第四個偈頌前后兩個短句中間衍出“”一句,第四十九頌中遺漏了“”一句;而IOL.Tib.J.629雖然正文部分書寫規(guī)范,但紙質(zhì)不佳,多處有滲墨及字跡模糊現(xiàn)象,行文中有較多的錯誤以及補充、修改現(xiàn)象,衍字錯字部分多以畫圈處理,漏字部分以+號標于所漏處短句上方,字則補充于行下,另外,行間夾注部分的字跡潦草,釋讀難度大。當然,兩個寫本在內(nèi)容、品章等方面完全一致,而且IOL.Tib.J.628中遺漏的“”一句卻出現(xiàn)在IOL.Tib.J.629中,由此可以確定這兩個譯本是同一個譯本的不同抄本。總之,IOL.Tib.J.628似是官方的正規(guī)文書,而IOL.Tib.J.629寫本是某位具有較高佛學造詣的僧人的講義或讀本。

      三?余?論

      關(guān)于IOL.Tib.J.628和P.T.794寫本中出現(xiàn)的花紋圖案,筆者通過與其他敦煌藏文寫本中的圖案的比較和佛教吉祥圖案象征意義的參考,認為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象征意義:1.?表示抄寫者的敬仰之心。敦煌出現(xiàn)的如此多的漢藏佛經(jīng)文獻,大部分是各民族虔誠的佛教徒抄經(jīng)生日積月累筆耕不輟來完成的,一般來說他們對佛教經(jīng)文懷有無比的敬仰之心,并相信抄經(jīng)具有祛除疾病、延年益壽、使人丁興旺等社會現(xiàn)實功能,所以每完成一部經(jīng)典的抄寫后在其結(jié)尾處畫上一些吉祥的圖案,以表自己的敬仰之心。2.表示佛經(jīng)的功能。對地位低下、生計困難的人們來說,佛經(jīng)具有一種安撫或調(diào)解心理的作用,抄經(jīng)生就用一些類似花朵、海螺、白塔等圖案來表示這種功能和作用。此類現(xiàn)象在其他寫本中亦有出現(xiàn),如P.T.23中所存9篇佛經(jīng)短文每篇結(jié)語后都畫有花紋圖案[7]。其他寫本中也有云朵、佛塔等形狀的圖案。

      通過敘錄、綴合,分析確立了敦煌藏文寫本《入菩薩行論》六個卷號中四個卷號間的關(guān)系,剩下兩個卷號既與以上寫本相關(guān)聯(lián),又有它們的特點。因為IOL.Tib.J.134與IOL.Tib.J.630在內(nèi)容上與以上寫本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它們又是獨立的佛教祈愿文文獻。

      IOL.Tib.J.630《入菩薩行·回向品》內(nèi)容完整,但是字跡潦草、藏文楷體和草體混合,行間距也不均勻,與IOL.Tib.J.628和IOL.Tib.J.629寫本相比,雖然可以確定為是出自于同一種譯本,但是它可能是民間的私人抄本,用于日常的誦課。

      總之,這些寫本的發(fā)現(xiàn)與英法藏品中類似寫本的綴合,不僅能還原一部完整的《入菩薩行論》藏文初譯本,為學界提供一批重要的文獻資料,而且對研究《入菩薩行論》這部傳世經(jīng)典的淵源流變情況,現(xiàn)存梵文原典、藏漢傳世譯本的對勘研究以及這部佛典對傳播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所起到的作用等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Akira?Saito.A?Study?of?Aksayamatis?Bodhisattva-

      caryāvatāra?as?Found?in?the?Tibetan?Manuscripts?from?Tun-huang[M].Miye?University,1993:13.

      [2]金雅聲,郭恩,主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1—2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18.

      [3]王堯.法藏敦煌藏文文獻解題目錄[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38;金雅聲,郭恩,主編.法藏敦煌藏文文獻:第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2.

      [4]金雅聲,趙德安,沙木,主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1—9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18.

      [5]山口瑞鳳,等,編.斯坦因搜集藏語文獻解題目錄:第2冊[M].東京:東洋文庫,1978:59.

      [6]Louis?de?La?Vallèe?Poussin.Catelogue?of?the?Tibetan?Manuscripts?from?Tun-Huang?in?the?India?Office?Library?with?an?Appendix?on?the?Chinese?Manuscripts?by?Kazoo?Enoke[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197-98.

      [7]金雅聲,郭恩,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3-134.

      岫岩| 界首市| 昌都县| 冷水江市| 河曲县| 新蔡县| 蒙城县| 南丰县| 嘉禾县| 鹿邑县| 榆林市| 青铜峡市| 彩票| 安阳市| 科尔| 扎赉特旗| 罗平县| 江陵县| 报价| 个旧市| 乐亭县| 吉隆县| 扶余县| 平原县| 托克托县| 合肥市| 昆山市| 扬中市| 望江县| 桂阳县| 温泉县| 康马县| 柳林县| 乐亭县| 大田县| 吴桥县| 和静县| 永年县| 武乡县| 长宁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