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要求,確定原法治宣傳日12月4日為我國憲法日。2016年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教育部聯(lián)合提出并組織“法治進校園”的系列活動,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教育,推進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建設。而對于一所地處火車站和汽車站附近的小學來說,特殊的地理位置對學校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守法的自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法制;教育;實踐性
一、 《我與法》學校課程規(guī)范化,遵循了青少年法治教育規(guī)律
學校因周邊環(huán)境因素,開發(fā)并實施了《我與法》學校課程,根據(jù)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借助司法部門相關人士的專業(yè)指導,經(jīng)過學校課程開發(fā)小組教師反復實踐和研究,分別在常規(guī)教育、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預防犯罪教育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一至六年級共6冊的學校自編教材,經(jīng)多次修訂后,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成效更加顯著。全校開設《我與法》校本課程,每周一課時,分年段由開發(fā)編纂教材的教師親自授課,備課、上課、作業(yè)、評價、教研等,為法治教育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上課中上,老師們借助教室多媒體優(yōu)勢,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學生能接受的案例入手,引導學生參與讀一讀、看一看、說一說、畫一畫、議一議、記一記、試一試等活動,及時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再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低段學生中,創(chuàng)設說一說、畫一畫、評一評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而在中高年段,讓學生就所學案例開展分析和討論,從中體驗和理解種種行為的違法性和不可為性,從而促進學生在實際案例的對照與分析之中懂得法治教育的內涵,提升學生自護能力。
二、 “少年模擬法庭”實踐活動普及化,拉近了學生與法律的距離
為培養(yǎng)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興趣,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學校把“少年模擬法庭”主題教育活動作為法治教育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把法律知識和犯罪案例融入其中,激發(fā)孩子們對“法”的興趣。自覺遵從法律,崇尚法律,從我踐行。除了學校大隊部長期具備少年模擬法庭隊伍外,中高年級各班級也都具備這樣的隊伍,時常開展“少年模擬法庭”主題教育活動,自“七五”普法以來,學校以“6.1”兒童節(jié)暨學校藝術節(jié)和“12.4”國家憲法日兩個時間段為主,每學期固定開展一次全校性少年模擬法庭展演交流活動。
主要做法:
一是選擇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學校出面特邀一些法律專家(城關區(qū)少年法庭及政法委相關人員或其他法治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經(jīng)過專家指導改編成情景劇和法庭庭審劇本。
二是導演犯罪案件情景劇。教師根據(jù)專業(yè)部門提供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改變成情景劇劇本,組織學生擔任不同角色排練成情景劇,將整個犯罪過程演給大家看,讓所有人對犯罪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為后面接受法庭庭審做好心理準備。
三是少年模擬法庭庭審。學校提供模擬法庭場地等硬件設施,由學生扮演法官、律師、被告、原告等角色,模擬審判程序,其余學生觀摩,使演員和觀眾同時經(jīng)歷審判過程,讓學生在模擬法庭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明確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應受到的懲罰,悟到做人的道理。
四是學生觀后感交流。學校開展“少年模擬法庭”主題教育活動,年級輪流參加,參加之后各中隊以交流或談心的方式組織一次中隊會,內容不拘泥于法庭當中的事例,鼓勵學生說出更多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健康的事例,探討怎樣正確判斷是非。
五是邀請專家指導。每次“模擬法庭”實踐活動,學校都邀請法律專家、市、區(qū)關工委領導、市區(qū)教育行政部門老領導和我區(qū)現(xiàn)任少年法庭的法官參與活動,負責指導并現(xiàn)場點撥,使活動更賦實效。
通過“少年模擬法庭”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從被動學法轉變?yōu)橹鲃訁⑴c,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社會的關愛,主動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wèi)者!
三、 “法在身邊”教育陣地多樣化,營造了普法教育良好氛圍
每天下午2:30~2:40是學校的“德育10分鐘”教育時間,班主任對學生及時開展法律知識、案例分析、規(guī)范教育、禮儀榜樣教育等,讀規(guī)范、講案例、辨是非,聽錄音、看視頻,形式多樣,異曲同工。
“法治小園地”,張貼相關法治知識、警言警句、手抄報等,學校組織評比,要求主題突出,圖文并茂,使法治教育入心入腦,耳濡目染。
校園廣播和校園網(wǎng)開辟法治教育專欄,定期進行法治宣傳,寓教于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教育。
在不同樓層“教育平臺”及五樓“德育長廊”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融入愛國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人文禮貌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于一體,使教育悄悄浸入學生心扉,助力學生成長。
四、 “做守法小公民”課外活動常態(tài)化,貼近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
首先,為了實現(xiàn)“法記心中,助我成長”這樣一個教育目標,學校結合實際開展了日?;钠辗ń逃顒雍偷赖聦嵺`活動。我們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為依托開展相關的法治教育宣傳活動,如:“3.12”植樹節(jié)保護植被和保護資源教育,清明節(jié)祭奠先烈和傳承美德教育,“3.15”消費者權益日和誠實誠信教育,“6.5”世界環(huán)境日和愛護生命,敬畏生靈教育,“10.1”國慶節(jié)愛國教育,“6.26”國際禁毒日和“12.1”艾滋病日教育,等等,既讓學生理解了這些特殊日子的特殊含義,知道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增強了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從小知道從規(guī)范中培養(yǎng)美德,從謙虛中培養(yǎng)禮儀,從自制中克服缺點,從寧靜中安逸身心。
其次,以“12.4”國家憲法日為契機,開展以“德在心,法伴行”為主題的法治教育月系列活動。學校將每年的12月份確定為“法治宣傳月”,屆時從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興趣、思想認識、行為表現(xiàn)和社會實際出發(fā),開展法治教育專題報告會、座談會、學校主題隊會,向家長發(fā)放普法宣傳教育材料等;同時開展法治教育宣傳圖片和案例的制作、收集和展覽活動,舉辦法治教育征文比賽,進行講故事、演講、詩歌朗誦比賽,宣傳欄評比活動,法治教育知識競賽,等等,以靈活多樣、富有成效的專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 “愉快大課間”活動多元化,發(fā)揮了特色文化育人效能
學校堅持“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牢固樹立“終身體育,遵紀守法,促進養(yǎng)成”的新課改理念,以“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的校園文化育人特點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和老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坝淇齑笳n間活動”為30分鐘,早晨第二節(jié)課后進行,活動內容由“五小”(小皮筋、小沙包、小毽子、小游戲、小跳繩)自主開放式活動為鋪墊,在音樂聲中逐步過渡到五個篇章(《文明禮儀篇》《道德規(guī)范篇》《傳統(tǒng)武術篇》《健體審美篇》《隊列行進篇》),在寓教于樂的主題操活動之中,促進學生身體鍛煉和遵紀守規(guī)教育的和諧統(tǒng)一,成為學校法治教育的主要活動形式。
活動安排:
星期一:文明禮儀篇。以隊列體操、校園文明禮貌條例為主旋律,將學生“文明禮貌十二條”以瑯瑯上口的“口號”形式融入體育鍛煉之中,引導學生進行健美體態(tài)和正確姿勢的站、立、行、走規(guī)范,為一周有序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開個好頭。
星期二:道德規(guī)范篇。學生邊說兒歌,邊做隊列體操,以說促做,以做促知,知、行統(tǒng)一,體現(xiàn)學校以德輔智、健體審美的校園文化育人特點。
星期三:傳統(tǒng)武術篇。全體學生個個生龍活虎,手型步型渾然一體,在一招一式中磨煉自身的意志品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中華武術的文化。
星期四:健體審美篇。以“扇舞”“彩綢舞”為主旋律,學生在錯落有序、高低起伏的舞蹈中,體驗校園生活的歡樂,為校園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增添色彩。
星期五:隊列行進篇。將校紀、校風的口號融入隊列踏步、轉向和隊列行進之中,在鏗鏘有力的口號中,在團隊的凝聚力中,引導學生遵規(guī)守紀,增強集體榮譽感。
“愉快大課間活動”的開展為學生養(yǎng)成日常文明行為習慣,自覺遵守校紀法規(guī)搭建了平臺,同時也為學生健康活潑,自主開放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突出了學?!暗掠秊槭?,五育和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原則。
六、 “五結合”教育一體化,拓寬了法治教育渠道
以政府為先導,學校為中心,將學校教育與政府、社區(qū)、家庭、互聯(lián)網(wǎng)構成“五結合”一體化教育網(wǎng)絡,使法治教育發(fā)揮多維優(yōu)勢,促進齊抓共管的合力。一是以政府政策為指針,把握法治教育視角,讓學校法治教育有章可循。二是將家長學校作為普法的重要課堂,在提高家長法治意識的同時,將家長培養(yǎng)成法治家庭教師,多開通一條普法渠道。三是學校聘請轄區(qū)派出所民警擔任學校法治副校長,定期為廣大師生做法治教育講座,與校方一起研討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案,及時向校方反映學生在校外的不良苗頭,將青少年犯罪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四是借助社區(qū)少年宮定期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定期展示成果,以活動促成效,以成效踐行動。五是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勢,及時引入時事教育資料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及時參加互聯(lián)網(wǎng)法治教育活動和法治知識競賽等,以彌補線下教育的不足,最大化地利用教育資源。
七、 總結
“小手拉大手”及“德在心,法伴行”系列教育活動,踐行了立德樹人理念,落實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法治教育指導綱要》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精神,有效實踐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從不同維度作用于學生,抓住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而鮮活的事例,借助相關法律條文,擺事實,講道理,通過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場景和素材,使“法”的概念以多元的形式根植于學生的思想中,實實在在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在行為養(yǎng)成方面為學生豎起了規(guī)范堡壘,使學生受益終身。
作者簡介:
張為芳,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東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