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淑梅
(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2016 年公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成果指出: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應該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指導原則,以“立德育人”為手段,以“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以“培育符合新時代需求人才”為目的。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以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的十八個細化指標對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具體學科,就有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蓖瑫r,還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薄罢Z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盵1]
古詩詞具有音律和諧、意境優(yōu)美的特點,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集中體現,但在實際教學中, 我們發(fā)現學生,尤其是職業(yè)院校的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 最主要的原因是語言運用和現代漢語運用情況有不同;語言高度凝練學生在理解詩意、把握詩情、探究詩韻、體味詩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當代學生不可忽視的一個學習重點,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探究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對古詩詞的學習中發(fā)展和夯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自身人文底蘊,做一個“有根”“有內涵”“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本文以陸游和唐婉的《釵頭鳳》對比閱讀進行探究。
對比閱讀兩首《釵頭鳳》,學生能整體感知兩首詞的感情基調,但如何進一步深入理解需要對兩首詞中的具體意象進行透析。比如在陸游的《釵頭鳳》中“手”“酒”“柳”“東風”“錦書”等,唐婉的《釵頭鳳》中的“雨”“黃昏”“花”“曉風”“斜欄”“角聲”“咽淚裝歡”等。當然,在所有的意象中,要有重點突出的意象。比如,陸游《釵頭鳳》中如果能把“東風”這個意象、唐婉《釵頭鳳》中“咽淚裝歡”這個意象分析透徹的話,那么這兩首詞的深層理解就能迎刃而解。在“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薄按撼菬o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中“東風”即春風,代表著生機勃勃,在它的吹拂下,自然界春意盎然。然而在“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中,它又代表著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的傷感,往往是詩人用樂景來襯哀情時常用的意象。在《釵頭鳳》中“東風惡,歡輕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東風”所指內涵自然是指后者,愛人不再,給人送暖的春風也變得無情,分外寒冷。當然,也有人指是代指陸游的母親,這個地方可以不深究,因為對于一個為了孝道可以放棄自己最心愛的妻子的陸游來說,在此作中用“東風”來諷喻自己的母親似乎不太可能。同樣深層理解“咽淚裝歡”這一意象,也是解讀唐婉《釵頭鳳》中的關鍵。原本相愛的兩個人,現在“人成各”;“今非昨”物是人非,在“角聲寒,夜闌珊”之時,想到以前兩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各種酸楚涌上心頭,但現在兩人都各自成立了家庭,丈夫趙士程對自己又百般呵護,再去想陸游,便是對現任丈夫的背叛,所以“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瞞!”怎一個苦字了的,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你是陸游,或是唐婉,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你會怎樣來體悟詩情。
“三分文章七分讀,涵詠工夫興味長”,文章要反復誦讀,涵詠文本,才能得其妙處。教師講課的時候,要有感情誦讀,可以配樂,可以讓學生合上書本,用心感悟詞作所反映出來的辛酸感受。學生個讀,集體朗讀要帶感情朗讀,還可以跨越時空,走進沈園,讓陸游和唐婉面對面對話式誦讀。在教授時,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學生互動式朗誦。教師扮演陸游,學生扮演唐婉,教師讀陸游《釵頭鳳》中的一句話,學生對應地讀唐婉《釵頭鳳》中的一句話,這樣老師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情緒,教給學生吟誦的方法。特別是將“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和“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對比誦讀,將“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和“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對比誦讀,字字泣血!
一堂高質量的語文課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延伸,讓學生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通過透析意象,反復誦讀,涵詠文本,學生對詞作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讓學生思考,與這兩首詞有類似情感抒發(fā)的詩詞。教師不可將自己所知強加給學生,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一時想不起來,教師可以給出大概范圍,比如從33歲到87歲,陸游多次重游沈園,寫了《沈園》《沈園二首》《春詠四首》等代表作。
當然,還可以指導學生去找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和《釵頭鳳》對比閱讀?!笆晟纼擅C#凰剂?,自難忘”何嘗不是唐婉去世后,陸游凄楚心境的寫照。讓學生利用課后找納蘭容若和倉央加措的詩詞讀讀?!叭松蝗舫跸嘁?,何事悲風秋畫扇””“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 試用這些詩詞解讀《釵頭鳳》,來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
學生學過陸游的《示兒》《十月四日風雨大作》,學生所了解的是一個投身抗戰(zhàn),日夜思念報國的陸游,《釵頭鳳》讓人看到他兒女情長的一面??梢越M織學生開展一次“陸游詩詞”學習專題,拓展學生的視野,踐行大語文教學。
經過層層鋪設,學生基本能進入情境,感悟陸游與唐婉凄美的愛情故事,但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具體的文本知識,它還是除德育課之外,擔負學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課程。新時代,如何對待這種凄美的愛情需要我們探討。有學生說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悲劇,如果在當代,婚姻自由便不會有這樣的悲??;也有學生說陸游把《釵頭鳳》題在沈園,這會讓很多人看到,在宋朝那個禮教盛行的時代,恰恰逼死了唐婉。學生可以自抒己見,但教師要有“三觀”的把控和引領。陸游和唐婉的愛情的確是時代的悲劇,但他們兩人發(fā)乎情止乎禮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似乎不容易說清楚哪部分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哪部分體現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哪部分體現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哪部分文化傳承與理解。但古詩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方面是有規(guī)律可循,具體如下:
“古詩的字音強調合轍押韻,以誦讀方式學習古詩,在古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品味古詩的語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對培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積極作用”[2]。學生的誦讀需要教師的指導。初讀,讀準字音;再讀,讀出語意,讀出感情基調;詳讀,讀出詩的內蘊;美讀,自然聲情并茂。對古詩詞反復誦讀,是領悟詩意、體會詩歌意境,進而把握詩情的重要基礎, 通過反復誦讀詩詞,準確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平仄,感受古典詩詞的語言美、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古代文化,與詩人共情,讓古典詩詞融入學生的“血液”中,激發(fā)學生聰慧的靈性。一方面,由于古詩詞都是可以用來唱的,所以可以選一些符合古詩詞意境的歌曲在課前、課中播放,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雨霖鈴·寒蟬凄切》《釵頭鳳》《一剪梅·月滿西樓》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圖畫增強美感,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古詩詞通過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為我們營造出或歡快活潑,或凄苦哀婉的意境,詩中有畫。我們還可以跨越時空,穿越到古代,設想自己是古詩詞中的某個角色,自己將會有何為,有何感。把自己設想成寫作《釵頭鳳》時的陸游和唐婉,面對一份唯美而涼薄的愛情會怎樣?從而與詩人產生共情。
課本中所給的文本僅僅是一個供學生學習的例子,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提升學科和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使自己成為新時代人才。要以文本為范本,教授學生思維的方法。例如,通過多年古詩詞的學習積累,學生看到古詩詞,立刻就知道探究賞析古詩詞的方法:這首詞寫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點?構成了怎樣的意境?作者要抒發(fā)怎樣的深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賞析——體悟法。也只有在一定深度的理解之上,通過多年知識的積累,才有可能進行廣度上的拓展和延伸。學生的閱讀量少,閱讀面窄,思維缺乏深度與廣度。我們教師不妨采取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形式,來提升學生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素養(yǎng)。中職語文教材的每個學期都有詩詞單元教學,如果僅就詩詞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學到的知識有限。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打破教材原有的編制,將相近題材或相近風格的詩詞進行歸類并增添課外篇章后整合成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可以將《詩經·靜女》《詩經·氓》《孔雀東南飛》《釵頭鳳》《我愿意是激流》《致橡樹》等融合成一個“愛情詩歌”專題;將蘇軾、柳永的詞等按詩人設置專題,;也可以以詩詞流派來設置專題,如“婉約詞專題”“豪放詞專題”“山水田園詩專題”。設置專題后,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對大量詩作及相關材料的閱讀,讓學生形成自己對詩人或作品的獨到觀點和看法,形成文章或者研究報告,從而實現思維的提升,綜合能力的升華。
中國的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璀璨的明珠,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可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活習俗、軍事、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讀陸游的詩,感懷詩人所處時代的民生多艱,更加感恩現今幸福生活;讀陸游、辛棄疾的詞,胸中充盈著滿腔的愛國報國情懷;讀蘇軾的詞,學其面對人生逆境時的曠達灑脫,這些古詩詞背后所滲透進的傳統(tǒng)文化,更值得我們繼承。即使不牽涉國家民族大義的古詩詞,即便是有關愛情的古詩詞,我們同樣有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三觀”的責任。比如,在教授“愛情詩歌”專題時,學生對《詩經·靜女》中兩情相悅的愛情是向往的,但在古代大膽如靜女的女子,如果盲目相信愛情的話,有可能就導致《詩經·氓》中女子的下場?!犊兹笘|南飛》和《釵頭鳳》中的愛情在外力的作用下真的能“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嗎?在古代并非如此。那么在當代,在國外呢?《我愿意是激流》中無私奉獻的愛情是否完全可???《致橡樹》中給出了回答。一個愛情詩歌專題對學生愛情觀有可能是一生的影響。
2013 年 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特別強調弘揚傳統(tǒng)文化工作中的“四個講清楚”問題,即“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 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 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3]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既是語文教學的本義,也是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我們要特別強調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接班人”,而非“掘墓人”。通過對古詩詞的教與學,達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繼承、弘揚的效果和目的,理應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應有之意。
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引導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達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繼承、弘揚的效果和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