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怡,黃敏高
(常州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常州 江蘇 213164)
交流伺服與變頻器在通用機械、紡織機械、包裝機械、自動線、工業(yè)機器人及數(shù)控機床等機電一體化設備中的應用已經(jīng)越來越廣泛。因此“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課程對數(shù)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機電一體化等電類專業(yè)學生是不可或缺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需掌握通用型交流伺服與變頻器的基礎知識、應用及維修技能。
問題式教學法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方法。該方法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地融入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激勵學生培養(yǎng)自學能力。
就如何將問題式教學法應用到“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教學中提出具體做法和研究。
“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和任務是掌握變頻器和交流伺服驅動器的原理、電路設計、功能、參數(shù),設備使用、調(diào)試、維修通用型變頻器、交流伺服驅動器的技能。該課程存在以下特點:(1)所涉基礎知識面廣:“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綜合了電磁學、電機學、自動控制原理、電力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電氣控制技術等專業(yè)基礎知識,所涉及的理論基礎面教廣;(2)實踐操作性強:學生要在理解交流伺服驅動器與變頻器的原理上,能夠根據(jù)伺服驅動器與變頻器的手冊,去安裝接線、設置參數(shù)調(diào)試及進行簡單維修,實踐操作性強。因此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需注重對交流伺服驅動器與變頻器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3)綜合性強:交流伺服驅動器與變頻器的學習不僅僅是驅動器本身的學習,還需要與上級控制器(PLC等)、檢測器件等協(xié)同工作,因此課程的綜合性較強,如何將不同的課程有效的銜接聯(lián)系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難點。
面對基礎知識面廣、實踐操作性強、綜合性強的這樣一門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卻過于單一。課堂上通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講授模式,例如在講解變頻原理時,教師通常以講授方式平鋪直述變頻電路的結構及工作過程。講解單一枯燥,學生往往聽得一頭霧水,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如何在“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有效地教學,將課本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是我們進行“問題式教學法”改革的目的。
本文將根據(jù)“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課程的特點,將“問題式教學法”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去。按照問題的設計、問題實施、問題的反饋三個方面介紹“問題式教學法”在“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課程中的具體實施過程。
“好的問題”是思維的“啟發(fā)劑”,它能使學生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有力地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能動性的鑰匙。那如何來設計出“好的問題”
①明確教學目標:
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的目標,即希望學生學會什么或能夠做什么。所有的問題都需以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指南。針對“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課程所涉及知識的特點,將課程的總體目標分成三塊。根據(jù)這三個課程目標,將課程的教學分成交流調(diào)速基礎、變頻技術及應用三大知識領域,十個項目來實施,每個項目分別有各自的項目目標。
②根據(jù)目標設計問題:針對課程學習目標及學生特點,我們構建一個指向明確、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問題鏈”。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首先針對課程總體目標,我們需要設置三個“大問題”,這些問題要反映本門課程的首要學習目標。也就是說如果學生能夠回答這些問題,那他們不僅掌握了本門課程教授的技能,并理解了該技能背后的原理。
其次將三“大問題”分解為每個項目的項目問題如表1所示。項目問題是每個項目結束后學生需要能夠解答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夠回答這些問題,那他們就理解和掌握了本項目的核心知識,并不是本項目中包含的其它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知識。這些問題將在項目展開前提出,這樣學生就知道本項目的重點是什么,上完本項目學生該學會哪些東西,學生會根據(jù)教師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尋找答案。
具體實施過程以“PWM逆變原理”知識教學為例來說明 “問題鏈”的具體設置。如圖1所示,在整個問題設置過程中,始終以知識點所對應的教學的目標為指南,將其分解為幾個關鍵問題,逐步推進,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晰,目的和焦點清晰,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
③問題設置注意事項
Ⅰ.問題需是針對教室中所有同學,每個人都有可能被要求給出答案。必須讓學生意識到他是教學中的一份子,隨時都可能要回答老師的提問,不要讓學生預知你會讓誰來答題,要避免總是讓前面幾排的同學或課堂上較活躍的學生答題,避免按照教材上問題的順序來提問,避免不再對已經(jīng)提過問題的學生進行提問。
Ⅱ.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匹配,問題的表述要明確簡單,讓學生能夠理解。
Ⅲ.避免設置答案是“對/錯”這樣的問題,學生容易靠單純的猜測,而不加思考來回答問題。
表1 項目對應問題表
①問題的提出
根據(jù)Orlich (2007), Melezinek (1999), Newton (2000), Burden& Byrd (2010)提出的觀點,問題的提出要分三步進行:Ⅰ)問題提出;Ⅱ)留出一定的時間讓班級中所有的同學都去思考和組織自己的答案;Ⅲ)對某一個或幾個同學進行提問。同時在學生給出答案后,老師不要立即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評價,同樣給予其他同學一定時間來對該答案進行思考。但“等待時間”不可過長,因為當?shù)却欢〞r間后,學生仍然無法給出答案,那說明學生確實無法作答,繼續(xù)等待對學生來說會變成一種懲罰,不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情緒。
圖1 “PWM逆變原理”問題鏈
②對學生回答情況的應對
Ⅰ.回答準確:對于回答較好的同學,可對他的答案進一步強化。即通用一些積極的話語或行為如微笑、點頭、眼神交流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進一步的引導,鼓勵學生在現(xiàn)有答案上進行拓展,提升至更高的層次。例如“你如何來證明你說的觀點?”“你能將你的想法進一步具體化嗎?”
Ⅱ.回答不準確不全面:學生的最初答案可能不一定準確、全面,這就需要老師運用探究式提問對學生的最初答案進行深入探索分析。分析學生答案,幫助學生找出答案中隱含的一些前提條件,或對答案做評價。
Ⅲ.回答錯誤:對回答錯誤的處理策略:1)老師給出正確答案,或做一些提示。這些提示通??梢詭椭鷮W生喚起某些記憶,讓學生想起以前學過的一些知識。2)或者老師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來重述問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問題。
Ⅳ.對不回答的同學的處理策略:1)將問題進一步具體化,細化。如老師:變頻器的主回路如何連接?學生:(沒反應)。老師:變頻器的主回路有哪幾個端口,這幾個端口分別和什么設備連接? 2)老師可以提供一些提示信息,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課后要對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行總結反饋,即根據(jù)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及時調(diào)整問題的內(nèi)容、問題的表達形式即提問的方式,問題能更好的反應教學目標,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問題,參與到問題答案的探索中來,從而更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將問題教學法融入到“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根據(jù)課程學習目標設置問題,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交流伺服與變頻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提問策略,循序漸進地導引學生去主動思考問題,并“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學生發(fā)出的反饋信息,并對問題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和調(diào)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