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
一、以課文的“寫作特色”指導寫作方法
有很多語文教師把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割裂開來,根本沒有意識到教學課文對于學生寫作的“示范引領”作用。他的學習課文就是掌握課文內容,讓學生把課文內容“肢解”“化整為零”,了解、掌握就行。于是只歸納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情感……把分析寫作特色,指導學生寫作的重要功能給忽略了。實際上作文是對語文知識及其運用能力的綜合考查,教授課文分析寫作特色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我們指導學生寫作方面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以前的課本是以文體編成單元,現在是按內容編成單元,但無論如何匯聚,一個單元的文章總有它的“共同性”,但共同中卻又有它的“特殊性”,都是寫人敘事的記敘文,都是有破有立的議論文,都是說物明理的說明文,但寫的形式各不相同,為什么基本相同的內容和形式卻寫成了各具千秋的佳作呢?各自的特色在哪里?這就是我們要給學生分析、欣賞、教導、指引的東西,人家這樣寫,如果讓我們寫會這樣布局謀篇嗎?你以為妙在何處?在賞析中讓學生體會、感悟、學習,并且把這道環(huán)節(jié)放在“壓軸戲”上,重點唱,重點聽,就會讓學生學會寫作。
二、以單元教學內容指導作文選材
寫作文不同于文學創(chuàng)作,經常需要“主題先行”,命題作文如此,即使自由度較大的半命題作文或是“完全自由”的給材料作文,也是如此。首先要有主題,然后才要根據主題立意選材。材料選擇恰切得當,就能很好地表現主題。一個作家可以先把文章寫出來,然后去加題目,但學生不能,必須按照主題去選擇材料。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讓學生去看單元文章,然后分析體悟理解,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主題,表達的也是相同或相近的情感,選擇的材料有何相同相異之處?題目的組成結構形式,題目的修飾、限制詞語,題目所要表現的言外之意,題目所要表現的主旨情感等等,都是如何從相同之中表現出相異之處的?讓學生從課本上的這些精品之中體悟出作者的選材之精當,剪裁之精妙,學生就能很好地得到寫作上的收獲。我們講課文是由典型材料中去提取主題意旨,而在指導寫作時則是倒過來看如何由主題意旨去選擇材料,順過來是分析欣賞,倒過來是體悟指導。
三、“文無定法”“文有定法”,從課文中體會有法無法
“文無定法”是說文章沒有鐵規(guī),沒有死法,而不是說連基本的程式方法都沒有;“文有定法”是說各種文體還是有一定的寫作規(guī)律和規(guī)范的,當然這不能理解為八股式的套路?!拔挠卸ǚā笔亲魑慕虒W的突破口,從“文有定法”開始教學,才能讓學生最終進入“文無定法”的寫作境界。
很多老師拿“文無定法”來說作文無成規(guī),無模式,于是便任學生“汪洋恣肆”,于是寫作教學也就教無定法了,其實這是對“文無定法”的曲解或誤讀,這是作文教學的虛無主義認識。
寫記敘文是必須基本體現出記敘文六要素的,沒有六要素的體現事就敘述不清楚。順敘、倒敘、插敘多種敘述方式的靈活運用使文章形式奇崛出彩,但所運用的過渡、銜接、導引、照應形式總是大體相似的。寫議論文,擺事實、講道理、有破有立,總是大體形式。寫說明文,從外到內或由上到下,由表及里或從因到果,也是有章可循的。結構上的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也總是比較完整的結構形式,所以可以說無定法但有成法,為文依章依法而為,講究點“規(guī)矩”,才會寫出“中樣”文章。
定法從哪兒學?就從課本的范文里學。課本里的選文可是千挑百揀的,“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典范性體現在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在“豐富多樣”上還有“適合學生學習”,這“適合”就有定法指導的意思,從典范文章中學習文章的典范性,包括寫法上的“有法”。教師教學時從“有法”入手,規(guī)范引導,學習規(guī)范,學生就以規(guī)矩成方圓,不失大譜了,然后再由“有法”進入“無法”,就會風格“豐富多樣”了。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教無定法”,以“文無定法”作為寫作文的法則指導學生寫作,那我相信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一定“雜亂無章”。
所以一定要不忘教材的“范本”引領功能,教師要做好課文“解讀”,要導引學生寫作“有法”,要從課文中學習寫作之“有法”,進而讓學生寫作“得法”。
四、和單元教學文章反觀對照,尋找問題差距
初中語文的單元教材編排,是以文體和主題來劃分的,所以教學時要注意單元內部的聯系與比較,要注重單元內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對比,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比較教學上,對寫作教學指導更是如此。比如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是以專家身份向普通讀者介紹有關石拱橋的一般性知識,他是從橋本身具有的特點的角度來說明的?!稑蛑馈肥菑漠嫾业囊暯莵韺憳颍f明的對象是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學效果?!短K州園林》是為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寫的序文,作者便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園林特點做介紹?!豆蕦m博物院》是廣播稿,所以它從聽覺的角度和廣播的特點方面考慮較多,因此是導游般的介紹。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創(chuàng)作思路,對比后我們得知,介紹的事物雖然相同,都是橋,但說明的角度卻截然不同,在比較過程中,學生就能領會,著眼點不同,所使用的表達手法及給人的閱讀感受自然不同。
單元教學完成后,就要根據單元課文題材、體裁去布置寫作作業(yè),作文完成后,教師在講評時一定要將學生作文和單元文章反觀、對照、對比,尋找問題差距及“病因”,這樣就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寫作。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