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遠
曾有人戲言,某人從古代穿越到現(xiàn)代,面對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無措。當他來到校園,走近語文課堂時,說道,“總算有一個沒有改變,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當然這只是個故事,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語文課堂的確存在故事中的現(xiàn)象。這個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語文教育、教學特質中普遍適應性與延續(xù)繼承性的大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更新的滯后,與大數據信息化時代脫節(jié)的現(xiàn)狀。
可見,在注重大數據、大統(tǒng)籌與信息化的今天,簡單地固守三尺講臺卻夢想春風化雨的理想,已經捉襟見肘。閉門造車只會空余一腔桃李夢,還要被人說一句,“親,你out了”!
面對大時代,語文教學需要微表達。
何為微表達?這是一個與大數據相對而言的概念,如果說大數據著眼于宏觀,規(guī)律。那么微表達就更注重微觀、效率。具體實踐于語文課堂,我們稱之為“微課堂”。筆者結合耕耘一線具體經驗,主要從微課堂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實踐應用兩個方面來談。
科技飛馳的信息化時代,讓人類生存的方方面面,變得輕松,在質量和速度上得到雙贏。作為知識傳播地、能力培養(yǎng)所的校園,怎能不與時代齊步,以最符合時代脈搏的聲音輸送最適合社會的人才。于是,我們有了多媒體教學,iPad教室,網上組卷、網上批改作業(yè)等等,可見,我們已在校園硬件設施現(xiàn)代化方面不斷緊跟大時代的步伐。然而校園軟件思維改革卻仍未達小康。從填鴨式教育中走出來的中國式課堂,并沒有讓老師們從課堂教學知識大容量的思維定式中醒過來,我們的課堂擺脫不了“高大上”。課堂中,我們一方面提醒自己要讓學生多表達,注重思維導向,并不斷在心理上暗示自我降低講臺的高度,教師的高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知識傳道者示人,另一方面又在心中盤算著本節(jié)課的多個教學知識點達成度是否完成,好心的想在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學會更多技能,知識能力再上新臺階,于是乎,我們的課堂經常是矛盾的,前面學生講,后面老師講,讓學本課堂變成新的形式化課堂,換湯不換藥,前松后緊現(xiàn)象屢屢上演。老師們也在給予學生思維展示時間與自我課堂達成度的馬拉松中筋疲力盡。
其實,課堂達成度是效率,學生課堂思維導向是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是否真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呢?其實不然,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能力和效率本身就是共生共贏,如果學生的思維導向訓練時間不可逆改,那么我們的課堂達成度是否可以化大為小,化整為微呢?微課堂應時而生。我們推薦的微課堂主要有兩種模式:課堂講授微專題化模式;網絡微課遠程教學模式。
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應該是一個著手 “化整為零”,注重“時效”與“多維收益”地方。那么如何依托信息化時代即成成果,成就語文教學模式的微表達,讓“微課堂”成為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華麗蛻變的關鍵突破口。
即將大多數課以微專題形式呈現(xiàn),或者說,明確本節(jié)課最主要學本目標。作為主要的課堂效率生成性評價。其他次要教學目標可據課堂具體情況而靈活達成。以高中教學為例,高三課堂主要采用大微專題課堂,例如“病句之關聯(lián)詞”微專題,“詩歌之概括題”微專題等等,一節(jié)課解決一個主要問題,遵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增強每個知識點的殺傷力。讓學生學一項精一項。而不是遨游題海,溺水而亡?;A年級課堂我們主張部分微課堂,要求教師對本學期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掌握,從而對于同類型文本進行側重知識點式設置,爭取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有一個小微專題呈現(xiàn),例如“拿來主義之駁論說理”微專題,“心連廣宇之哲人哲思作文素材運用”微專題等等。在每一個專題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微專題,付諸課堂,讓學生在走出簡單的篇章教學,思維走向深刻。為課堂改革走出高大上,真正走向氣質化學本課堂提供契機。
在信息化時代,人與人的交往已經打破地域的限制,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已變成家常便飯,我們的課堂可利用資源也變得豐富多姿,但網絡資源繁雜,優(yōu)劣不一,而學生由于知識水平之限,對于知識的辨別能力相對不足,面對如此深的“網絡知識深淵”,誤入“歧途”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專門為其量身打造的網絡微課及時出現(xiàn),解決難題。
這些微課的針對問題型極強,且教授時間較短,利于學生學習以及對某個知識點的有效掌握。改變了教與學必須面對面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隨時隨地可學,且選擇多樣,是寒、暑期能力提升的又一良方。同時教師自我錄制微課,并形成相關體系,既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多樣化,提升學生興趣,也可以避免同類知識反復陳述的弊端。而微課共享又可以博取眾家之長,為教育教學的多維發(fā)展,深度滲透提供機緣。
大數據,大在廣度,微表達,微在深度。如果一味膜拜于“大”之魔力,很容易老虎啃天無從下手,對于知識學習只會樣樣略懂,樣樣稀松。學得多,忘得自然多。略懂皮毛,對于學生的“學”而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所學知識的深吸收,實不可取。不如著眼細微,挖掘深度。而大與小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微言現(xiàn)大義,面對學海無涯,微表達之微課堂,以時代脈搏為浪,以學生本我為藍圖,讓學生找到無涯學海之舟,于驚濤駭浪中閑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