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
語文教學是需要層次的,從文字的層面到文章的層面、文學的層面,進而到文化的層面,四個層次逐層遞升或者說逐層深入。對于高中階段的教學,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體會文本的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的營養(yǎng)。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看,也可以是多選擇的:從作者的視角,可以感受作者之表情達意及說理言志;就作品的視角,品味到的是文本的藝術魅力;換作讀者的視角,可能就是與作品的共振,包括藝術共感、情感共鳴、哲理啟示、審美愉悅等;從社會的視角解讀,得到的就是作品對客觀景物、社會現實等表現的深度與廣度。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文言文單元的第一課,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國難面前,燭之武臨危受命、孤身出城;強秦帳內,燭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璣。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借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談笑間,干戈化為玉帛,終于使鄭國免于滅亡,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杰出外交才能,為人贊嘆。全文不到400字,但是形象鮮明,語言優(yōu)美,層次分明、組織嚴密,說理透徹、邏輯有力。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情操,燭之武義無反顧獨闖秦營的英雄氣概,雖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奪目的光華。
士大夫階層的形成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大夫精神的核心奠定階段也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此時“道”是士大夫精神的核心,由此產生了“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也就是說,作為一位士,就應該有所追求。士大夫作為一個精英階層,他們自己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鬃訉妬y的世界有非常強的社會焦慮,他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笨鬃诱J為如果天下無道,社會秩序混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士大夫必須站起來承擔社會責任,重建社會秩序,成為“道”的社會秩序維護者和價值承擔者。
兩個大國大軍壓境,“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鄭國危在旦夕,大局似乎已定,鄭國基本上已無回天之力了。面對這樣的危難,如何保存自己的國家,一般人是不可能完成的。燭之武作為一個養(yǎng)馬的官,自然也可以視而不見。然而國君找到他,他沒有直接表態(tài),而是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人家,現在老了更沒用了”。由此就可以看出來他話里有話,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發(fā)泄了自己的不滿,但是也讓人感覺他已經成竹在胸,于是就有了一位七十歲的老者舍己為君的“夜縋而出”。
這是勇于承擔使命與社會責任的行為。士大夫“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立志于道,燭之武早年未被重用,但是依然能不計前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文化使命,確實值得敬仰和學習。
佚之狐作為臣子,當然也有保國安民之責任,然而他沒有前往,而是向國君推薦了燭之武:“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必男蜗笫菍T之武的襯托,“許之”則凸顯了燭之武忠君愛國之心。
燭之武擁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才華卻遭半生埋沒,命運對他是何其不公,也許沒有這次推薦,他真要“駢死于槽櫪之間”了。他在暮年才得到機遇,而且是面臨著亡國的危險,在如此不公的命運下,即便是壯年亦要考慮再三,何況一老者!本以為他會貪生怕死地拒絕請求,可他卻在國家危難之際為讀者展示出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一位須發(fā)盡白的老者不顧個人安危,竟“夜縋而出”,只身前赴敵營,憑自己的口舌說服強秦退兵。
“小忠忠于己,大忠忠于國”。面對國難,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燭之武毅然放棄了“小我”;在“小忠”與“大忠”之間,他更是看重大忠。忠君是臣子的根本,燭之武,一介“弼馬溫”,關鍵時刻不惜犧牲個人性命,積極維護國君的權利與利益,確為“大忠”之典范,為世代傳頌。
中華文明能持續(xù)發(fā)展5000年,一個重要因素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凝聚力、親和力。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和”,原義是聲音相應的意思,后來演化為和諧、和平、和睦、和善等?!昂稀保x是指上下嘴唇合攏的意思,后來演化為匯合、結合、合作、凝聚等。中國思想傳統(tǒng)中 “和”是“合”的前提,條件或基礎,不“和”則難“合”。“和”是“和合”形成與維系的關鍵所在,因此可以說重視“和”也就是重視“和合”。
以燭之武的才智,他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社會和平時期,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很是奢望。他一直在等待,等待那“一鳴驚人”的時刻。幾十年的孤獨與寂寞,不僅沒有磨去他的斗志,反而激起他的雄心,現在終于等到這樣的機會,雖然來得晚了一點,但幾十年的積淀,在這一刻綻放出絢麗的光芒,終于用行動來證明了自己的才能。
他用自己的口舌之辯,維護了國家的和平,實現了邦交的和諧:第一步,燭之武換位思考,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取得一致性立場,為進一步分析做好了鋪墊;第二步,分析亡鄭只對晉國有利,而對秦國有害無益,引導秦君思考利害得失;第三步,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逐漸觸及核心問題;最后一步,舊事重提,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慣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并由晉國的貪得無厭,后必導致“闕秦”,觸碰秦伯的恨處。燭之武的說秦之詞,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及秦,于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還。
燭之武的整個勸說過程沒有直接提及鄭國的利益與為難,而是由己及人,由近及遠,有理有據,一步一步使得秦穆公做出退師的選擇。他的勸說藝術體現了邏輯的力量,到最后已經跟鄭國沒有關系,最后結束語是“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討論的問題不再是鄭國的問題,而是秦國與晉國的問題,最后鄭國“亦去之”,襯托了他嚴密的邏輯推理與邏輯的藝術力量。
古人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化干戈為玉帛”概括戰(zhàn)爭藝術的最高境界。其實是用最簡潔、最美好的文字來表達我們對和平的崇尚。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謀士、外交家主要是憑借自己的 “三寸不爛之舌”游走于諸侯之間,推動歷史的發(fā)展。燭之武舍身救國,憑靠自己多年的積累,一鳴驚人,維護了邦交的和諧與國家的穩(wěn)定。
人不可貌相。據《東周列國志》描述:燭之武是一位“年過七十,事鄭國為圉正,三世不遷官”“其須眉盡白,傴僂其身,蹣跚其步”之人。當其來到鄭伯跟前時,“左右無不含笑?!睆钠淙似涿瞾砜?,無論如何也不會把他想象成是一位“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人才。燭之武的形象陡然高大起來,他行為的歷史意義光耀幾千年。
當今時代,再來閱讀這篇散文,不僅僅是體會語言的簡潔,言辭的魅力,邏輯的嚴密;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來講,文本解讀的落腳點應是文化。當年左丘明刻畫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也許僅僅在于記錄歷史,記錄燭之武的功勞與表明他的歷史地位,表現他的辯才與論辯藝術;受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啟發(fā),今天我們再讀“燭之武”,會感到左丘明穿越時空,更多的在于張揚燭之武的形象意義:濃烈的家國情懷、深沉的忠君思想與厚重的和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