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列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中亦提出“提升思維品質(zhì)”。在新一輪以課標為中心的課改中,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備受關(guān)注。本課擬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粗略地分析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女性形象,宗旨是提供視角與引領(lǐng),讓學生通過視角轉(zhuǎn)換提升思維的深刻性與批判性。
女性主義是本課的立足點,有必要花些時間理解基本概念和體會這種批評視角的使用,為后面課堂主體的分析做鋪墊。
1.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
簡單地說,各種流派的女性主義都關(guān)注到了男女的不平等并否定這種不平等。大部分理論還會分析不平等的原因和提出解決的辦法。女性主義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90年代進入文學批評領(lǐng)域,本課內(nèi)容在女性主義的形象批評范疇。
2.本視角應(yīng)用舉例
視角非常重要,會讓一些事物成為問題,讓我們對習見之事物的認識大不相同。這是語文課,我們來審視一些文字、語言和文學的現(xiàn)象。
(1)嫁、娶:從造字來看,它們都是形聲字。再分析,女人是“嫁”的行為“主體”,但不是“娶”的主體,為什么造字時會雙重標準?——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是男性的客體?!凹蕖币埠?,“娶”也好,女性都是對象。
(2)從一而終:女子一生之嫁一人之意。結(jié)合上例,你怎么看這個成語?——在男女關(guān)系中,女人處于附屬地位。這個成語體現(xiàn)的是一種單向的道德,而道德,是道德制定者對受道德約束的人實踐優(yōu)勢的工具。
(3)王子救公主的故事模式:引導(dǎo)學生列舉王子救公主的故事,《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 問:這個故事模式的背后有著怎樣的對女性的認識?——這些是以基督教為信仰中心的地區(qū)的故事,而上帝是男的。這個故事模式背后的觀念是:女性是弱者,世界是男人的。
3.教學主題
這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在此主題下已有很多論文與專著,并會產(chǎn)生更多論文與專著。本課僅能以最粗略的線條進行分析。宗旨是提供視角與引領(lǐng),讓大家通過視角轉(zhuǎn)換更深刻地認識問題。
文人詩與民歌。
1.前者是創(chuàng)作的主流,后者數(shù)量很少。前者創(chuàng)作主體為男性。
2.本課以這兩個概念為綱。
(本課將其范圍縮小至思婦)
1.展示課前作業(yè):回顧初高中表現(xiàn)了女性形象的古詩,用一兩個詞概括他們最有共性的特征。
(教師課前印發(fā)學案,上有表現(xiàn)女性形象的古詩目錄)
明確:因文人詩數(shù)量上的壓倒性優(yōu)勢,此概括針對的是文人詩。
學生展示作業(yè),師列于黑板。
2.收縮問題:女性在文人詩中常常以什么身份出現(xiàn)?
學生回答:思婦。
這是學生基于接觸過的詩歌得出的感性結(jié)論,并不嚴謹,但思婦,的確是文學史上古典詩歌中最常見的女性類型。師以PPT列舉幾首較簡單又較知名的思婦詩幫助學生深化認識。
3.概括思婦形象特征
提示:外在特征與內(nèi)在品格性情。
回看之前的分析,學生迅速得出結(jié)論:美麗、忠誠。
4.從女性的客體地位分析思婦的特征——文人的想象性滿足
提問:只要我們跳出古典詩歌的語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正常,美麗永遠是稀缺的資源,女人們的生活除了思念還有其它內(nèi)容。那么,為什么在文人筆下,思婦如此集中地呈現(xiàn)出美麗和忠誠的特征?
(1)這是男人們的愿望,他們喜歡女人美麗和思念自己。(學生回答得很順利)
明確:女性是客體,美與忠誠皆表現(xiàn)了男作家的愿望和期待。
聯(lián)系現(xiàn)實:明星因被選出觀看而平均顏值甚高。
(2)結(jié)合作家最有可能的境遇——分離求官不遇,進一步分析“忠誠”。
問: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作家在家嗎?——依常理,不在。
問:那么他們在外是在做什么?——游學、求官、做官,總之是謀求仕途上的發(fā)展。
問:此時他們的仕途順利嗎?——多半不順利。春風得意更有可能接家眷。
問:這樣看來,你對“忠誠”這個特征的呈現(xiàn)有了怎樣的進一步的理解?——在外謀求仕途發(fā)展、而且多半不太順利的文人們,內(nèi)心有焦灼與漂泊感,他們需要后方的安定。錢鐘書說:“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文人們在仕途上這個安頓歸宿不順利,他們會越發(fā)要在“思婦”身上,尋求另一個心靈的安頓歸宿。女人的“忠誠”,是一種想象性的滿足。
5.聚焦另一種現(xiàn)象:以上分析只能涵蓋一部分現(xiàn)象,我們發(fā)現(xiàn),文人常以女性口吻寫作。
(1)學生列舉課內(nèi)文本 :《離騷》《涉江采芙蓉》。
(2)回看老師課堂擴展的思婦詩中以女性中吻寫作的:孟郊《怨詩》、李白《長干行》、《子夜吳歌·秋歌》。
(3)師在生感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梳理擬女性寫作的文學傳統(tǒng)。
《離騷》開創(chuàng)中國文人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文學傳統(tǒng),開創(chuàng)擬女性寫作的文學傳統(tǒng),“直接開啟以棄婦喻逐臣的主題模式”。
《古詩十九首》第一個擬女性寫作的高潮。
西晉“模擬風氣最盛時期之一”(徐公持 《魏晉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唐宋“男作閨音”高潮。
6.分析擬女性寫作的重要原因——文人的自我投射。
問:上面我們分析了女性在男作家眼中是對象和客體,那么男性作家為何以女性口吻寫作,自為 “客體”?
(1)源頭分析屈原為何自比棄婦?——被懷王放逐,境遇如同棄婦。
(2)后世文人大大發(fā)展了屈原開創(chuàng)的表達方式,那么男女關(guān)系與君臣關(guān)系有何相同點?
——強弱對比鮮明,一方對另一方有絕對控制權(quán),都是權(quán)力關(guān)系。
(3)分析男女關(guān)系與君臣關(guān)系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提問形式):美麗——才華;忠貞——忠誠;美人遲暮——不遇;受寵——被重用;愛人薄情——仕途坎坷;被棄——被逐。
總結(jié):如同女人對男人的永恒等待,在君臣關(guān)系中,文人亦是永恒等待的姿態(tài),很多擬女性寫作體現(xiàn)了文人的自我投射。
提示: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擬女性寫作不可以此一概而論。
與文人詩相比,民歌的數(shù)量少得可憐。但由于其來自民間,民歌中的女性較少體現(xiàn)文人的主觀意識,而更加接近真實。下面我們分析列舉一些著名的民歌作品,請大家看看,她們與文人筆下的女性有何不同(學案中有,要求學生課前看)?生分析,師引導(dǎo)、總結(jié)。
1.《氓》:有反抗精神。對被棄有憤怒、反思,而不是委屈柔弱地“順”;痛定思痛之后則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一種決絕的姿態(tài)。這樣的形象,文學史上難得一見。
2.《上邪》:潑辣直接。不同于常見的被動、矜持、含蓄。
3.《有所思》:愛得熱烈,恨得決絕,有柔腸百轉(zhuǎn)但又不動搖根本決定。
4.《孔雀東南飛》:劉蘭芝成熟、得體、有主見和決斷。她和焦仲卿都是對自身命運無能為力的人,但劉的內(nèi)心強大得多。她能認清局面,主動請歸,對焦母不卑不亢,出語得體又有暗藏鋒芒。她知道丈夫深愛自己又無力與母親周旋,于是安排留下紀念品讓對方永遠地思念自己。在焦陰陽怪氣地祝賀她得高遷時,劉利落果決地提出自殺。而最后,也是劉先自殺,焦聞訊跟隨。劉蘭芝明顯更加富有性格魅力。
5.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劉蘭芝與木蘭的形象在現(xiàn)代的傳播與接受
(1)哪一個形象傳播更廣、被接受度更大?——木蘭。
(2)為什么木蘭的形象更加廣為傳播、被大家接受?
有學生指出木蘭離開了家庭,還有學生從活得“憋屈”還是“痛快”分析,很棒。
明確:①劉蘭芝是“被決定”命運的人,空有美貌、智慧、果決卻絕少施展的空間。而木蘭,她有能力保護所愛,而不是被保護;她離開家庭,在男人的世界建功立業(yè),并且全身而退。
②中國現(xiàn)代女性已經(jīng)走出了家庭,廣泛參與各項社會事務(wù),可以在家庭之外更大程度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大家自然更愛沖破限制、更有能力的木蘭,而不是各項素質(zhì)突出卻只能做命運羔羊的蘭芝。
6.總結(jié):這些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豐富,無法類型化。但都有更突出的主體性。
本課以文人詩與民歌為綱,以最粗略的線條分析了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女性形象,旨在為大家提供思路上的指引。這堂課是開始,而不是結(jié)束。希望大家有意識地運用這個視角去觀察分析問題。第二輪演講的主題是關(guān)注社會人生,大家也可以嘗試分析一些社會現(xiàn)象。比如,是男人更重視相貌還是女人更重視相貌?何以見得?為什么?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