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淄博職業(yè)學(xué)院稷下研究院 王書敬
“煎餅”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煎餅吃沒了,丈夫也沒了,萬念俱灰投了水。又傳說唐末黃巢起義軍在泰山駐扎,當(dāng)?shù)匕傩赵约屣炏嗨汀?967年泰安市省莊鎮(zhèn)東羊樓村發(fā)現(xiàn)了明代萬歷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歷年間,煎餅就已存在。
煎餅在魯中地區(qū)是非常普遍的食物,毫不夸張地說,煎餅是山東的代表性食物,也是不可替代的山東“鄉(xiāng)村”元素。魯中地區(qū)一般將制作煎餅的過程叫做“攤”煎餅,包括點(diǎn)火、添柴、擦鏊子、舀糊子、攤、戧、揭、疊等一系列工序,不專門練習(xí)或非心靈手巧斷難掌握。
攤煎餅要用專用工具——鏊子,鐵制,圓形,直徑六七十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加熱,上面即可烙制煎餅。鏊子一般支得離地兩三寸為宜。支得太高,火焰舔不到鏊子底,白費(fèi)柴火不說還耽誤飯時;也不能太低,太低了,柴火燃燒不充分,冒出的濃煙嗆得人光淌淚。
鏊子支好了,柴火就顯得很關(guān)鍵。玉米葉、干草之類的暄柴火不行,呼隆一聲就燒沒了,需要不斷地添柴火,就沒時間攤煎餅了。因?yàn)轹俗拥紫驴臻g有限,用樹枝、木頭也不行,再說木柴一時半會兒點(diǎn)不著,真要燒起來火又太旺,煎餅就容易糊。因此,曬干的豆秸、麥稈、芝麻稈之類為柴火中的上品,燃值高,灰燼少,續(xù)上一把,就能攤?cè)鍌€,操作者也就避免了頻繁添柴的忙亂,顯得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鏊子旁邊是一個“二盆(半盆)”,之所以叫做“二盆”,大概是其大小介于大盆和小盆之間罷,里面盛滿了煎餅糊子,老百姓叫做“糊子盆”。這“糊子盆”里盛的可是一家老小的飯食,馬虎不得、大意不得,所以農(nóng)人之間開玩笑會這樣說:“恁打了俺家的糊子盆了,俺可不讓恁了”。
煎餅糊子是先用石碾將玉米碾成糝子,再用溫水浸泡后用石磨磨出的糊糊。條件好的人家有時會加一些黑豆、小米或者白面,那煎餅可就“高大上”了,一般人吃不起。家境不好的一年四季玉米都得省著吃,只好往里面摻地瓜面、高粱面,攤出的煎餅發(fā)黑,既難看又難吃。劉二的父親是工人,家庭條件好,小時候,看見劉二天天吃純棒槌面攤的“黃煎餅”很羨慕,還因?yàn)樽约旱摹昂诩屣灐被丶腋锇l(fā)脾氣。
鏊子已燒熱,“糊子盆”已備好,接下來就要正式“攤”煎餅了。攤之前要先用“油褡子”在熱鏊子上擦一點(diǎn)豆油,避免煎餅粘在鏊子上揭不下來。這“油褡子”是何物?就是用十幾層棉布做成的巴掌大小的一塊布團(tuán)。因?yàn)檎礉M油,又經(jīng)常在鏊子上擦,所以烏黑透亮?;蛟S在吃面包喝咖啡的“高雅人”看來,這東西形實(shí)俱陋,臟得要命,可對于吃煎餅就大蒜的鄉(xiāng)下人來說,卻從不嫌棄這油汪汪、臟乎乎的物件,甚至還帶著幾分親切,言語間時常捎帶著它。農(nóng)村人笑話人穿得埋汰,會說某某人穿的棉襖就像那“油褡子”一樣,說某某人“狗啦(叼)油褡子——不長出息”。
用勺子舀起糊子,倒在鏊子的中間位置,冷糊子遇到熱鏊子,發(fā)出“刺啦”的聲音。因?yàn)楹佑叙ば裕€要用力在鏊子上敲一下,“啪嗒”一聲將勺子里的殘余震下來。冬日暖陽的小山村,薄霧輕籠,高低錯落的石頭房子因?yàn)橛辛舜稛?,便不再是房子,而成了人家。攤煎餅的“刺啦”“啪嗒”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歲月就這樣悄悄地流逝、輪回。
把糊子倒在熱鏊子上,只是攤煎餅的第一步,接下來才是關(guān)鍵。右手拿根竹批子(推動糊子的工具),迅速將鏊子中間的糊子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攤開。有的地方用“篪子”(木制板狀弧形,有柄)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cái)傇邛俗用嫔?。也有用筢子的,作用相同,但烙出來的煎餅各有特點(diǎn)。推攤糊子的節(jié)奏很關(guān)鍵,太慢不行,糊子水分都蒸發(fā)了,鏊子上刮出幾個面團(tuán)團(tuán),任你怎么用力,也攤不成型了。剛學(xué)攤煎餅的大姑娘小媳婦往往急得掉淚,怕男人責(zé)怪做瞎了飯食。攤得太快了也不行,糊子會順著鏊子淌下來,浪費(fèi)糧食。總之要拿捏好火候,不緊不慢,伴隨著水分蒸發(fā)的“吱吱”聲,糊子從中間向外攤,不干不濕的時候正好攤滿整個鏊子。
“煎餅是家鄉(xiāng)的主要食品,村中的女人都會攤煎餅。攤煎餅雖沒有三篇文章,卻也很見功夫。厚薄,干濕,大小,圓否,軟硬,淺深,都有很多的講究。一般以薄勻、干索、圓大、軟和、色澤淺顯的為上品,非好手不能攤得出。一村之中,此等女子數(shù)人而已。一說起她們的煎餅,村人嘖嘖稱贊,其人其夫其家其子其女咸因之豪。為村婦而煎餅攤得拙劣甚或偶有不會攤的,自然受到村人的譏笑。婦女們浣衣時風(fēng)光旖旎的流言與溪水一起在村中潺湲?!保ㄕ在w曉明——《煎餅的味道》)。
攤煎餅不是個好活,夏天的滋味就不用說了,即便冬天也不好受,前面火烤煙熏,后背涼風(fēng)颼颼。攤煎餅要兼顧添柴燒水,還要掛念著睡覺的孩子醒了沒有,別掉下炕來。孩子醒了,見不到娘,于是就放聲哭,娘就很焦躁,因?yàn)橐ズ搴⒆泳偷脺缌嘶穑簿蜎隽琐俗?。醒了后不哭不鬧,自己穿上衣裳到飯棚里找娘的孩子討人喜歡。記憶中,睡眼惺忪的我依偎在娘的身邊,娘為了獎勵我的“聽說”(聽話懂事),起身從墻上揪下一個“哄柿”(枝頭早熟的軟柿子,里面是甘甜的蜜汁),用竹批子挑破,將柿子汁液均勻地抹在快要成型的煎餅上。這“哄柿”煎餅,甘甜酥脆,香得不舍得咽!
煎餅揭下來后,放在一個大蓋墊上,一個摞一個,足有一扎厚。攤完一盆糊子大約需要兩三個小時,夠一家人吃一兩天。人口多的家庭不行,需要每天都攤,自然需要每天都要推磨。因此小時最痛苦的記憶莫過于推磨,天天如是,一圈一圈,不是因?yàn)閯诶?,而是太過枯燥乏味,充滿了怨恨和無奈。
一張圓圓的煎餅對折四次,疊成長方形,放在盆里或筢藍(lán)里,用蓋墊或包袱蓋住,防止變干變硬。那時農(nóng)村勞動強(qiáng)度大,一個“整勞力”(成年男性)一頓要吃十幾個,“半勞力”(女性或未成年人)當(dāng)然就吃得少,三五個就飽了,所以人們會說“知不道自己吃幾個煎餅!”比喻不自量力,沒有自知之明。
“山東人,愛山東。山東的大蔥卷煎餅?!奔屣炞罱?jīng)典、最普遍的吃法,當(dāng)屬卷大蔥了。拿一個煎餅對折,放上大蔥,抹上豆瓣醬或面醬,鮮嫩、水靈、味道十足。王軍是家里的老幺,很受疼,經(jīng)常煎餅里面抿“大油”(豬油),有時還卷上煉油剩下的“油渣子”,讓人羨慕得不行。村里“代銷社”賣一種寸把長的咸魚叫“魚子”,放在爐火上烤一烤,就煎餅吃,“煎餅就魚魚”的味道實(shí)在是難以忘懷。后來生活好了,會卷芝麻鹽、卷豆腐、卷海帶絲、卷肉絲、卷油條,以及卷其他各種各樣菜肴。有一種很生猛的吃法:棒子(玉米)煎餅卷辣椒。摘幾個青辣椒,放在火上一烤,接著抓把鹽一并放進(jìn)蒜窩里。搗碎了,倒點(diǎn)香油,然后在煎餅里抹上厚厚的一層,卷起來吃得津津有味。不一會兒頭上直冒汗,嘴里直吸溜,可就是不舍得放下。難怪山東人豁達(dá)豪爽樸素厚道,大概是因了這棒子煎餅卷辣椒的緣故,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老友大鈍兄云:“煎餅綻開童年的味蕾,卷緊少年的青澀,攤滿青年的憧憬。道路悠長,煎餅的味道悠長?!蔽矣X得這句話說到了心坎里。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煎餅?恐怕難以計(jì)數(shù),從小學(xué)到初中乃至到了縣城的高中,一直是尼龍袋子背煎餅,罐頭瓶子裝咸菜這樣過來的。印象中最深的鏡頭是每個周日下午,我背上一袋煎餅,在娘滿懷希望的目光中走出村口去上學(xué)。因此對煎餅感情復(fù)雜,曾發(fā)誓“這輩子不見也不想它”,但事實(shí)上,之所以能有這輩子,能生存下來,都是娘攤煎餅的功勞。
如今娘已經(jīng)八十多了,身體越來越不靈便,需要伺候飯食,攤煎餅是斷然做不到了。兒子想再靠在娘的后背上吃一個娘攤的“哄柿”煎餅的愿望,只能留在記憶里了。
“打馬和放飛都需要晴天,免得眼中又釀出一場春雨”,這是朋友曉琳的詩句。大概因?yàn)榻沼暄木壒拾?,竟然有淚水不爭氣地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