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壇經》的“自性自足”思想

      2019-01-29 15:38:09李曙豪
      肇慶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壇經儒教自性

      李曙豪

      (肇慶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肇慶 526061)

      《壇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佛教經典,它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一是它確立了中國化的禪宗佛教思想?!按_立”一詞是指在此之前,從禪宗一祖達摩到五祖弘忍,盡管付出了諸多努力,禪門也空前興盛,但并未將禪宗的思想真正確立起來,直到慧能的《壇經》問世,禪宗思想才真正確立無疑。二是《壇經》的思想是革命性的思想?!秹洝穼Ψ鸾趟枷氲母脑煸谀承┓矫嫔踔潦穷嵏残缘?,是“教外別傳”,所以《壇經》未入大藏經。三是《壇經》問世以后,禪宗成為中國佛教主流,從此“定于一尊”,對中國文化、文學、哲學、藝術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成分。

      一、《壇經》思想的產生

      東漢末年,有安世高譯出佛典三十多部,他把禪法和數(shù)法結合起來講,主張以止觀來治癡愛。后有康僧會、釋道安等人發(fā)揚了安世高的思想。后又有羅什、佛陀跋陀羅翻譯了大量經書。達摩東來以后,將禪法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禪宗也就經歷了一個由外境到內境,由悟到無的過程。

      南禪為六祖所創(chuàng)。六祖發(fā)展心性之學,結合大乘佛教各系學說,融會傳統(tǒng)儒、道之學,創(chuàng)立了南禪。建立了一個從世界觀到宗教解脫論、修行觀,都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體系。武宗滅法以后,慧能門下因為所倡導的簡便法門,同時保持山林佛教的特色,在下層民眾中得到了繼續(xù)發(fā)展。到晚唐五代,經江西馬祖和湖南石頭二系的弘傳,南禪逐漸發(fā)展為五家七宗,傳播范圍遍及全國。到宋以后,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唯一正宗,在中國思想、文化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南禪以六祖慧能為祖,慧能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壇經》中,南禪作為一種宗教,它以六祖為祖,以《壇經》為經。有祖,有經,因此把它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完整的宗教乃至宗教文化來看待是沒有問題的。學術界認為,《壇經》的思想大致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以空融有、空有相攝的教理,這是整個南禪思想體系的哲學基礎;二是即心即佛、自在解脫的解脫論;三是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修行觀。南禪的禪學思想在般若的色空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以破除各種執(zhí)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1]。

      由于《壇經》思想內涵的豐富性,對《壇經》思想的闡釋可以說具有無限的可能。僅就其核心思想而言,眾說紛紜??傮w來說,認為《壇經》的核心思想主要呈現(xiàn)于關于“自性”的見解之中[2-3],即對“自性真佛”的理解和論述。這些理解當然是對的,但卻并不是全面的理解。因為這些觀點忽略了“《壇經》中的自性何以是真佛”這一邏輯關系?!秹洝返暮诵乃枷?,不但強調了自性,更強調了自性之自足,就是不須借助于外物而自證成佛、自得圓滿的一種真如狀態(tài)。自性是《壇經》的本體論,而自足是《壇經》的方法論。只有自性還成不了佛,須經過自足這一方法論的匡范,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自性自足才是《壇經》的核心思想。自性自足的思想不但在思想史上可以震耳發(fā)聵,而且對當今文化思想建設、未來文化發(fā)展也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壇經》自性自足思想的內涵

      東漢兩大譯經家安世高和支讖,其思想是《壇經》思想的重要來源。東漢至魏晉,皆以安世高的“數(shù)息學”和支讖的“般若學”為主要佛教思想。安世高是小乘佛教,思想上主張“萬法性空”,支讖是大乘佛教,思想上主“萬法本無”?!秹洝吩诶^承、吸收這二者的思想之外,還受到了儒家的人性論思想和道家的虛無主義思想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自性自足的禪宗思想。

      自性是《壇經》立論的本體?!秹洝返乃枷霟o疑是關于心性的思想,也是一種心性哲學。它論述的本體就是自性?!盁o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壇經·自序品》)。神秀只知修持,卻不識自性,而慧能因識得自性,高人一籌。因為無上菩提來自自性之識,當然在傳授方式上,也就是以心傳心,而不論“禪定解脫”了?!秹洝ぐ闳羝贰匪浴耙磺邪闳粽?,皆以自性而生”,也說明了《壇經》的論述立足點就是自性。不說自性,無從談起。那“本來無一物”,自性又算不算物呢?《壇經》說自性,并不是執(zhí)念于自性,而是認為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主張離境,即離開自性,“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壇經·般若品》)。又主張悟,“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即是佛”,“故萬法盡在自性,何不以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壇經·般若品》)。因此在邏輯上,《壇經》的自性是處于因位的,而自性之外的世界是處于果位的?!秹洝分鲝埖男男宰宰阋彩且环N因位的自足。

      由于以自性作為起點,《壇經》的修持觀是“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即是般若三味。般若三味,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壇經·般若品》),所以修持之法的要義即“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壇經·般若品》)。

      綜上,《壇經》所論自性,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個性,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人身上的真如狀態(tài)。在萬物之前已有,是一切人之本有,是宇宙之本有,是無上菩提,是普遍真理。它就在身邊,就在萬物之中,同時又超脫于萬物之外。它就是佛。

      如果說自性論是《壇經》的本體論,那么,自足就是《壇經》的方法論。自性只有通過自足這個條件,才能使《壇經》在理論上成為一個整體?!秹洝Q疑品》云:“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這是說自性是自足的,滿足、歸依自性自然功德圓滿,而借助自性之外的布施供養(yǎng)并不能成就功德。對于自性之自足特性的表述,《壇經》中還有“慈悲即是觀音,平直即彌陀”“心平何勞操持,行直何用修禪”等(《壇經·決疑品》),又有“識本心,自見本心,即無差別”(《壇經·定慧品》)。

      既然自性是自足的,《壇經》提出:“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盁o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壇經·定慧品》)。“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口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壇經·定慧品》)。《定慧品》中說,修持的要義是起念,而起念是要念真如之自性,念真如之自性就可以了,而不能執(zhí)念于眼耳口鼻舌所感受到的東西。這也是說自性能自足。而如果背離了對自性之自足特性的認識,就會起妄念,“由妄念故,蓋覆真如”,“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凈,即障道也”(《壇經·妙行品》)??桃庾非螅闯烧系K。

      所以,修持之法,“心念不起,名為生。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昂蚊U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內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壇經·妙行品》)。也就是說,因為本性自足,在禪定方法上,做到內不亂,就可以了。

      說到底,乃是“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自性之所以能自度,是因為自性是自足的。

      所以《壇經》在《懺悔品》中進行了概括性的論述:“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性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三、《壇經》自性自足思想與中國文化自覺自善

      (一)《壇經》思想與文化自覺

      《壇經》這一套心性哲學思想,既秉承了印度佛教般若學派的心性之說,吸收了安世高和支讖的思想,又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性論思想,在轉移妙用之外,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學說?!秹洝繁恢袊朔顬榉鸾洠侵腥A民族文化自覺的顯性表現(xiàn)。

      早在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前四百年,中國的老子、孔子與西方的圣人釋迦摩尼、蘇格拉底就創(chuàng)造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思想學說,成為世界文化的高峰。老子、孔子開創(chuàng)了道、儒思想流派,并不遜色于釋迦摩尼之于印度佛教。而且老子和孔子關于人性的論述也是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后來,諸子百家,形成了中國的文化盛世,使中國成為文化之邦、禮義之邦。到了魏晉南北朝,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這是歷史上外來文化思想對中華文化思想的一次巨大沖擊,其余波一直延續(xù)到慧能的時代。對于這次文化思想的沖擊而言,中華文化從印度佛教中吸取了哪些有益于文化建設的成分呢?

      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千年里,儒、道、佛基本上是共存并行,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和佛教學說一樣,逐漸被世俗化,衍生為民間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而佛教因為更能迎合民間的世俗信仰崇拜,風頭在某些方面蓋過了儒教和道教。

      而慧能終結了這一切。南禪將佛教中國化,《壇經》是中國化的佛經。在唐以后,南禪盛行于中國,成為中國佛教主流?!秹洝啡诤狭巳宓浪枷?,不但符合中國人的哲學觀,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文化觀,啟發(fā)了自唐以降中國心性哲學的發(fā)展,促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是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

      在思想上,南禪文化在宋以降甚至對儒道文化產生了影響。任繼愈認為:“宋代理學(我稱之為儒教)興起,佛道兩教的宗教哲學部分已被儒教消化、吸收,隋唐三教鼎立的形勢不復存在,表面上佛教好象衰落了,事實上佛教的心性論及其宗教修養(yǎng)方法都被儒教移植過去,成為儒教的核心。儒教學者自稱遠紹洙泗,并得堯舜禹的心傳。我們不能說儒教不受孔孟影響,但是更應指出儒教是經過佛教、特別是禪宗洗禮的孔孟之學,不是漢唐以前的孔孟之學。儒教是接著隋唐佛教、道教的心性之學發(fā)展起來的,儒教與佛、道兩教不是唱的對臺戲,而是連臺戲”[4]。陸九淵的“心即理”思想,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羅欽順的“性為體、知為用”思想,王廷相的“天性之知”思想,等等,都受到過南禪思想的影響。

      明清以降,南禪思想繼續(xù)在思想界產生影響。李贄的“童心說”,劉宗周的“離心無性”思想,王夫之的“性體情用”思想,康有為的“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思想,梁啟超的“境者心造,惟心為實”思想,熊十力的“求識本心”思想,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南禪思想的影響?;勰苣隙U思想來自本土,滋養(yǎng)本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自覺。

      (二)《壇經》思想與文化創(chuàng)新

      《壇經》自性自足思想是一場思想史上的革命。它一反印度佛教,變漸修為頓悟,甚至認為不用出家,在家也是修行。不強調坐禪,不要求讀經,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同時也不強調佛教規(guī)制。對于此前盛行的印度佛教而言,這其實是一場思想革命。

      依照《壇經》的頓悟修持法,修持者更能做到心性的自由。對僧侶信徒的心性、心身都是一種解脫。不需要執(zhí)著于苦行,只須適時而悟即可,如此方便法門,如此自性自足之說,使得禪宗不但具有更開放的宗教色彩,而且具有很濃的文化色彩。

      因此,慧能開創(chuàng)的南禪從根本上講,它是解脫人心的,具有更為開放的宗教色彩,更為包容的宗教胸懷,更為慈善的宗教情懷??偠灾?,慧能的南禪佛教有著一整套中國化、世俗化的宗教內容,有著完全屬于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造而貢獻于世界的佛、佛經、佛寺、佛法、教儀等。這對儒家及整個中國文化都有巨大的影響和借鑒作用[5]。

      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文化如同草蛇灰線,雖然沉沉浮浮、若隱若現(xiàn),總會綿延不斷。縱觀古今中外,在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文化的自善從來都不可能中斷。自善既有自我完善的意思,也有自我更新的意思。中華文明史歷經五千年,中華文化在不斷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創(chuàng)新,這種自我完善和自我創(chuàng)新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永遠不會停止。

      《壇經》自性自足的核心思想對中華文化自我完善和自我創(chuàng)新的啟示在于:其一,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源于這塊土地上產生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先進性。我們完全可以在中華文化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偉大復興。其二,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創(chuàng)新不能走封閉的道路。世界是一個整體,任何民族都不能脫離其他民族而存在,任何文化都不能隔絕于其他文化而發(fā)展。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吸收其有益于中華文化的成分,建設偉大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

      猜你喜歡
      壇經儒教自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圖書易學與儒教建構:喻國人思想研究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54
      無聲之聲:明末清初政統(tǒng)與儒教中的女學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道統(tǒng)的宗教化:王啟元儒教思想研究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0
      如何讀《壇經》
      名作欣賞(2020年16期)2020-03-12 06:30:57
      明清大藏經版《壇經》源流略釋
      《敦煌壇經讀本》出版
      敦煌研究(2019年3期)2019-08-07 07:29:05
      慧能哲學思想探微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洞口县| 江陵县| 高台县| 武清区| 商南县| 天祝| 福清市| 曲靖市| 图们市| 通榆县| 郎溪县| 汝阳县| 吉安市| 雷山县| 隆德县| 万载县| 大渡口区| 海淀区| 武威市| 安宁市| 怀宁县| 深州市| 玛沁县| 汝阳县| 同仁县| 通山县| 禹州市| 合水县| 德州市| 长岛县| 连州市| 吴川市| 松阳县| 静宁县| 天津市| 黄梅县| 连云港市| 吐鲁番市| 云和县| 安丘市|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