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信息時代的新型“公民不服從”
    ——以“維基解密”事件為例

    2019-01-29 12:51:47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阿桑奇維基蘇格拉底

    郝 波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5)

    一、“維基解密”及其政治面相

    “維基解密”(WikiLeaks),是2006年以朱利安·保羅·阿桑奇(JulianPaulAssange)為首建立的、為要讓組織、企業(yè)、政府在陽關下運作的、無國界非盈利的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這一組織專門公開匿名來源的文檔和網(wǎng)絡泄露的機密文件給公眾,但又能確保告密者不會因為發(fā)送這類機密文件而被捕入獄。任何人都可以在“維基解密”上發(fā)布消息,不需要任何技術性操作,并且解密者可以匿名粘貼文檔而不留下蹤跡,阿桑奇將其視為一個能保護告密者的中間組織。

    孩童時代的阿桑奇就善于黑客入侵,并且到了以此為樂趣的程度。年僅16歲的小阿桑奇,就組織建立了“萬國顛覆”這一黑客團體,專以黑客入侵唯是,可見阿桑奇對黑客入侵的熱衷程度。1997年,阿桑奇在他自己著的一本書中(《地下:黑客與瘋狂的傳奇及對電子前沿的癡迷》)描述了這段經(jīng)歷,這段經(jīng)歷的敘述,也成為阿桑奇在“維基解密”之后遭受詬病的一個來源。阿桑奇在書中還闡述了有關黑客的法則:“不要損壞(包括崩潰)你所侵入的電腦系統(tǒng);不要更改那些系統(tǒng)中的信息(除了修改日志掩蓋自己的蹤跡);分享所獲得的信息?!盵1]這些都為2006年“維基解密”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基礎,或者說是創(chuàng)立“維基解密”的前兆?!熬S基解密”是阿桑奇?zhèn)€人思想的凝聚,阿桑奇稱他創(chuàng)辦“維基解密”的動機是:“為了徹底地改變政權的運作方式,我們必須認真并大膽地思考。就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政權本身并不想要發(fā)生改變。我們必須要超越前人的思維,追尋技術上的改變,查找出對我們有用的且前人沒有機會用到的技術?!盵2]除此之外,阿桑奇還曾經(jīng)在他的個人主頁上發(fā)表過這樣一段話:“某個組織越是隱秘,越是對事件采取諱莫如深的態(tài)度,信息的泄露就越能引致組織內部、小圈子的驚惶與無端的恐懼……因為,不公平的系統(tǒng)的產(chǎn)物一定是眾多的異議人士。與異議者相比之下,組織的操控者還常常占寡數(shù)和劣勢。這種情況下將系統(tǒng)的大量秘密信息泄露,會使這一不公正的系統(tǒng),在其他更加開放的系統(tǒng)面前,顯得更加的脆弱與不穩(wěn)定?!盵3]阿桑奇想要實現(xiàn)的是“透明公開”的公平公正的社會文明。

    然而,不管阿桑奇創(chuàng)立“維基解密”的目的和宗旨何在,這都是一種公開的、非暴力的、違法的行為。自“維基解密”創(chuàng)辦以來,公布了相當多的機密文件,包括美國的數(shù)十萬機密外交文檔,所以不僅美國政府對其發(fā)起訴訟,就連他本國澳大利亞也對其進行調查,稱其違反了澳大利亞的法律。阿桑奇這一行徑還遭受到了很多批評,有的稱這一行徑會導致很多無辜的人受到生命威脅,其工作方式并不透明,其追求的并不是信息公開化,而是肢解美國政府,有的甚至直接將其稱為美國政府和民眾的敵人。這一結果已經(jīng)與阿桑奇所預想的目的與宗旨大相徑庭了。

    其實“維基解密”并不單純是一個泄密事件,也不單純是現(xiàn)代信息社會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代性事件,它還是一種“公民不服從”的反抗行為。只是,這一“公民不服從”已然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而是帶上了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染色體”,是一種新型的“公民不服從”行為,而且產(chǎn)生了新型的“政治主體”。

    二、傳統(tǒng)“公民不服從”與新型“公民不服從”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在西方引起爭議的熾熱期。雨果·亞當·比多(Hugo Adam Bedau)在1969年和1991年,都寫過有關“公民不服從”的書籍,時隔二十幾年還在談論這一話題,可見整個二十世紀后半葉對這一話題都十分感興趣。直至二十一世紀初的“維基解密”事件,又激發(fā)了人們對“公民不服從”這一理論進行新的探討,這一時期的“公民不服從”已然不同于之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下面先來談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

    有關“公民不服從”的文獻記載中,柏拉圖的《克里托》篇,通常被認作是有關“公民不服從”的第一篇相關文獻?!犊死锿小酚涗浟饲敉教K格拉底與好友克里托在獄中的對話,對話主要是圍繞著蘇格拉底是否該逃獄這件事情而展開的。蘇格拉底受到了雅典官方的不公正判決被捕入獄,以克里托為首的朋友們花錢買通了獄卒,想借機幫助蘇格拉底逃出去。然而,克里托卻遭到蘇格拉底的勸解性拒絕。蘇格拉底拒絕的理由有以下幾點:首先,蘇格拉底必須考慮朋友們的這種解救是否正當,如不正當,則難以從命;其次,蘇格拉底還從人活著的真正意義層面來考慮不經(jīng)官方開釋而逃獄是否正當,而不是從普通大眾的現(xiàn)實功利出發(fā)。他認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做壞事,即使是被冤枉時也不能以惡待惡。再者,蘇格拉底以城邦和律法的口吻反問自己:“蘇格拉底,你這是想做什么?你如此圖謀,豈非在竭盡全力,來敗壞我們——敗壞法律跟整個國家?難道你還能想象,若是法律判決無法生效,倒能被私人取消破壞,城邦竟還能存在,不給翻個底朝天?”[4]P10“是什么竟至于你反對國家和我們,必欲試圖破壞了我們?首先,不是我們給了你生命?你父親不是通過我們,才娶了你母親,生了你下來?告訴我們,你對我們處理婚姻的法律,何抱怨之有?”“對處理兒童養(yǎng)育和教育的法律——你也是如此長大成人的——你又何抱怨之有?”“你又何能否認,你和你的先人,都是我們的子嗣和奴仆?”[4]P11“若你不滿意我們,或覺得這契約不公平,你有七十年時間可以離開這國家。……可你并未選擇去那里……顯然得很,你比旁的雅典人更其喜歡這城邦,喜歡我們法律?!?,難道你不欲恪守你的約定?”[4]P13-14在一系列發(fā)問中,蘇格拉底同樣從城邦和法律的角度反問式的得出結論:“你難道聰明到忘記了,比起你的父母,以及旁的先人,你的國家可是遠更寶貴,遠更可敬,遠更神圣,神人共仰,智者皆伏?你難道不曉得,國家一怒,豈不比你父親一怒,更應令你肅然求饒?你難道不曉得,若你無法規(guī)勸國家,便只能噤然而從,甘心接受懲罰——鞭策就鞭策,監(jiān)禁就監(jiān)禁?”[4]P11-12通過以上蘇格拉底反問式的自問與對答,我們發(fā)現(xiàn),此時的蘇格拉底順服至死反倒成為了一種最好的抗議,這一舉措可能是當時所能采取的唯一正當且影響深遠的“不服從”了。

    “公民不服從”這一思想,是經(jīng)亨利·大衛(wèi)·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之后才從宗教的桎梏中獨立出來的。1849年,梭羅發(fā)表了有關“對公民政府的抵抗”(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這一論題的演講。奇怪的是,后來這一演講的題目被改成了“公民不服從”(civildisobedience)。然而,這一事件發(fā)生于梭羅死后的第四年,所以,這便并不能證明是梭羅首次或直接使用了“公民不服從”這一術語。有據(jù)可考的是,最早把這一術語歸之于梭羅的是甘地。梭羅通過決絕向政府納稅來實踐他的“不服從”,并且因這一行為被捕入獄一夜,后來因為他姑姑為他繳納了稅款就被釋放了。他的這種“不服從”是一種個人性的反抗,這種個人性的單獨反抗比置身群眾運動中的暴力行為更為冒險,也需要更大的勇氣。梭羅的拒交稅款是一種典型的“公民不服從”行為。

    “公民不服從”這一理論是通過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抗議事件而公開化的,這一抗議事件是一場非暴力的直接行動。路德宣稱他領導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就是以非暴力為旗幟的,他在《寄自伯明翰監(jiān)獄的信》中,談到了非暴力的四個階段:收集事實,以判定不公正是否存在;談判;自我凈化(self-purification);直接行動。[4]P62雖然在伯明翰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這些非暴力階段,種族歧視已經(jīng)席卷了整個伯明翰,黑人們的非法占領和游行最終還是激起了暴力,引發(fā)了動亂,還是一種違法行動。

    “公民不服從”理論經(jīng)過蘇格拉底與克里托的“良知不服從”、梭羅的“良心拒絕”、路德的“非暴力不服從”、甘地的“消極抵抗”和德沃金的“善良違法”的發(fā)展,到約翰·羅爾斯才發(fā)展成為比較系統(tǒng)和完整的“公民不服從”理論。1971年,羅爾斯在西方政治哲學式微的情勢下,出版了《正義論》一書,向西方政治哲學的深潭中擲下了一巨重石,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學萬馬齊喑的局面。在這本書中,羅爾斯闡述了“公民不服從”的定義、論證了“公民不服從”的合法性并闡述了“公民不服從”的作用。羅爾斯稱“公民不服從”是“一種公開的、非暴力的、既出于良知又屬于政治性的違法行為,往往旨在帶來政府的法律或政策的改變??窟@一種行動,人們訴諸社會多數(shù)的正義感(senseofjustice),并宣布依其所考慮的看法,自由平等人們之間的社會合作原則為能得到尊重。”[4]P158-159由此可見,公開性、非暴力性、違法性和政治性是“公民不服從”這一思想的核心定義闡釋。之后,羅爾斯還論述了“公民不服從”的合理性,認為如果抗議的對象確實有悖正義,或者政治的多數(shù)呼吁無效,或者由于“公民不服從”的正義范圍被加以限制時,是可以決定“不服從”的。因為適當和健全的“公民不服從”是民主法治社會所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糾正非正義,將不法分子重新拉回到正義之中,從而維護社會正義。

    真正典型的“公民不服從”是建立在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多數(shù)人的正義感之上的,而且“不服從”者仍被視為公民,并且擁有公民權。然而,縱使是在正義居于主流的民主法治社會中,也并不能完全保證“公民不服從”者的安全,畢竟“公民不服從”確實是一種明顯的違法行為,雖然這種“公民不服從”是以公開、和平以及甘愿受罰來表達對法律的忠誠。每個公民都可以自由的決定是否“不服從”,但他們應當做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準備,無論是法律上的,亦或是道德上的。

    通過以上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理論的梳理,再來看阿桑奇“維基解密”一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阿桑奇作為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公民,他透過泄露國家機密文件而采取的“不服從”,已然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民不服從”了,是一種新型的“公民不服從”。阿桑奇與蘇格拉底在對待國家和法律時的反應完全不同,蘇格拉底遭受不公正的審判入獄,他自己并沒有主動反抗這一審判,更沒有逃跑,而是以一種“順服”來“不服從”。蘇格拉底以“順服”致死保住了他的公民資格,又由于至死也留在雅典城邦便帶有強烈的精神民族性。阿桑奇的“維基解密”不服從與梭羅的個人性拒絕納稅和馬丁·路德·金的反抗種族歧視的非暴力性不服從相比,雖然都帶有違法性質,但對待犯罪后的懲罰態(tài)度卻不盡相同,所以帶來的后果也各不相同。雖然阿桑奇“維基解密”事件帶有傳統(tǒng)意義的“公民不服從”特征,即違法的、政治性的、公開的和非暴力的,但是這些傳統(tǒng)性特征卻不足以概括大數(shù)據(jù)時代發(fā)生的“公民不服從”。

    三、新型“公民不服從”產(chǎn)生的新型政治主體及其主要特征

    阿桑奇“維基解密”一事,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出了現(xiàn)代信息社會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問題,從政治層面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對有限國家的強調,二是對人權問題的重視。從政治層面來思考維基解密事件是對現(xiàn)代人自身政治處境的一種觀照,正是在這種反思中見出了一種新的政治概念,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政治主體。

    在信息時代產(chǎn)生的這種新的政治概念,不同于以往的傳統(tǒng)的政治概念。傳統(tǒng)的政治概念主要是區(qū)分敵友,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曾在《政治的概念》(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一書中詳盡地闡述了以敵友為核心的政治概念。施密特認為政治的基礎就在于劃分敵人與朋友,且在此基礎上強調了政治具有獨立性,“朋友與敵人的劃分表現(xiàn)了最高強度的統(tǒng)一或分化,聯(lián)合或分裂。它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上獨立存在,而無須同時借助于任何道德、審美、經(jīng)濟或其他方面的劃分。”[5]P106-107只是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主權性決斷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這種主權性決斷,也就將沒有政治的存在。這種政治概念是以民族—國家的主權政治為劃分標準的。而到了信息時代,以民族—國家為劃分界限的傳統(tǒng)政治概念發(fā)生了改變,不再僅僅區(qū)分敵友關系,更多的關注的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這種新的政治概念體現(xiàn)為個體對國家權力的一種新型反抗。

    一是新政治主體具有匿名性。匿名性,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德國的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是這一術語的最早提出者,他說:“在日常生活互動中,會逐漸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類型格局,這些類型會隨著生活中與他人相處的經(jīng)驗和接觸程度等不同,漸漸地由面對面的情境逐漸遠離到匿名的情境,也就是指互動的雙方對彼此并不是有很深的了解,所以產(chǎn)生了匿名性?!盵6]P135而網(wǎng)絡匿名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網(wǎng)絡參與者可以隱藏真實身份,以匿名或別名的方式進入網(wǎng)絡;二是指網(wǎng)絡參與者可以擁有多個ID身份,這種多重身份使網(wǎng)絡參與者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變革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交往方式,而且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形態(tài)。通過網(wǎng)絡平臺開創(chuàng)的虛擬空間,拓寬了物理空間,為更多的人參與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人們雖積極參與,卻多是匿名流動。阿桑奇就是以這種匿名的方式掀起了維基解密風波,揭露了美國及其同盟瞞著全世界把網(wǎng)絡這個曾經(jīng)預表著前所未有的民主與自由的工具變成了全面監(jiān)視公民的空間的驚天迷津。公民不再有真正的民主與自由,公民資格被剝奪,真正進入民主與自由的途徑發(fā)生了變化。以匿名的方式“發(fā)聲”成為信息時代捍衛(wèi)真正民主與自由的有效途徑,從而這種匿名性成為信息時代新政治主體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是從政治的歸屬到逃離。從某種意義上說,政治歸屬感基于政治認同感,羅森堡姆(walter A.Rosenbaum)曾在《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一書中指出:“政治認同,是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zhèn)、區(qū)域),地理區(qū)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包括那些他感覺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盵7]P69在古希臘時期,“人是政治的動物”,公民是政治生活的有機體,國家是公民生活的集合體,無論從參政度還是地理空間上說,公民都有著強烈的國家意識,高度的政治認同感和濃郁的政治歸屬感。而近代以來,霍布斯和洛克從假設的自然狀態(tài)出發(fā),認為自然法的約束力僅僅是道德層面的,還需要公共權力的制約,為此達成了契約,建立國家來維護公民的權利。到了羅爾斯和諾齊克時代,他們開始反對契約論,主張個人權利至上。國家契約論也好,個人權利至上也罷,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權益,此期的公民深受國家保護,即使犯了罪,也深信國家會伸張正義,不會逃跑流亡,有著強烈的政治歸屬感。但到了網(wǎng)絡信息時代,情況則變得更加復雜,最明顯的特征是網(wǎng)絡信息在形式上變得更加隱秘化,隨之公民犯罪手段的隱秘性也大大地增加了,合法公民的利益受到危害的風險無形之中就加大了很多,從而導致公民以往的那種政治歸屬感變得岌岌可危甚或蕩然無存。同時,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打破了地理空間上的限制,沖擊了人們的政治熱情,并且無形中改變了對政治懲罰的態(tài)度。維基解密東窗事發(fā)后,阿桑奇獲政治庇護,這種政治行為已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政治懲罰了,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逃離而非乖乖接受法律制裁。這種逃離與政治歸屬感的變化正是信息時代新型政治主體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三是公民資格被剝奪?!肮褓Y格”作為一項制度,有其自身發(fā)展的悠久的歷史,現(xiàn)代學術界所討論的“公民資格”理論,主要是以馬歇爾(ThomasHumphrey Marshall)所闡述的相關理論為基底。馬歇爾對“公民資格”的釋義是:“賦予共同體的完全成員的一種身份,所有擁有這種身份的人在由這種身份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方面是平等的的?!盵8]P28-29究其根本,公民資格的實現(xiàn)是建立在將每個社會成員都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平等待之的基礎之上的??梢哉f,公民資格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將社會權利與公民身份結合起來,追求平等的公民資格,從而彰顯公民身份。對于公民資格嬗變的歷史分期,學術界的主流分法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道德至上的公民資格,處于嬗變和過渡時期的中世紀公民資格,現(xiàn)代物質主義取向的公民資格,以及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球公民資格?!盵9]P9在古希臘時期,公共空間就等于民主空間,公民積極參與到政治事務,就像伯里克利曾經(jīng)所說的那樣:“在我們這里,每個人不僅關心個人事務,而且關心國家事務:即使那些總是忙于自己事務的人也熟知一般的政治生活——這是我們的特點?!盵10]P132但隨著國家疆域的擴大、公民人數(shù)的激增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古希臘時期那種全民面對面的民主參政已變得不再現(xiàn)實,公民也不再將政治看作生活的中心,公共空間與民主空間發(fā)生了斷裂,所謂的民主成了少數(shù)人的“民主”。而當下正處于全球公民資格時代,但由于網(wǎng)絡大肆“侵入”人們的生活,可以說,當下正處于“全球監(jiān)控”狀態(tài),公民資格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侵犯。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美國假借反恐名義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監(jiān)督機制,全面監(jiān)控公民生活,大肆踐踏人權。阿桑奇維基解密事件就暴露了美國政府濫用職權剝奪公民資格的這一事實。這種或顯或隱剝奪公民資格的現(xiàn)象也是信息時代新的政治主體的一種體現(xiàn)。

    四是精神的非民族化。精神的非民族化主要談及的是一種新式的想象共同體,它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關于民族化問題,歷史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在《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起源與散布》一書中闡述了關于民主化的問題。安德森否定了原生民族主義產(chǎn)生的一些充分條件,比如出生籍貫、生活環(huán)境、種族血統(tǒng)等因素,將民族主義看作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的,提出了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這一概念。民族就是在民族主義的想象基礎上產(chǎn)生的,這種“想象”貫穿于民族產(chǎn)生、發(fā)展及演變的始終。與原生民族主義強調現(xiàn)實當下性相比,安德森所闡述的民族主義更突出“想象”性特點。這種“想象”性主要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文化的基礎上,尤其是印刷術在西方資本主義出現(xiàn),促進了將民族視作“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這一說法。安德森曾在“美洲大陸上歐裔海外移民想象的民族主義”這次民族主義的散布浪潮中講述到,那些移居到他鄉(xiāng)的人們,在異地缺少歸屬感,對母國懷有深切的渴望,當這些移民接觸到來自其他地域與他們有相似情況的人時,會不由自主的產(chǎn)生親近感與認同感,尤其是想象到遠在大洋彼岸的家鄉(xiāng)時,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就會將現(xiàn)居的殖民地想象為自己的民族。尤其是當印刷術傳入時,通過報刊及書籍等媒介更是深化了這種民族歸屬感。在這種“民族想象”的過程中,“歐裔海外移民官員與地方上的歐裔海外移民印刷業(yè)者,扮演了決定性的歷史角色?!盵11]P62至此,可以說,這種精神認同已經(jīng)跨越了民族—國家界限。在信息時代,由于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與普及,對距離、界限及親疏等問題都已有了新的界定,延伸了物理層面的空間,較之傳統(tǒng)的公共空間更加多元化,畢竟網(wǎng)絡是一個跨越全球多地域、多種族、多文化的交往平臺,交往范圍大大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通過網(wǎng)絡人們可以了解各個國家的大小事件,且不受時空的限制,這無疑加劇了跨民族—國家精神想象的認同感,形成了一種精神的非民族化。

    四、結語

    通過對新政治主體的匿名性、逃離與政治歸屬感、公民資格被剝奪和精神的非民族化這四個方面的分析,這些特征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公民不服從”和傳統(tǒng)的政治概念,體現(xiàn)了一種新型的“公民不服從”和一種新的政治概念?!熬S基解密”之事表面看僅是現(xiàn)代信息社會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代化問題,但卻為我們深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情況掀開了重要的一隅,這也是本文寫作的目的之所在。

    猜你喜歡
    阿桑奇維基蘇格拉底
    英法院拒絕阿桑奇保釋請求
    蘇格拉底的信仰
    蘇格拉底
    趣味(語文)(2019年9期)2020-01-06 03:14:46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阿桑奇拒絕接受“離開使館”協(xié)議
    愛的最后一課
    基于變長隱馬爾科夫模型的維基詞條編輯微過程挖掘
    維基解密大爭論:爭論固有焦點和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呈現(xiàn)的爭論新特征
    新聞傳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像蘇格拉底一樣拒絕
    維基的玉米面豆卷攤
    沐川县| 宽城| 子洲县| 北票市| 惠安县| 富锦市| 三门县| 宝清县| 全南县| 丹东市| 柳林县| 迁安市| 沙雅县| 鄂州市| 安仁县| 宝山区| 淮滨县| 安福县| 航空| 马关县| 如皋市| 光山县| 科尔| 梧州市| 茶陵县| 黄梅县| 许昌市| 光山县| 长治市| 鱼台县| 淳安县| 馆陶县| 洪洞县| 灵山县| 茌平县| 西乌| 沿河| 濮阳市| 峨山| 毕节市|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