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師范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 558000)
在貴州省貴定縣之北,有一座明清時與四川峨眉山,云南雞足山齊名,與之呈三足鼎立之勢的佛教名山“陽寶山”,其山傲然而起,盤旋騰躍,扶搖直上天穹,登臨山巔,極目放眼,千巖萬壑,層層環(huán)抱朝拱,氣勢磅薄恢弘。
主峰蓮花峰形如花蕊,四周諸峰如蓮花瓣參差相擁,峰頂?shù)纳徎ㄋ率冀ㄓ诤螘r,已不可考,傳說開山于隋唐,古碑記載重建于清嘉慶。其寺座北向南,與飛鳳嶺的飛鳳寺、白太陽嶺的宮山寺遙相呼應(yīng),千百年來,陽寶山高僧云集,香客熙攘,史稱為黔中之勝。在這佛門凈土,除了古老的廟宇和令人瀏連忘返的風(fēng)景外,還有一處勝跡特別令人矚目,這就是在陽寶山圓寂的歷代高僧歸葬地“覺靈塔院”,塔院視野開闊,山環(huán)水繞,龍盤虎踞,這里背靠蓮花峰,面臨南天門,左侍荷筆峰,右環(huán)洛北河,坐北向南,諸峰前呼后擁,頗為壯觀,安葬著歷代圓寂高僧的一百二十多座形象各異,風(fēng)格不同的靈塔,參差錯落的散布在灌木草莽中,所有的塔均采用青石建成,這里除高僧靈塔外還安息著眾多沙彌、比丘,和尚靈塔全國到處可見,但若論石雕塔群,此處堪稱中國之最。
走進(jìn)這極不尋常的塔院,只覺山如黛,塔如林,到處散發(fā)著遠(yuǎn)古凄清蒼涼的韻味,令人頓生肅穆浩然之感,敬仰之心。這里的靈塔制式豐富多彩,變化萬千,就塔而論,有上塔下室,塔室一體,塔墓分開等多種形式;就墓而言,有用料石雕砌的墓,有砌成橫排再分成多穴的石棺墓,也有一半砌石,一半堆土的墓,還有的在一座石墓上再砌一座墓。墓有圓形、方形等各種造形,雖然安葬的都是僧人,但塔院里的葬式特別值得考究,眾所周知,佛家崇尚火化,安葬的應(yīng)是壇裝的骨灰,然而此處用木棺安葬尸身的墓比比皆是,因?yàn)榍宕詠?,民間就盛傳朱元璋之孫朱允炆逃到陽寶山為僧,帶來大量珍寶及金銀藏在陽寶山,他死后就葬在陽寶山,故探寶和盜墓者頻頻光顧,寺廟及塔院因此遭到洗劫。很多墓被盜后木棺顯露,尸骨散亂。陽寶山僧人棺葬是經(jīng)過特許,還是地處荒蠻之域已融入地方俗規(guī),還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傳統(tǒng)的靈塔是一塔一室,只安葬一位僧人,但有的塔下就排列著幾個石砌的墓室,用來安葬幾個僧人,尤其是明代的石墓,一排就分隔為三室至八室,一室一碑,安葬三至八位僧人,這里的石室大小各不相同,有的長、高、寬僅有米余,有的不足一米,但有的石室兩米多長,一米多高,有的一室一進(jìn),有的分外室,內(nèi)室兩進(jìn),由此可見,靈塔和墓室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據(jù)墓主的身份等級來決定的,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安葬時間最早的墓在明朝永樂年間,順延至民國,各朝各代的年號都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的最多,奇怪的是很多民間從來不用的年號在這里的碑上出現(xiàn),如龍飛、隆武、洪光、永歷等,這些造反或逃亡的小朝廷自己改的年號不載入正史,卻被陽寶山的僧人采用,令人聯(lián)想到墓主的身世,其現(xiàn)象令人深思,這對研究陽寶山佛教文化淵源和流派傳承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陽寶山覺靈塔院的靈塔有圓形、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牌樓形、半圓形,還有極為罕見的扁窄寶劍形。論層數(shù)有一層、二層、三層、四層之分,有加寶頂、無寶頂之別。靈塔的角有四角、六角、八角、平角、翹角、下斜角等式樣,在塔院的西北角,還發(fā)現(xiàn)了一座高約一米多的秀珍塔,此塔古色古香,石料斑剝陸離,中間的座子用于安放骨灰壇,此塔設(shè)計(jì)精巧,造形簡約,應(yīng)是國內(nèi)最小最矮的石雕和尚靈塔,使人見之難忘。院中靈塔都撰有對聯(lián),或一塔一聯(lián),或一塔多聯(lián),有的有橫額,有的無橫額,有的上覆長條巨石,刻圖案代替橫額,塔聯(lián)意境高古,寓意深遠(yuǎn),因書者生于不同朝代,楷、隸、行、草、篆,各種書體皆有,且風(fēng)格不同,流派紛呈,令人目不暇接,塔上描繪的圖案取材廣泛;祥云仙鶴、花草蟲魚、琪花寶樹、日月星辰、珍禽異獸,麟鳳龜龍,皆神形兼?zhèn)洌S然石上,圖案分浮雕和半浮雕等規(guī)格,有陰刻、陽刻、雙鉤、飛白、半圓、竹簡等刀法,或粗獷、或精細(xì)、或?qū)懸?,風(fēng)格多變,韻味無窮,因愛好書法和雕刻藝術(shù),筆者曾數(shù)次登臨覺靈塔院,身臨其境,猶如進(jìn)入藝術(shù)寶庫,真是得益非淺。
在塔院中央,聳立著兩座建筑風(fēng)格相同,雕刻圖案各異的靈塔,即僧綱司靈塔。居前的是“特思示寂僧綱司法順號耳明”的靈塔,于雍正拾壹年癸丑孟秋月提前修建,法順僧綱司于乾隆元年五月初三日安葬,居后的一座是“傳臨濟(jì)正宗三十六世原任貴定縣僧綱司湛惺和尚”的靈塔(貴定歷史上曾設(shè)府,故當(dāng)時設(shè)置僧綱司管理一府佛教事務(wù)),這兩座塔同時在雍正拾壹年修建,又于清乾隆十八年重修,兩座塔同年建成,規(guī)模一致,石質(zhì)相同,前后相距僅二十余米,可謂孿生靈塔,兩塔都分三層,塔下是一排橫列的石墓穴,塔、墓總高4.66米,石墓室寬4.96米,高1.46米,縱深為2.5米,均用青石砌成,塔下分為三個墓室,安葬三位高僧,墓上面的中央建靈塔,高3.16米,寬(直徑)1.26米,塔的下部為蓮花寶座葫蘆形,上部由三扁圓石雕和塔剎重疊而成,蓮座的周圍是精美的浮雕圖案,整個造形酷似北京北海公園的佛塔,端莊肅穆、雍容雅致,既具有中國古老佛文化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又具有西方伊斯蘭教建筑的異域韻味,可謂中西合壁,相得益彰,巧奪天工,兩塔在陽寶山覺靈塔院中特別醒止,與眾不同,塔上的陽刻浮雕堪稱不可多得的精品,數(shù)百年來,靈塔歷經(jīng)滄桑,飽受風(fēng)雨剝蝕,霜雪侵襲和人為盜損,但靈塔仍神采依舊,上面的對聯(lián)、偈語、圖案清晰可見,古韻猶存,其藝術(shù)魅力令歷代墨客騷人、工匠及僧俗人等嘆服。
耳順僧綱司靈塔視野開闊,塔的第一層正中是碑文;上書“特恩示寂僧綱司法順號耳明覺靈塔墓”,右邊落款是法順徒子徒孫的法號,左邊是立碑的日期,兩邊有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點(diǎn)性靈歸凈土”;下聯(lián)為“萬年月魄照禪心”,橫額“塵緣無染”。字體遒勁有力,碑文左右是相對應(yīng)的凈瓶蓮花圖,蓮花上方飄逸的云朵卷若靈芝,邊上用雙竿竹節(jié)雕刻鑲邊,第二層正面又有一碑,上面記載該僧的生平事跡,文字褒揚(yáng)法順高僧的德望行止,兩邊雕刻著六幅浮雕,每幅都獨(dú)具匠心,如瑞獸琪花,瑞獸回首望花,足下的云為蝙蝠形,花如靈芝云卷,雙葉如耳,獸與花顧盼生情,興趣盎然。蟠桃仙鶴,仙鶴亮翅回首,口叼的蟠桃?guī)еθ~,右翅下的樂器形如豎琴,線條流暢,圖形飽滿。麟趾呈祥,麒麟足踏葫蘆狀的云朵,回首仰望左上角的寶珠,寶珠帶著火焰,麒麟神采飛揚(yáng),圖以雙鉤鑲邊,立體感極強(qiáng)。寶花瑞葉;中間的花分為五瓣,葉生五張,寓意臨濟(jì)宗花開五葉,葉片呈如意狀,左上枝頭一花獨(dú)秀,寓意陽寶山臨濟(jì)正宗興旺發(fā)達(dá),法脈悠長。靈猿獻(xiàn)果;樹上的猿猴左手緊握樹枝,右手摘桃,嘴尖目突,身體前傾,整幅雕刻意境脫俗、夸張、活潑。瓊花毓秀;畫面雙枝齊出,花瓣有菊葉紋,枝壯葉肥,寓意毓秀衍慶,妙不可言。塔的三層即蓮座寶剎,從蓮座至頂有七道不同的圓圈刻紋裝飾,可能以此圈代表七級浮屠,頂為圓形、超塵脫俗、美侖美奐。
湛惺僧綱司的靈塔居后,塔的第一層正面也是碑,中間楷書“傳臨濟(jì)正宗三十六世原任貴定縣僧綱司湛惺和尚之塔位。碑右為其徒子徒孫的法號,碑兩邊配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真性洞然明般若”,下聯(lián)是“不勞禪指證菩提”,橫額為“曇花獻(xiàn)瑞”。對聯(lián)兩邊是兩幅浮雕,右邊是翠樹仙果,左邊是琪花衍慶,工藝精巧靈透,第二層的正面是偈語碑,刻的是贊揚(yáng)湛惺和尚的七言偈語;“自入浮圖石路新,運(yùn)和草靜逈無塵,煙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凝夢后身。”落款為“秋月題”,秋月是誰,或僧或俗,無處查找,從碣意推測,秋月必是高人。此碑的兩邊也裝飾有六幅浮雕,分別是太公釣魚、野鹿含花、秋菊傲霜、童子采蓮、鳳鳴牡丹、玉兔望月,每幅都形態(tài)逼真,呼之欲出。如太公釣魚;在古老的松樹下放著一個竹制的魚簍,一個老太公坐在石頭上,布衣草鞋,頭戴斗笠執(zhí)竿釣魚,他長須飄飄,神情歡娛,注視著剛釣出水面的大鯉魚,上鉤的鯉魚正奮力掙扎,水面揚(yáng)起波瀾,這可能是刻畫姜太公釣魚于渭水。野鹿含花;一頭野鹿口含一枝花,牠的前面有兩只燕子在飛,這鹿緩步而行,神態(tài)安然,身上刻有花朵,尾后有一棵甘蔗,意為佛門清苦,但苦中有甜。菊花傲霜;一朵菊花在仰面盛開,菊葉飾以云紋,卷舒多姿,花枝渾圓,構(gòu)圖飽滿。童子采蓮;畫上的童子赤裸著,戴著肚兜,足踩荷葉,左手執(zhí)荷花,右手采蓮蓬,胯下水起漣漪,童子面帶微笑,活潑可愛,極象西游記里的紅孩兒。風(fēng)鳴牡丹;一只鳳凰在牡丹花下鳴叫,鳳嘴張得很大,極為夸張,鳳的羽毛鼓起,尾巴下垂微翹,牡丹盛開,花蕾欲綻,充滿富貴吉祥的寓意。玉兔望月;畫上的玉兔回首仰望天上云彩繚繞的一輪明月,但兔的四肢長而粗壯,似兔非兔,牠的前面是青草,還開著花,傳說玉兔的主人嫦娥曾是玉母娘娘的外孫女,這畫可能表示月亮上的瓊樓玉宇是玉兔的故鄉(xiāng),高僧圓寂就可魂歸極樂。觀這六幅雕刻,各有特色,韻味悠長。
以上所述僅冰山一角,而覺靈塔院所有建筑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確實(shí)難以品評描述,只有登臨陽寶山,親臨其境,置身塔林,才能真正感受到靈塔的建筑風(fēng)彩及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