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血吸蟲病疫情資料回顧性調查Ⅰ傳播阻斷縣達標前后疫情變化分析
林丹丹,吳曉華,朱蓉,等
摘要:目的:為總結我國血吸蟲病防控經驗,分析血吸蟲病傳播阻斷地區(qū)在達到傳播阻斷標準(傳阻)前后的疫情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為今后修訂我國血吸蟲病傳阻標準以及更科學、規(guī)范地考核和評價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據,我們對已達到血吸蟲病傳阻標準的地區(qū),組織開展了血吸蟲病防治疫情資料回顧性調查工作,以分析傳阻縣達標前后的疫情變化情況。方法:選擇全國 9個省 17個血吸蟲病傳阻縣,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收集、記錄各縣達到傳播控制標準(傳控)前 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資料并建立數據庫;分析、比較達標前后不同流行類型和地區(qū)的各疫情指標的變化規(guī)律。為保證調查質量,調查前,在浙江、江西和安徽等省各抽1個達標縣進行預調查,梳理血吸蟲病疫情歷史資料,制定調查方案,并設計“血吸蟲病達標縣血吸蟲病疫情資料回顧性調查”軟件包。調查數據應用Microsoft Excel、SPSS 13.0和GraphPad Prism 5.0等軟件,對調查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制圖。結果:調查共涉及9個?。ㄗ灾螀^(qū))17個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qū))、1094個流行村。17個調查縣中湖沼型、山丘型和水網型地區(qū)分別為4、11個和2個,涵蓋了我國血吸蟲病湖沼、山丘和水網等 3種類型疫區(qū);17個調查縣均為20世紀 80年代后陸續(xù)達到傳阻的地區(qū),其中傳阻達標最早為安徽省太湖縣(1983年),最晚為安徽省天長市(2008年),主要集中在1983—1987年(4/17)、1992—1997年(8/17)和2000—2008年(5/17)3個時段。17個調查縣的總體疫情均隨著防治工作的深入而逐步下降。達傳阻后,各類型疫區(qū)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區(qū)分別在傳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網型疫區(qū)活螺密度較高、變化較大,山丘型則較低并在傳阻前后4年間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區(qū)感染性釘螺時有發(fā)現,水網型和山丘型疫區(qū)則分別在達傳阻后6年和 10年發(fā)現有感染性釘螺復現。17個調查縣從傳控至傳阻所歷時間平均為 17年。疫情非回升縣達傳阻前無感染性釘螺的平均持續(xù)時間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區(qū)為(3.80±1.43)年。結論:達傳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維持在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現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釘螺可作為反映一個地區(qū)包括傳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與傳播危險程度的綜合指標。持續(xù)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釘螺,是血吸蟲病疫情達到傳阻的基礎。在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科學技術能力條件下,可將連續(xù)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釘螺作為傳阻標準之一。
來源出版物: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1, 23(2):114-120
入選年份:2016
全國血吸蟲病疫情資料回顧性調查Ⅱ傳播控制縣達標前后疫情變化分析
朱蓉,林丹丹,吳曉華,等
摘要:目的:為總結我國血吸蟲病防控經驗,分析我國傳播控制(傳控)地區(qū)病情和螺情逐年變化過程,探索達到傳控標準前后釘螺指標變化對病情影響的規(guī)律,為今后我國修訂血吸蟲病傳控標準中釘螺等相關指標以及更科學、規(guī)范地考核和評價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據,我們對已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的地區(qū),組織開展了血吸蟲病防治疫情資料回顧性調查工作,以分析傳阻縣達標前后的疫情變化情況。方法:選擇全國8個省21個已達傳播控制或傳播阻斷(傳阻)階段的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蟲病流行縣,采取回顧性調查方法,收集、記錄各調查縣達到傳控標準前 10年和以后各年的疫情資料,建立全國疫情回顧性調查數據庫;分析不同年份釘螺和感染螺、人群血吸蟲感染率等變化趨勢,以及達標前后不同流行類型和疫情類別地區(qū)螺情和人群感染率等疫情指標的變化趨勢和變化規(guī)律。為保證調查質量,調查前,在浙江、江西和安徽等省各抽1個達標縣進行預調查,梳理血吸蟲病疫情歷史資料,制定調查方案,并設計“血吸蟲病達標縣血吸蟲病疫情資料回顧性調查”軟件包。調查數據應用Microsoft Excel、SPSS 13.0和GraphPad Prism 5.0等軟件,對調查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制圖。結果:調查涉及全國8個?。ㄗ灾螀^(qū))21個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qū))、1269個流行村。各調查縣在達傳控標準前,流行區(qū)人群血吸蟲感染呈逐年下降趨勢,湖沼型流行區(qū)人群平均感染率在達傳控前4年左右已降至<5%,山丘型流行區(qū)則在達標前8年左右已降至<3%;兩類地區(qū)在傳控達標年平均感染率分別降至2.10%和1.45%,但在達傳控后3~4年開始出現回升,且回升多發(fā)生在湖沼型流行區(qū)。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區(qū)釘螺分布面積和密度,均在達傳控前 10年開始逐年下降,其中有螺面積占歷史累計有螺面積較傳控達標年分別降至最低點的 2.75%和 0.55%,活螺平均密度在達傳控前 3~4年至達傳控后 9~10年間保持較低水平;但在傳控達標年后 6~7年開始出現新發(fā)現釘螺環(huán)境,9~12年后出現釘螺面積和活螺密度回升。結論: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區(qū)在達傳控后螺情能維持 10年左右的較低水平而無明顯波動,但病情在達傳控后5年左右即出現反彈。在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綜合措施時,仍應重視對釘螺的控制和監(jiān)測工作,并建議今后在修訂我國血吸蟲病傳控標準時,應將“釘螺面積下降比例”和“感染性釘螺控制”作為達標驗收指標。
來源出版物: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1, 23(3):237-242
入選年份:2016
2006—2011年湖北省輸入性瘧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
李凱杰,黃光全,張華勛,等
摘要:目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湖北省因經貿、旅游和務工出國流動人員與日劇增,導致輸入性瘧疾疫情均呈快速增長趨勢。為了解本省輸入性瘧疾特點,提高輸入性瘧疾診治與管理水平,保障外出務工人員健康,本文對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湖北省輸入性瘧疾疫情特點進行了分析。為制定輸入性瘧疾防控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本省所有輸入性瘧疾病例的疫情資料;電話采訪 2010年以來發(fā)現的輸入性瘧疾病例;同時制定輸入性瘧疾重癥病例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內容包括3大類共23個方面;對2011年5月后發(fā)現的輸入性瘧疾病例采用訪談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將輸入性瘧疾病例中的住院治療病例定義為重癥瘧疾病例,對重癥病例文化程度等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對影響重癥病例發(fā)生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7日本省共發(fā)現輸入性瘧疾病例195例,呈逐年上升趨勢,1—12月發(fā)病流行曲線無明顯高峰,無明顯季節(jié)性。195例輸入性瘧疾病例中,年齡最小18歲,最大75歲,平均38歲。這些病例從發(fā)病到診斷時間間隔為0~102 d,中位時間間隔為4 d,其中惡性瘧病例從發(fā)病到診斷中位時間間隔為 4 d。文化程度較高者從發(fā)病到診斷的中位時間間隔為 2 d,文化程度較低者為 4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93,P<0.01);重癥病例從發(fā)病到診斷的中位時間間隔為3 d,非重癥病例為4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8,P<0.05)。195例輸入性瘧疾病例中,文化程度較低者占64.1%(125/195),文化程度較高者占35.9%(70/195)。文化程度較低者重癥瘧疾發(fā)病率為70.4%(88/125),文化程度較高者重癥瘧疾發(fā)病率為 82.9%(58/7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2,P<0.01)。輸入性瘧疾住院病例中,干部占30%,工人占30%,農民占17%,民工占16%,這 4種職業(yè)人群占輸入性瘧疾住院病例總數的93%。4對2010年后發(fā)現的87例輸入性瘧疾病例進行電話采訪或面談,其中62例為重癥病例,25例非重癥病例。對6個影響重癥病例發(fā)生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回國發(fā)熱后是否自己買藥吃而不就醫(yī)、出國前是否接受過瘧疾防治知識培訓、綜合醫(yī)院首診考慮是否包含瘧疾對重癥瘧疾發(fā)生有影響。結論: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瘧疾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加大醫(yī)療機構瘧原蟲血檢工作、提高從非洲或東南亞回國人員的瘧疾診斷首診率是確保輸入性瘧疾早期發(fā)現、早期救治及消除瘧疾的重要措施。在鞏固國內瘧疾防治已取得成果的同時,應不斷推進將瘧防工作關口前移到境外。
來源出版物: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3, 25(3):259-262
入選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