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旺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三種唱法,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1]。如果演唱者能夠正確認識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這三種唱法的不同特點,則可以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摸索出聲樂演唱藝術的歌唱規(guī)律,從而真正掌握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文化精髓。
我國的傳統(tǒng)聲樂演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內(nèi)容上豐富廣泛,涉及的方面極多。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聲樂演唱體系。在作品的創(chuàng)造上融合我國傳統(tǒng)的民歌、詩經(jīng)、楚辭以及唐詩宋詞等多種文化元素,使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fā)揚和傳承。雖然在五四運動以后,世界各地的聲樂文化陸陸續(xù)續(xù)傳入我國,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我國的民族文化,但是也同時使得我國的聲樂演唱藝術借鑒了他國聲樂文化的優(yōu)點,從而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fā)展進程。
我國的聲樂演唱文化最早起源于民歌,后來又逐步結合了曲藝文化、說唱文化以及戲曲文化的表演形式,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體裁。許多聲樂演唱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利用我國遼闊的地域文化和眾多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斷完善和改革我國聲樂演唱藝術的歌唱技巧和演唱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同時受到我國戲曲演唱中真假聲的啟發(fā),將其在聲樂演唱的三種唱法中合理應用,提高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的歌唱技能,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
3.1.1 唱法簡單隨性
通俗唱法在三種唱法中相對簡單,對于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方面沒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在三種唱法中發(fā)展最快,普及的范圍也最廣。演唱者通過簡單純樸的歌唱方式再配上直白大膽的詞曲,傳達出來的人物情感也相對更加符合我國基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容易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在很大意義上也促進了我國聲樂演唱中的通俗唱法的發(fā)揚和傳播。同時,通俗唱法在歌唱時比較隨性,在表達方式上更講究喜感和演唱者的即興發(fā)揮,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并演唱。
3.1.2 唱法尊重演唱者的個性
聲樂演唱中的通俗唱法,在教學和表演中更加注重對演唱者的個性塑造,通過發(fā)掘每位演唱者身上所特有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展示了聲樂藝術中通俗歌曲的多樣性。
通俗唱法在教學中要求演唱者咬字自然、氣息流暢,在展示歌曲共鳴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為了展示演唱者不同的嗓音特點,通常會采用胸腔共鳴的方式,使唱法更加自然和具有獨立的特點。且不需要像民族唱法那樣注重聲韻,只需結合演唱者自身的特點,口齒清晰,演繹出自己的風格即可。
3.2.1 民族唱法的廣義和狹義之分
民族唱法是我國特有的本土唱法,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我國廣義的民族唱法指的是具有戲曲、曲藝和民歌文化風格特點的演唱方式;狹義的民族唱法指的則是單純的在民歌基礎上結合我國的民族特點演變而來的一種唱法[2]。但是聲樂文化演變至今,我國的聲樂演唱藝術的演唱者更加傾向于發(fā)展狹義的民族唱法,同時,借鑒了一定的西方音樂的精華部分,在很大程度了豐富了我國民族唱法的文化內(nèi)涵。
3.2.2 民族唱法更加質(zhì)樸、真摯
民族唱法相對其他兩種唱法而言,在歌曲情感的表達上更加質(zhì)樸、真摯。演唱者多是來自民間的“自然大本嗓”,具有明顯的說唱性質(zhì),音質(zhì)嘹亮純澈,只有在很少的部分上會采用純假聲或者真假聲混合的唱法,保證了情感表達的熱烈和親切。
3.2.3 吸取了西方音樂的精華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聲樂演唱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在發(fā)揚聲樂藝術的民族唱法的過程中,也吸收借鑒了西方的音樂文化,如西方美聲唱法,在保持我國本土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在高音區(qū)的發(fā)聲方法上結合西方音樂的精華,進行了大膽的改變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民族唱法的演變,有利于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3.3.1 美聲唱法的起源
美聲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最早是出現(xiàn)在16世紀末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在最早的時候,被意大利人稱為“中性人”的歌唱方法。因為在當時幾乎沒有女性登臺演唱,只能通過男人采用真假聲混合和較好的頭腔共鳴技能進行演唱。一直到19世紀,歌劇演唱的舞臺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女性,在繼承這種唱法的同時也進行了新的改革和完善,使歌聲不但純凈、連貫,還具有了一定的表現(xiàn)力,逐步地演變成了如今的美聲唱法。
3.3.2 美聲唱法在我國的發(fā)展
美聲唱法在我國是通過一個世紀以前,部分海外留學歸來的藝術家,首次在演唱中國歌曲的時候采用了歐洲傳統(tǒng)的聲樂方法。豐富了我國的聲樂種類,大大拓寬了我國觀眾的欣賞層面,漸漸地也擁有很多忠實的聽眾。一直以來,我國也慢慢地培養(yǎng)了一批屬于自己的美聲演唱家,如郭淑珍、溫可錚等。他們的演唱成就卓越,在很大意義上促進了我國的美聲唱法的民族化發(fā)展。
3.3.3 美聲唱法的混合音區(qū)唱法
美聲唱法在我國的聲樂演唱中經(jīng)過了一個世紀的摸索進步,漸漸克服了跨國的水土不服,也取得了我國大部分群眾的接受和認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家在演唱過程中吸收借鑒了“意大利唱法”中的呼吸、發(fā)聲等多種藝術特點,形成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美聲唱法”。在歌唱的過程中注重呼吸的作用。漸漸地學會了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使歌唱者的音色更加婉轉優(yōu)美,富有特色。
在我國的聲樂演唱藝術中,無論是民族、通俗,還是美聲唱法,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都會存在一定的相同點和異同點,每一種唱法還包含著其他的種類和風格特點。
民族、通俗、美聲這三種唱法對于美的要求是一樣的,都要求演唱者在歌唱的過程中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注重作品情感的表達,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力求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同時,三種唱法在對演唱者的生理要求上是一樣的,都要求演唱者能夠合理地控制自身的呼吸和歌唱時的氣息,在歌唱時,發(fā)音的基本調(diào)節(jié)要一致,具備一定的真假聲混合的能力,在高低音的變換上學會合理把控,保證聲樂藝術的歌唱質(zhì)量。
民族、通俗和美聲唱法在聲道的調(diào)節(jié)上是有區(qū)別的,其中,美聲唱法講究演唱者要充分的打開歌唱時的喉嚨,保持聲音的厚度。通俗唱法則要求演唱者的聲道不堵塞,在打開時前后打開即可。在進行歌曲的高音部分的演唱時,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要求演唱者的喉頭向下,對于氣息和共鳴兩方面則沒有硬性的要求,美聲唱法則除了要求喉頭向下以外,還需要演唱者加大氣息,實現(xiàn)聲音的共鳴。
我國聲樂演唱藝術的三種唱法,從本質(zhì)上來講只是各種機能的不同組合形式而已,其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和弘揚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文化。演唱者只要充分地了解了這三種唱法的風格特點和演唱方法,在練習時,學會根據(jù)唱法的不同,控制自身的呼吸、氣息和情感表達等,就可以掌握聲樂演唱藝術的唱法精髓,在演唱過程中實現(xiàn)民族唱法美聲化,美聲唱法民族化,通俗唱法國際化的目標,為我國的民族聲樂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