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杰
瘦西湖夜色
揚州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長,了解這座城市,就要從古運河開始。
揚州城北有一條不太寬的河,河的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在河畔有一塊石碑,上書“古邗溝”,這即為古運河的開篇之河。
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運送軍需補給,開鑿了由長江連接淮水的運河水道——邗溝,這是運河最早的雛形。揚州最早的建城史和邗溝的開鑿時間是連在一起的?!洞呵镒髠鳌酚涊d:“哀公九年(魯國最后一個國君魯哀公在位的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距今2505年——編者注)秋,吳城邗,溝通江、淮。”邗溝的開鑿和邗城的建筑,奠定了一座城市。邗溝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揚州自然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運河城。漢吳王劉濞在里開山煮鹽,從而使得“廣陵大鎮(zhèn)富甲天下”,人們懷揣著人生的夢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無數(shù)文人墨客千百年來不厭其煩地贊美揚州,留下了多少絕唱。
是誰使古代揚州從蠻荒變得殷實富強的呢?漢吳王劉濞統(tǒng)治揚州,致力于發(fā)展經(jīng)濟,使吳國成為西漢初期各諸侯國中最富強的一個。吳國經(jīng)濟富庶,百姓不用交賦稅,因此,吳王劉濞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免除農(nóng)業(yè)稅的統(tǒng)治者。
劉濞在夫差后繼續(xù)開鑿邗溝,通向濱海,在濱海平原煮海為鹽,發(fā)展鹽業(yè),因吳王劉濞要將濱海的鹽運往揚州,再從揚州轉(zhuǎn)售全國各地,就從灣頭為起點開鑿運鹽河,即從揚州茱萸灣到海陵倉、再到海安如皋的運鹽河,這條河的開挖大大地促進了揚州的鹽業(yè)發(fā)展和鹽運的興盛。因當時的兩淮鹽場所產(chǎn)的鹽,都經(jīng)此河運往揚州府,使得揚州商賈云集。兩淮鹽場也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產(chǎn)量最豐富的鹽場。
揚州“小秦淮河”
瘦西湖
個園雪景
隋煬帝開挖京杭運河,為揚州歷史上第二次興盛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隋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征淮北、河南百姓百萬余人開通濟渠,又征淮南十余萬人疏浚邗溝。不到半年,通濟渠、邗溝疏浚工程竣工,一條水上大動脈延綿千里,溝通五大河流,將京都咸陽和長江下游的揚州系于兩端。
隋煬帝為何要開挖京杭大運河?當時,大江、大河都是東西向流動,開辟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十分必要。隋代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南方江淮地區(qū)的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而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部分都依靠江淮供應。只有利用水道,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
隋煬帝開挖運河為當世人所怨,但它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促成了四通八達的河道網(wǎng)絡,其為后世百姓帶來了長遠利益,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朝詩人皮日休在他的《汴河懷古》(之二)中表達了為后人稱許的公允之見: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運河不僅便利了南來北往的商貿(mào)交通,更加強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喜愛走南闖北的文人墨客在行舟旅程中吟下曲曲詩詞,記述他們的見聞感受。當年,隋煬帝下令在運河兩岸栽植柳樹。柳樹既可以遮陰,又可美化沿河景色。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一詩中,描述了隋堤柳廊的盛景:大業(yè)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里。大業(yè)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應將此柳系龍舟。
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江南的富庶開始向北方擴散,揚州成了當時的必經(jīng)之地。當時中央財政收入和物資主要來源地在江淮和東南地區(qū),而運河在這里與長江交集,通江達海的揚州成了最大的物資集散地,也成就了揚州在唐代成為全國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文昌閣
何園
曲江公園
古運河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