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鏞
自7年前老伴生病后,我便養(yǎng)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做早餐更成了我每天的頭等家務?,F(xiàn)在老伴病愈,身體康健,但習慣已成自然,家中還是由我打理早飯。
每個清晨,我同時用上4只鍋。小電鍋里煮雞蛋,不銹鋼電飯煲里燒飯泡粥;煤氣灶的兩個灶頭上,高壓鍋里煮著紅薯或芋頭,另一蒸鍋里有饅頭、包子或年糕。小廚房里熱氣騰騰,我手忙腳不亂,眼觀電子鐘,耳聽鍋蓋泄氣聲。
多火并燃,要分別看準時間。有的鍋煮開后需燜幾分鐘,有的先大火后小火,有的先小火再中火,開開關關、看看聽聽、旋旋轉轉,一會兒觀察、一會兒動手,氣、火、指針觀察到位,條理分明、準確無誤。哪樣要熟而不爛,哪樣要爛而不糊;有的食材火候不到味道就不對,有的火候過了味道就差勁。不但要心中有數(shù),還要視覺、聽覺、手感、腳步樣樣到位。在稍許等候的時間里,我還能看一看前一天報紙上的標題內(nèi)容。
4個鍋灶一般40分鐘搞定,接下來便是判定由鍋盛到碗里的時間差,輕聲走到老伴房門旁聽她睡醒與否的氣息聲,以便保證兩人用餐的習慣,老伴要的是熱的早餐,我要的只是溫的。我們的早餐既參照養(yǎng)生書上的教條,又不丟失幾十年來的老習慣。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粗纖維、維生素搭配齊全一樣也不能少,也算是科學又營養(yǎng)了。
改革開放前,江南小城鎮(zhèn)及周邊農(nóng)村中人們的早餐沒有什么特色,更不要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能吃飽是老百姓的最高需求。在一般平民家,一碗稠稀飯加一小塊自制醬瓜是最常見的了。在農(nóng)作物收獲的不同季節(jié)里,或許再煮上嫩玉米棒等不同時新的食材。
再以前,縣城或鎮(zhèn)上大戶人家的戶主或紈绔小開每天早晨要下面館,吃一碗有澆頭的湯面,燜肉面、爆魚面、鱔絲面、鴨腿面、羊肉面……小康家庭隔三差五買一檔大餅油條或粢飯糕或塊頭糕或定勝糕。但這些食品店里的早餐對于廣大的農(nóng)民來說,也許只能在親戚來往中偶然享用一下。1962年8月30日的早餐是我刻骨銘心永在心頭的記憶,一碗玉米糊糊,一個四兩的大饅頭,一小碟揚州咸菜,這是我上大學的第一餐,幾年來從來沒有能吃得這樣飽,吃得這么香,大學的味道是這么的美!難怪我這個一直坐在教室里第一排的小個子一下子躥成1.73米的中高個。
而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與日俱進?,F(xiàn)在上班族的早餐大多是在街巷的小餐館、馬路旁的小推車邊解決的,其內(nèi)容從海南島的椰汁到黑龍江的東北餃子、從美國的麥當勞到德國的漢堡包樣樣齊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特色點心飲料應有盡有。
生活繼續(xù)著,早餐不能少,而且還要好。老伴,你瞧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