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友貴 趙正樵 吳鑫
鳴鳳山景區(qū)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位于湖北省遠安縣城西3.5公里處。鳴鳳山屬荊山山脈,山體面積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08米,相對高度288米,三面環(huán)水,一峰獨秀,如鳳之將嘯,為楚人所崇拜之祥瑞。
鳴鳳山以丹霞山水風光為背景,以神秘道教文化為內涵,集宗教朝覲、丹霞山水觀光、穴居度假休閑為一體的道教風景名勝區(qū),是湖北省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和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目的地的支撐性品牌景區(qū)。鳴鳳山道觀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時期,距今有1500多年,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遙相呼應,
“武當遠,鳴鳳險”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鳴鳳山永圣宮是湖北省道教養(yǎng)生基地和湖北省道教養(yǎng)生研究會的所在地,道醫(yī)文化和養(yǎng)生文化十分濃厚。
相傳真武大帝先前曾修行于此,后得道升仙,乘鸞鳳巡游下界,訪臨荊山。鸞鳳見此處山丹水艷,也興奮不已,遂落于山巔,引項高歌“仙山在此”。鳳臨祥瑞,鳴鳳山由此得名,也聲名遠播,成為荊楚大地的靈山、福山,香客信眾遍布大江南北,江漢平原尤其虔誠,奉為祖廟。
對比武當山勢之雄奇,皇室賜封之尊貴,鳴鳳山堪稱渺小,然而它卻以山丹水艷靈異雋秀著稱于世。自大觀始建之日起,香火即盛,斗轉星移,朝代更替,戰(zhàn)亂頻仍,歷史上數(shù)次焚毀,數(shù)次重修,皆為道教信徒及民間香客捐建,鳴鳳山香火久盛不衰。鼎盛時期,山頂觀內道人分東西兩宮,山腳繞山盡是香客房,人聲鼎沸,香煙繚繞,鐘鼓聲不絕于耳。每年農(nóng)歷的九月九日開山,次年三月三日封山。開山后,每天都有香客朝拜,尤其是在開山封山之日,香客云集,登山之人如蟻,構成了鳴鳳山的一股熱鬧非凡的朝山熱。在紫皇寶殿玉皇大帝和真武大帝的巨大塑像下面,比肩繼踵的香客們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其它各殿的神像前,香火也常年不斷。大觀銅瓦覆頂,金碧輝煌,每塊瓦上都刻有人名地名,均為善男信女所獻。
鳴鳳山之靈秀,引來歷代的達官貴人與騷人墨客造訪不斷。翻開古縣志,每任州官縣官都曾游歷,撰文賦詩贊頌。民間朝拜更是趨之若鶩,許愿還愿,敬香叩頭,世代相傳。即使文革中大廟被毀,明令禁止燒香拜佛,山上山下依然到處青煙繚繞,人們偷偷望山叩拜如昔,許愿無聲響,還愿紫煙生。
文人騷客更是醉情與鳴鳳山的山丹水艷,古今有40多人吟詩作賦、題字留墨。唐朝詩人一代名相張九齡 《歲初巡屬縣登高安(遠安唐時古稱)南樓言懷》;南北朝詩人、曾做過臨沮(遠安最早的古稱)伯的“夢筆生花 ”的江淹在此《望荊山》抒懷,才氣橫溢,江郎才未盡;被譽為中國休閑旅游鼻祖的明朝散文大家“公安派”領袖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之一的袁中道,以“獨抒性靈”的文風抒寫《游鳴鳳山記》,形容鳴鳳山其山勢“如鳳之將嘯”;清朝詩人熊汝鈺《煙霞洞餐霞》一句“云中煙景可療饑,領取丹霞一味肥”,意為鳴鳳山秀色可餐,丹霞美景是其最美的一道“菜”!
鳴鳳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有煙霞洞、多子巖、云霞洞、八卦臺、永圣宮、濂溪小島、頭天門、龜蛇二將、鳴鳳山金頂?shù)?0余處,風景絕勝。主峰的景觀特點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來概括,即一峰高聳,兩面朝陽,三面環(huán)水,四面斷崖,五龍拱頂。
進入鳴鳳山景區(qū),映入你眼簾的首先是鳴鳳山風景區(qū)大圓門上“鳴鳳山”三個字,那三個字筆力剛勁,氣韻飄逸,筆跡透出仙風道骨,極具大師風范。原來這是中國原道教協(xié)會會長——玉溪道人閔智亭,在1999年初夏游覽鳴鳳山時留下的墨寶。
進了風景區(qū)的大門,橫過第一道大壩,便可沿鳴鳳河上溯至鳴鳳山腳下。從這里進山,是一條如詩如畫、長約兩里的山水長廊。長廊從第一座攔河大壩起首,在大壩右岸的紅沙巖上,有兩個5米見方的紅色大字——“鳴鳳”,是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于1996年春天游覽鳴鳳山后留下的手跡。
大壩的左岸是風景區(qū)的第一景——煙霞洞。每到冬季晴日,常有霧氣從洞中飄出,并不斷蒸騰上升,那騰騰上升的云氣在紅沙巖的襯托下,閑散飄逸,如煙似霞,漫峽填谷,蔚為壯觀,所以得名“煙霞洞”?!盁熛级础比齻€字是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汪國新在1995年新春慕名來游鳴鳳山時留下的墨跡。
再走幾步便是“刑部蘇爺爺遺靴處”,于石壁之上刻了一個偌大的朝靴。相傳蘇爺爺只是明萬歷年間刑部的一個中層官員,等于如今的“處級”干部,游玩時,丟了一只靴子,也要勒石紀念,真是好一派“官”氣!復前行,迎面又見一人形巨石,酷似觀音。在觀音石的對面,隔著鳴鳳河有一酷似鯰魚嘴的石巖,名多子巖。再往前走,便有“環(huán)蓬島”、“三清殿”、“蓮臺池”諸景。未曾上山,便讓你感到移步換景,應接不暇,真是一個山洞一個神話,一場石頭一個傳說。
來到鳴鳳山不登上金頂就猶如到了北京沒有登上長城,便是一生的遺憾。從頭天門到金頂共有1988級臺階,皆是鑿巖為梯,險而陡峭,一步一身汗,一步一聲嘆。鳴鳳山金頂共3層,高十余丈,分正宮、東大宮和西大宮。正宮為紫皇寶殿,高高聳立于鳴鳳山之巔,正門的門楣上有“紫氣東來”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紫皇寶殿內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金童玉女,殿頂之上覆蓋的是全國各地香客捐贈的兩千多塊銅瓦,每一塊銅瓦上都刻有捐贈施主的姓名。殿頂飛檐凌空,翹角欲飛,其上吊有鈴鐺,在微風的吹拂下,可發(fā)出清脆的響聲,悅耳怡神;在旭日或夕陽的照射下,那金頂上的金屬裝飾閃出道道金光,耀人眼簾,十分壯觀。
鳴鳳山,遠古走來的一座靈山,荊楚景仰,今逢盛世,有國泰民安之祥瑞,鳴鳳山的靈秀定能享譽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