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園莊中心小學 曾麗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孝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一支和一種主流意識,同樣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學者錢穆甚至提出,中國的文化就是孝的文化。然而,在社會轉型期,受到西方價值觀和網(wǎng)絡不良思潮的沖擊,傳統(tǒng)孝文化的價值不僅得不到釋放,反而經(jīng)常受到小學生的忽視,因此將孝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十分必要。
傳統(tǒng)孝文化是“德之本”,良好的孝文化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學生多為6~12 歲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在西方價值觀日盛、互聯(lián)網(wǎng)不良思潮咄咄逼人的今天,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形成不良社會風氣和學習習慣,進而影響其未來學習生活。同時,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由于人才選拔制度主要依托考試的原因,教師、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存留著“應試教育”理念,即重視學生成績和升學率,強調(diào)智育而缺乏對全人教育的關注,這就造成對道德教育的忽視。此為,許多學校和教師力圖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卻因為經(jīng)驗缺乏而面臨無從下手的尷尬境地。而運用孝文化與道德教育的聯(lián)系,傳統(tǒng)孝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成為一種必要且極具可行性的方法,既能夠有效彌補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缺失的問題,又能夠幫助一些三觀不健全、意志不堅定的學生重新找回理想信念,彌補學校忽視德育的問題。由于小學生大多學習時間都用在學校中,在弘揚傳統(tǒng)孝文化、引導學生踐行孝文化上,學校有著相比家庭教育天然的優(yōu)勢,因此更應該發(fā)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將孝文化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遵循。
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是“00 后”“10 后”群體,出生于經(jīng)濟繁榮、物質(zhì)豐盛的時代,缺乏挫折教育和苦難教育的磨煉,且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和老一輩人的寵溺,導致很多人缺乏親情意識,只知索取而不知感恩。一些小學生看不到父母和長輩的艱辛,只顧以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還愿意承擔勞動,回家就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既無感恩父母長輩之意識,又無體諒父母長輩之言辭。再加上很多父母長輩忙于工作,對孩子缺乏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孩子日益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無論于其個人成長,還是于社會發(fā)展,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將傳統(tǒng)孝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一方面,可以承載家庭在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學生對孝有著理論上的認識,從而常懷感恩之心,認清自身對父母及長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比如多給媽媽洗腳、給爺爺揉揉肩、給奶奶捶捶腿,而不是對父母長輩頤氣所指、對其他老人缺乏尊重;另一方面,傳統(tǒng)孝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就是敬老愛老、感恩父母,這與現(xiàn)代社會所倡導的感恩、尊重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是密不可分的,將傳統(tǒng)孝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更能強化學生對這些美好品質(zhì)的認識,找到自己可效仿的榜樣,從而真正養(yǎng)成感恩行為、塑造感恩行為。
孝文化既是一種思想道德素養(yǎng),也是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組成部分。從《論語》里孔子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到《三字經(jīng)》里的“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再到《二十四孝》里孝感動天、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的感人至深的關于孝的故事。不難看出,孝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充滿知識性的,長期學習孝文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更有助于其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例如《二十四孝》中孝感動天的故事,講述了虞舜在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屢屢想害死他的時候,依然選擇了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對母親行孝,最終感動天地,以至于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的故事。這一故事具有既是孝之極致的體現(xiàn),更有著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和豐富的知識,掌握這些知識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和通識積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古人的孝、閱讀相關書籍,更將在其日后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時產(chǎn)生正向而積極的影響。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講述孝文化知識,既是最容易向學生傳播孝文化的場域,也是學生接受起來最直接的形式,但在課堂教學中貫穿孝文化知識,需要在觀念、內(nèi)容和技巧上的推陳出新。如果一味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用唯成績論的手段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那么這種強加給學生的孝文化教學是缺乏長遠性、積極性的。為此,教師首先要端正思想,認識到傳統(tǒng)孝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意義,看到孝文化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營構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針對小學生意志品質(zhì)薄弱、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在教學模式上不斷調(diào)整優(yōu)化,最終建立一套適合學生、有助于促進其踐行孝文化的教育模式。其次,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要有計劃性,在備課階段就要考慮好教學目的以及相對應的考核計劃,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好方式方法,充分照顧小學生的心理接受力、學習能力和個性特征,在一言一行之中踐行孝文化、傳遞孝文化,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延續(xù)這種孝心孝行,在課堂后要進行一定的課外拓展,充分利用《論語》《三字經(jīng)》《二十四孝》等經(jīng)典著作,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
實際上,很多教師對傳統(tǒng)孝文化的教育教學滿懷期待,但是當下缺乏有關傳統(tǒng)孝文化的專業(yè)教材,教師只能自行編排或者使用其他不成熟的教材,這不僅不利于日后對學生的知識考核,也不利于知識的良性傳播。畢竟,傳統(tǒng)孝文化所涉及的知識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教師所教授的只能是重點難點、冰山一角,如何保證這一點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精品性、實用性,對每一個教材編寫者來說都是巨大的難題。首先,相關教材必須充分考慮傳統(tǒng)孝文化的實效性,學生能夠將所學內(nèi)容用于日常生活,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感恩,傳統(tǒng)的愚孝,如臥冰求鯉,講述了晉代王祥面對冷漠尖酸的繼母,因為繼母想吃鯉魚,就選擇在天寒地凍之際,解開衣服臥開冰面上為繼母釣鯉魚的故事。這種愚孝在古代被稱為楷模,但在現(xiàn)代,可以嘗試更多辦法。其次,相關教材必須具備專業(yè)性,保障孝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必須做到有計劃、有活動、有課時、有記錄,換言之,就是從目的、內(nèi)容、效率上做到專業(yè)規(guī)范,使正處于青春期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的中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孝文化,并且不局限在理論中,而是轉化成真正的孝道、孝行。
傳統(tǒng)孝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是目的,把孝文化教育轉化成真正的孝道、孝行才是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畢竟,學生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學生需要報以孝心、孝行的也是現(xiàn)實里的人,而不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必須使學生把所學拿到生活中去鞏固,才能切實增進他們對孝文化的認同。教師應該舉辦一些有關孝文化的實踐活動,例如“每月孝星”,考查學生是否經(jīng)常幫助父母做家務、是否積極主動與父母溝通等,同時與學生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一方面,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學生在家中盡孝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促使父母樹立其進行家庭孝文化教育的意識,將學校教育延續(xù)到學生家庭環(huán)境,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長期性和敏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