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庚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清末民初在漢語歷史發(fā)展中處于重要階段,其語言面貌呈現(xiàn)出特有的過渡性。當時(1898-1918年)存世的白話報刊,總數(shù)在370 種以上[1],語言通俗易懂,是考察清末民初漢語的重要語料,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挖掘這一時期的語言特點。其中,白話報刊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不A 不B”構(gòu)式,有時出現(xiàn)多次連用。如:
(1)何況中國的佛教,真是皮毛的皮毛,不耕不織的人太多,保護著有甚么益處,大約必是傳聞之誤。(《京話日報》1905-03-05)
(2)至于池塘里面,湯軟湯硬湯濁湯清,大有關人的衛(wèi)生,湯軟是水太涼了,湯硬是水太熱了,湯濁是水太少了,湯清是水太多了,簡直說吧,涼啦熱啦少啦多啦,都合衛(wèi)生有礙,總要不涼不熱不多不少,再合衛(wèi)生合宜。(《吉林通俗教育講演稿范本》1917(12):71)
基于構(gòu)式語法理論,“不A 不B”構(gòu)式具有不可推測性,不能從內(nèi)部成分A 或B 推測出來,因此,應被看作是一個構(gòu)式[2]。筆者對“不A 不B”構(gòu)式進行語法、語義、語用等方面研究,試圖發(fā)掘清末民初白話報刊時期這一構(gòu)式的特點。
“不A 不B”構(gòu)式中A、B 為單音節(jié),主要有“規(guī)、矩、僧、道、動、移、聞、知、驚、擾、捐、稅、癩、疥、懼、怕、刷、抖、尷、尬、增、減、完、備、奴、婢、止、撤、饑、寒、雄、雌、吃、睡、哭、笑、即、離、黑、白”等。
A、B 的語法性質(zhì)以謂詞性為主,包含動詞性與形容詞性,前者如:不加不減、不吵不鬧、不養(yǎng)不教、不吃不喝、不攢不透、不嫁不娶;后者如:不慌不忙、不新不舊、不干不凈、不勤不儉、不偏不僻。A、B 以體詞性為輔,例如:不聲不響、不中不西、不男不女、不上不下、不先不后。
構(gòu)式中A、B 的語序呈現(xiàn)出優(yōu)選性,即具有一定的順序。從認知角度上,A、B 的語序受到人類思維及認知規(guī)律的制約,可以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相似性原則(iconicity)解釋,語言的相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的現(xiàn)實的形式與語言成分及結(jié)構(gòu)之間的相似性[3]。具體上“不A 不B”構(gòu)式中“A、B”遵循自然順序原則和社會順序原則。前者指時空的順序,如“不上不下”“不東不西”“不先不后”“不多不少”等;后者指尊卑、優(yōu)劣等的順序,如“不慈不孝”“不男不女”“不中不西”等。從語法角度上,A、B 大多數(shù)為雙音詞(知覺、慌忙、聲響、見聞、規(guī)矩),且素序不可改變,如:不知不覺、不慌不忙、不聲不響、不見不聞、不規(guī)不矩、不言不語、不驚不擾、不懼不怕、不尷不尬、不上不下、不增不減、不完不備、不奴不婢、不饑不寒、不死不活、不明不白、不黑不白、不腐不敗、不生不張、不干不凈、不正不直、不勤不儉、不左不右、不偏不向、不加不減、不破不碎、不教不養(yǎng)、不東不西、不先不后、不喊不叫、不吵不鬧、不偏不僻、不多不少、不緩不急、不公不平、不古不今、不慈不孝、不仁不義、不公不私、不道不德、不變不動、不干不燥、不繁不簡、不強不弱。
在“不A 不B”構(gòu)式中,少部分構(gòu)式可異序,這些可替換的A、B 意義一般相同。如:
(3)按此等小事,原不足道,所可怪的,華官不明公理,西官也不見不聞。(《京話日報》1905-06-18)
(4)傳聞京東長營下店一帶,各磚瓦窰,私爐最多,夜聚明散,地方官不聞不見。(《京話日報》1905-02-19)
(5)我有事要求他什么事,他尚且不能依我什么事,莫講是齷齪爛泥塑的,枯老木頭雕的,不聲不響,不知不識的那樣東西,磕頭碰腦,瘋瘋癲癲的去求他,他知道什么呢?(《杭州白話報》1902(2):3)
(6)中國地大物博,人民四百兆,雖經(jīng)此番創(chuàng)巨痛,深安在無自強之日,雖然默察事平之后 其號為良民者,固然不識不知,而悍愎之徒仍不改其仇恨外洋之見。(《杭州白話報》1902(31):2)
除以上例子外,還有“不養(yǎng)不教/不教不養(yǎng)、不動不食/不食不動”。
“不A 不B”構(gòu)式主要作謂語,還可充當狀語、定語等句法成分。
1.作謂語
(7)你們自己想這種懶相,討厭不討厭有這種懶相的人,我料著他的被鋪,必定不是天天收拾,滿床的垃圾,永遠不刷不抖,衣服也不常換 不洗浴,不刷牙齒,一屁股坐著椅子,如同癲婆雞一般,好半天不肯立起,又不肯常常運動,久而久之,自然筋骨松懈,血脈停滯,這可不是大害身體幺?(《杭州白話報》1903(5):8)
(8)以上各種私刑,在下親眼見過,還有零星不要緊的小刑法,如坐板橙,揭太陽,刮肋條 澆冰燈,趕緊立工廠,要立工廠,千萬不可擺場面,沒有經(jīng)費,挑容易做的,織蓆,編筐,搓繩子打隔背,都可以辦理,不養(yǎng)不教,犯了國法,再用私刑收拾,為民上的,問心安不安呀?(《京話日報》1905-04-10)
2.作狀語
(9)自從鴉片流毒中國,比作猛獸,比作洪水那糊涂的人受這個害,不知有多少了,說起吃大煙的人,當初也沒有拿他當,要緊先嘗一個尖兒,又抽一個泡兒,漫漫的越抽越多了,不禁不由,可就染上了癮了。(《敝帚千金》1906(12):23)
(10)假如這時候,能有個一省的機關報,既可以調(diào)查鐵路的情形,報告各地,又可以痛陳失礦的禍害,喚醒同胞,請問這關系可大不大幺 這便是第二義。所以我們這個報,不先不后,不遲不早,恰恰的在今日,重新發(fā)生,安知不是天心悔過,要救安徽幾萬萬人的性命,拿我們做一個導火綿呢?(《安徽白話報》1909(2):4)
“不禁不由”指不由自主之意,出現(xiàn)于清代中期,如《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果然引動了那老頭兒的滿腹皮牢騷,不必等人盤問,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懸河的講將起來。”
3.作定語
(11)不論做一件什么事,都末有信實,那里能辦銀行呢?即如中國銀行,上海天津等處,開設多年,究竟贏余多少,短絀多少,也從末有一本清帳,印將出來,或是登在報上,把大家看看 可見其中不實不盡之處,也不曉得有多少。(《杭州白話報》1902(28):18)
(12)話說玫瑰花聞道有客相訪,料是鐘國洪來了,因急急打扮清楚,跑到廳上,卻見那人頭帶風帽,身上穿一件不新不舊的布衫,那袖子足足有二尺二闊,面目焦黑,背子也駝了。(《中國白話報》1903(4):49)
4.作賓語
(13)如今這學校功課,雖也有許多不完不備,到了后來,卻也逐漸改良,這表是初辦時候 大家商量公定的,請你們諸位不要疑惑。(《中國白話報》1904(5):61)
另外,“不A 不B”加“的”構(gòu)成“的字短語”作主語。
(14)正有如書上說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狈龅脰|來西又倒,儼然是這個樣兒,雖社會中人,未必盡屬腐敗,確居其多數(shù),不腐不敗的 亦勢所難敵,況且習俗移人,最易傳染,加之腐敗社會的舊知識,同科學上的新知識,非但各不相涉,竟已截然矛盾,如冰炭,如水火的了。(《河南白話演說報》1908(133):4)
1.同義或近義
(15)話說朱光祖正和雙全決斗時節(jié),忽來了一個旗官,眾人便和他訴說情由,那知這旗官不慌不忙,卻喚了幾個親兵,把朱光祖帶了便要走,眾人大哄道,反了反了,他來打抱不平的,莫非還是他不是,真是沒有天日了。(《杭州白話報》1903(5):21)
(16)這拳匪的模樣,你道是怎樣,他頭上包著黃布,腰間系著黃帶,還有大師兄,二師兄,這等名目,若說是正經(jīng)為國家出力的人,那有這種怪異裝束,不僧不道的名號,這明明與漢朝時節(jié)的黃巾賊黨,并本朝咸豐年間的粵匪,毫忽無二了。(《杭州白話報》1901(7):12)
類似構(gòu)式還如:不聲不響、不偏不歪、不慌不忙、不言不語、不知不覺、不公不平、不聞不問、不吃不睡、不哭不笑、不忠不孝、不明不白、不規(guī)不矩、不動不移、不驚不饒、不見不聞、不三不四、不偏不倚、不懼不怕、不尷不尬。
以上構(gòu)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使用。另外還有一些構(gòu)式,如“不完不備、不奴不婢、不止不撤、不僧不道、不孝不弟、不知不識、不聞不知、不捐不稅、不癩不疥、不刷不抖、不實不盡、不耕不織”是白話報刊中使用的,而現(xiàn)代漢語中不用。
2.反義關系
(17)話說玫瑰花聞道有客相訪,料是鐘國洪來了,因急急打扮清楚,跑到廳上,卻見那人頭帶風帽,身上穿一件不新不舊的布衫,那袖子足足有二尺二闊。(《中國白話報》1903(4):49)
類似的構(gòu)式如:不死不活、不即不離、不雄不雌、不黑不白、不生不滅、不上不下、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3.相關義
(18)少年人生損癥,中國呌做癆瘵,西人叫做肺結(jié)核,這樣病項難醫(yī)治,男女有了這種病痛那些沒有定親的,頂好不定,定了沒有討的沒有嫁的,頂好不討不嫁,免得害人一世,男的討了一個病女,死后還好再娶,女的嫁了一個病男,死后只好守寡。(《杭州白話報》1901(4):1)
以上三種語義關系中,同義、近義為主,其他兩種為輔。
此種構(gòu)式的語義關系分為三類:表完全否定義、表部分否定義、表假設關系。舉例如下:
(19)那知愈勤儉愈窮,實把勤儉兩個字,當做受罪的刑法一般,所以嘴里說勤儉,心里總似乎有些害怕,在不得意的時候,沒法人不勤不儉,只得咬著牙忍受,等得有點活動,便要想法兒圖個舒服,享受安樂了,可見這勤儉二字,是個極不舒服,極不安樂的事。(《京話日報》1904-11-08)
(20)你看看我,就知道你的笨處,還可以教你點聰明。說罷,也拿把刀,跟甲一樣的爬上去,爬到繩的根上,他的割法,是打手底下割,繩子可是割斷了,飄飄蕩蕩的下來了,人卻捏著一段割剩的繩頭,掛在棚上,不上不下的,真正是要命,比摔下來的,還可怕。(《京話報》1903-04-12)
(21)黃鐘雖美,不擊不鳴,青萍難利,不磨不鋒,振聾啟聵,激濁揚清,果誰致此,伊報之功。(《女子白話報》1912(2):5)
例(19)中“不勤不儉”通過對“勤”與“儉”的否定來強調(diào)對整個詞語的否定,“不”否定兩個語素,因此為完全否定。類似構(gòu)式還如:不慌不忙、不痛不癢、不識不知、不討不嫁、不孝不第、不動不移、不捐不稅、不懼不怕、不饑不寒、不吃不睡、不忠不孝、不飛不走、不尋不抽、不吵不鬧。
例(20)中“上”“下”意義相反,表達的是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對“上”“下”的否定是不完全否定,表示既“不上”也“不下”,是一種中間狀態(tài)。類似構(gòu)式還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雄不雌、不黑不白、不左不右、不涼不熱、不緩不急、不輸不贏、不繁不簡、不強不弱、不精不粗、不公不私、不官不商、不干不稀。
例(21)中“不擊不鳴”“不磨不鋒”表達的是“如果不擊打就不發(fā)聲”“如果不打磨就不鋒利”,即表示一種假設關系。類似構(gòu)式還如:不吐不快、不攢不透、不證不明、不說不知。
考察發(fā)現(xiàn),此種構(gòu)式用于口語語體中。例如:
(22)中國是我的國,我是中國四萬萬里的一個小民,我盼望中國強,我很怪中國怎么會不強???是了,如今我可明白了,原來沒有天生不要強的人,不教不養(yǎng),所以才成了現(xiàn)在的景象???(《京話日報》1905-04-17)
(23)順天府立了公估局,怎么叫公估局呢?公是大公無私,不偏不向的意思,估是估量價錢的估,立這樣的一個局子,專管定銀錢的行市,前門外頭,還要立一處分局,派委員老爺們經(jīng)管。(《京話日報》1905-03-17)
例子“不教不養(yǎng)”“不偏不向”都用于口語語體,“不A 不B”這種格式能較好地表達說話人的感情色彩和心理活動,口語化較強[4]。
“不A 不B”構(gòu)式更多表現(xiàn)在貶義和中性色彩。例(22)的“不教不養(yǎng)”即表示貶義色彩,類似的例子還如“不規(guī)不矩”“不死不活”“不中不西”等;例(23)的“不偏不向”即表示中性色彩,類似的例子還如“不干不燥”“不哭不鬧”“不正不直”等。
通過考察“不A 不B”構(gòu)式的語法、語義及語用特征,發(fā)現(xiàn)在語法方面,A、B 以單音節(jié)的語素或詞為主,A、B 的語法性質(zhì)以謂詞性為主;在語義方面,此種構(gòu)式表達完全否定、部分否定及假設關系等三種類型,A、B 以同義或近義關系為主;在語用方面,該構(gòu)式用于口語中,感情色彩以貶義或中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