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金梅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永固鎮(zhèn)總寨小學,甘肅 張掖 7345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模式還有待發(fā)展和完善,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清晰地了解目前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對閱讀教學中的相關問題以及原因進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另外,通過對閱讀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國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國內語文閱讀教學對閱讀過程的分析和探討不夠重視,另外,閱讀教學實踐中缺乏宏觀的理論構架。二是在部分語文教師的意識中,對于閱讀教學的理念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對閱讀教學的理念沒有完全掌握,教學思路也不能及時更新。第一類問題的存在可能會導致教師“騰空”教學情況的發(fā)生,在實踐閱讀過程中學生缺乏閱讀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即使“在讀書”,卻“不會讀書”。第二類問題可能會造成教師缺乏主見,在開展教學的活動中文化儲備不充足。所以,就國內語文閱讀來說,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存在一定問題。
即使新課標改革已經逐漸在國內各地落實開來,但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普遍的教學輔助方法就是向學生提“問題”,而且不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更不允許質疑教師的觀點。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有利于教師按自己設計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不能保證學生和教師在知識層面處于平等的地位,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通常嚴肅、壓抑,即使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也不敢將自己的問題表達出來,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徹底沒有了問題意識,對于知識也只是機械被動地接受。
閱讀量較大的文章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所以,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普遍方法就是應用“標準答案”的教學方法。教師沒有將閱讀的具體方法傳授給學生,同時也剝奪了學生的閱讀時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部分教師盲目跟風迎合,在沒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的前提下,輕易地改變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問題的同時,也讓學生丟失了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課堂氛圍雖然活躍了,但是沒有從根源上改善教學效果。
目前,還有一大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用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的好壞。還有部分教師過份注重標準答案,忽視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問題,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只允許學生用標準答案回答問題,不允許有發(fā)表自己的見解?,F(xiàn)在的小學生都面臨中考的壓力,教師為了使學生記住相同類型問題的答案,一般采用題海戰(zhàn)術,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學生的思維日漸程序化,最終造成學生徹底喪失問題意識能力。
著名的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活、學校就是社會。小學階段的教學要秉承“從做中學”的原則,將兒童的活動作為中心,充分調動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民主、自由的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潛在問題,幫助學生主動探索,實現(xiàn)自己的學習目標。小學閱讀教學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愉悅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和問題情景,讓學生無壓力地將自己的學習活動和情感體驗帶入課堂學習活動中,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和靈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多和學生進行溝通,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消除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芥蒂,引導學生放開自我,和教師真誠地對話,旨在掌握文章更深層次的情感。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熢陂_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將傳授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放在首要位置,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形成,同時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提出的見解持鼓勵態(tài)度。另外,教師必須掌握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具體要求,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見解,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相關問題并接受相關結果,鼓勵學生沖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
1.從課題入手,提出關鍵問題。課題是文章的眼睛,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課題為中心,提出一些與課文內容、課文主旨、思想感情等有關的一些關鍵問題,以此揣摩文章的中心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竊讀記》一課時,教師應該從課題出發(fā),引導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要“竊讀”,作者是如何“竊讀”的,作者通過“竊讀”所得到的體驗和感受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正是抓住了題眼,學生提出了與本課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有關的關鍵性問題,學生才會產生進一步閱讀文本、求疑解題的內驅力,才能積極投入閱讀教學活動之中,參與有效的閱讀、提問、交流和討論。
2.抓住重點詞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都是文質并茂、感情豐富的作品,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語、中心句、重點段落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表達文章思想有著極大的作用。這些語句和段落不是一讀便能理解和體會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質疑的方式對這些語句和段落予以解讀,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閱讀目標。如《小英雄雨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一中心句提出以下問題:雨來是什么人,他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他為什么成了小英雄,“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一句話都出現(xiàn)在了在課文中的哪些地方,都是在什么樣的具體場景下出現(xiàn)的,多次出現(xiàn)這句話有什么作用,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在這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的引導下,激起了學生主動閱讀、思考探究的欲望,就會帶著問題去閱讀、理解和體會文章。
3.根據(jù)文章特點,提出拓展性問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寫人記事類的記敘文,還有一些描寫動物、植物的說明文,寫人記事文章通過靈活多樣的描寫形式,將人物形象和事情經過告訴給讀者的時候,往往留下了一些問題和空白,有待學生聯(lián)系自身情感進行理解和體驗,描寫動物、植物的文章在形象地展現(xiàn)了動物、植物的特性時,也留下了一些疑問和啟發(fā)點供學生拓展延伸。對于這樣的文章,教師就要積極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特點,提出一些拓展性問題,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如在《畫楊桃》一課的教學中,教學目的在于引導讓學生知道看問題或做事情不能憑空想象,而是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從客觀存在和實踐出發(fā),實事求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白這個道理后,我們可以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提出下列問題:文中是誰在畫楊桃,畫楊桃的過程中發(fā)生什么事情,“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形狀,畫正確了嗎?楊桃就是五角星那樣嗎?在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并進行充分的討論和理解之后,繼續(xù)引導質疑:到底如何才能畫出楊桃真面目?接著進一步提出,在生活中認識事物、看人、做事怎樣才能看得真實、做得正確。這樣,經過問題導引、質疑提問和閱讀理解,學生就能夠在閱讀活動中理解問題,并且讀得深入,理解得透徹。
在語文教學中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敢問、會問、好問、善問,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讓學生真正讀懂每一篇文章,感受每一篇文章,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閱讀問題的意識能力逐漸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