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娟
【摘要】針對我院1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介入治療導致低血壓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出護理措施,以提高護理人員識別和預防介入致低血壓患者的反應能力;在護理上應提高認識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介入手術所致的低血壓反應,重視術后的觀察,有效預防和及時準確處理這種危險的并發(fā)癥。
【關鍵詞】介入;低血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1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51歲,主因“發(fā)作胸骨后憋悶12天”于2018年8月24日09:46收治入院,既往甲狀腺切除病史。患者12天前8月12日14:00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骨后憋悶,無心悸胸痛等其他不適癥狀,遂就診于正定縣醫(yī)院。經(jīng)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降脂、擴冠等治療后好轉出院,出院后口服藥物治療兩天后,患者主訴頭痛伴氣短、出汗、停用擴血管藥,癥狀好轉,為求進一步診治就診于我院。輔助檢查:正定縣醫(yī)院輔助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V2-V5導聯(lián)T波倒置。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生化全項:尿酸400.43 umol/L;總膽固醇5.79、甘油三酯1.79;甲功六項:甲狀腺過氧化物霉抗體(TPOAb):182.3 IU/Ml,肌鈣蛋白、BNP、血尿便常規(guī)、糖化血紅蛋白、凝血五項、術前八項未見異常。查心臟超聲: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張功能減低。胸部正位片、雙下肢深動脈超聲未見明顯異常。雙頸總、頸內(nèi)頸外椎動脈超聲:右側頸動脈球部斑塊形成(狹窄率<50%)。心肺運動試驗提示:ST-T、V1-V3運動后動態(tài)改變(合并右束支傳導阻滯)運動后訴頸部憋悶。于8月28日行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示:冠脈呈均衡性,LDA近段DI開口前主支狹窄約99%,可見血栓形成,TIMI血流2級;LCX近段狹窄約20%;TIMI血流3級;RCA遠端狹窄約50%,TIMI血流3級。并于LDA遠端植入支架一枚。
當護理人員對病房巡視時,該患者在瞬間出現(xiàn)胸悶、惡心等感覺,血壓急速降低,臉色蒼白,全身冒汗,四肢濕冷,但是,其意識還算清晰,能夠回答問題,語言溝通正常。因此,及時通知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搶救。取患者去枕平臥位,對血壓和心率進行監(jiān)測,快速建立靜脈通道,硝酸甘油停止給藥,采用靜脈快速滴注的方法給予患者生理鹽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維持血容量,取100~200 mg多巴胺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靜脈給藥,迅速穩(wěn)定患者的血壓。針對心率過緩,則取阿托品1~2 mg靜脈注射。
2 結 果
經(jīng)積極處理,患者在發(fā)生低血壓30 min內(nèi)血壓、心率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無其他并發(fā)癥及后遺癥發(fā)生。
3 護 理
3.1 嚴密觀察
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對患者行24 h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掌握患者血壓、心率、心律等指標的變化,并對患者有無不適癥狀進行定期詢問,警惕患者心率高于100次/min或不足50次/min,同時,收縮壓如果低于80 mmHg,且脈壓差超過20 mmHg,應該立即請醫(yī)生護理。術后3 h內(nèi)對患者穿刺點是否出血或者有血腫形成。
3.2 傷口護理
在手術過程中,由于抗凝劑的使用,必須加強對手術傷口的護理,以減少出血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加強巡視,對動脈鞘管留置情況進行觀察,并查看傷口部位是否出血滲血,并注意傷口出血的范圍,并定期檢測ACTP變化。對于穿刺部位,每15 min進行滲血觀察,用8字法包扎止血后,注意對彈性繃帶的觀察,注意肢體是否出現(xiàn)麻、痛、冷異常感覺。
3.3 生活護理
術后,對患者及時進行水分的補充,增加患者的血容量,避免不必要的迷走神經(jīng)反射。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飲食進行合理指導,清淡飲食,補充營養(yǎng),保證能量的供給,保持患者體力和維持正常的體液平衡,減少低血壓發(fā)生的可能性。
3.5 中醫(yī)護理
為了緩解患者不適癥狀及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們采取耳穴壓豆、穴位貼敷等中醫(yī)特色療法服務于患者。做手術術前術后患者難免有緊張焦慮失眠的情緒,我們通過耳穴壓豆壓迫內(nèi)分泌、交感、心、神門等穴位,緩解患者緊張情緒,每次按摩3分鐘左右,每天按摩3-5次,持續(xù)3~5天。兩耳交替按摩。冠心病病人穴位貼敷膻中、心俞、內(nèi)關、阿是穴等。每次貼敷4~6小時,每日1次,至疼痛緩解改為每周1~2次。不穩(wěn)定心絞痛介入手術所致的低血壓反應雖然發(fā)生率低,但一旦發(fā)生,進展迅速,后果嚴重,在護理上應提高認識,重視術后的觀察,有效預防和及時準確處理這種危險的并發(fā)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煙,控制體質量,遵醫(yī)囑長期服藥。均衡飲食,防止便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告知達標心率和理想體質量,根據(jù)患者個人選擇運動方式,從而提高運動能力,改善情緒,提高生存質量[2]。
參考文獻
[1] 洪 艷,董 潔,吳秀菊,等.多媒體強化教育在老年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療圍術期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1C):231-232.
[2] 程文光,金秀琴.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診CIP治療的效果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5):1070-1071.
本文編輯:吳 衛(wèi)